天天看點

訪“文史聖域”司馬遷祠,憶史聖風骨

作者:MtimeTime.com

中新網4月4日韓城電 (卞磊)走過明隆慶年間的芝秀橋,沿着又陡又長的司馬古道拾級而上,司馬遷祠墓就到了。

在清明将近、追思先賢氛圍日漸濃厚之際,中新網記者跟随“清明祭初祖 文脈傳華夏”網絡主題采訪團走進陝西韓城“文史聖域”司馬遷祠,感悟史聖之風骨,領悟《史記》之偉大。

訪“文史聖域”司馬遷祠,憶史聖風骨

圖為司馬遷祠。司馬遷祠俗稱司馬廟,是為紀念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而建。 卞磊攝

司馬遷祠俗稱司馬廟,是為紀念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而建。祠墓位于韓城芝川鎮東南的山崗上,東臨黃河,西枕梁山,于1982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文物保護機關。

走進祠墓建築群,隻見司馬遷祠自坡下連綿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而想前往司馬遷祠墓,必須還要經過一條陡峭的司馬古道。

據講解員向記者介紹,司馬古道最早修建于春秋戰國時期,已有近3000年曆史。古道上是北宋時期鋪設的石條,如今已經高低不平、行走不便。石條上清晰而衆多的車轍,是這裡曾經繁華的曆史見證,又好像在昭示太史公一生的坎坷與悲壯。

這條石道原長1500米,現在僅存300餘米。當時,它還曾是韓城及周邊地區的人們前往長安的必經之路,發揮着古代“高速公路”的作用。

訪“文史聖域”司馬遷祠,憶史聖風骨

圖為司馬遷祠墓。墓頂上植有一株古柏,與墓同齡,枝分為五,人稱“五子登科柏”。

通過古道,就到了形似蒙古包的司馬遷祠墓。墓塚高約3.08米,周長18米。相傳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為其修建,主要因其“華夷同宗,民族平等”的宏大的民族觀念,為忽必烈建立一個統一正統的封建王朝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墓頂上,植有一株古柏,與墓同齡,枝分為五,人稱“五子登科柏”。據講解員告訴記者,《周禮》中記載,古時候有種叫做“魍象”的怪物,害怕柏樹氣味。為驅趕怪物,人們才會選擇種植柏樹。

在每年聯考前,很多聯考學子會前來司馬遷祠祭拜,沾沾一代偉人的靈氣,希望自己考取好成績。

在墓壁周圍,還嵌有磚雕八卦圖案和花卉圖案。墓前豎着一塊刻有“漢太史司馬公墓”的石碑。

訪“文史聖域”司馬遷祠,憶史聖風骨

圖三 圖為司馬遷祠景區内用青銅鑄造的司馬遷雕像。 卞磊攝

為了傳播“司馬遷精神”,韓城市通過祭祀史聖司馬遷大典、司馬遷杯全國《史記》朗讀大賽、《史記》國際論壇、《史記》大講堂等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大型賽事和主題論壇,打響了“史記韓城·黃河特區”城市品牌。

如今,西禹高速、沿黃公路、108國道等交通要道貫穿景區南北,這裡既有積澱深厚的人文曆史,又有秀美的自然景觀,已成為來陝研學、休閑旅遊行程中的重要一站。

在司馬遷祠景區,用青銅鑄造的司馬遷雕像,仍巍峨屹立,讓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得以重溫其堅韌不屈、剛正不阿的史聖風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