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苦難與遼闊塑造非洲文學 在他之前,有四位非洲作家得過諾獎

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瑞典文學院10月7日宣布,将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坦尚尼亞小說家阿蔔杜勒拉紮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以表彰他對殖民主義影響以及文化和大陸鴻溝中難民命運的毫不妥協和具有同情心的關注。

阿蔔杜勒紮克·古納(abdulrazak gurnah),1948年出生于坦尚尼亞,小說家。他用英語寫作,常駐英國。他最著名的小說是《天堂》(1994),《沙漠》(2005)和《海邊》(2001)。

苦難與遼闊塑造非洲文學 在他之前,有四位非洲作家得過諾獎

阿蔔杜勒紮克·古納

阿蔔杜勒紮克·古納對大多數國内文學愛好者都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因為他沒有小說單本被國内翻譯引進,隻能在拼盤式的非洲小說文集裡能看到他犀利文字的雪泥鴻爪。反倒是之前四位曾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四位非洲作家有着較高的知名度。

第一位獲得諾獎的非洲作家是奈及利亞劇作家兼詩人華萊士·索因卡,他于1965年出版了他廣受贊譽的處女作《诠釋者》,并于198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華萊士·索因卡曾被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稱為“用英語寫作的最優秀的詩人劇作家之一”。

苦難與遼闊塑造非洲文學 在他之前,有四位非洲作家得過諾獎

華萊士·索因卡

上世紀60年代,索因卡在奈及利亞被當作政治犯關押,在那段時間裡,他将自己創作的詩寫在廁所手紙上,并設法偷運出監獄,引起了轟動和關注。獲釋後,華萊士·索因卡開始了流亡生涯,他的不少作品都是在國外颠沛流離時寫作完成。

第二位是埃及作家納吉布·馬哈富茲,作為阿拉伯文學的一代宗師,生前被看作是目最重要的埃及作家和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1988年他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阿拉伯語作家。

苦難與遼闊塑造非洲文學 在他之前,有四位非洲作家得過諾獎

納吉布·馬哈富茲

納吉布·馬哈富茲一生共撰寫了約50部小說、200多篇散文以及400多篇新聞專訪。其代表作有著名家族小說“三街”(《宮間街》、《思宮街》、《甘露街》)和《道路》、《平民史詩》、《蓋貝拉威的孩子們》(1959年)和《尼羅河上的絮語》(1966年)等。人們普遍認為馬赫福茲描繪了埃及“普通人”的真實生活,以及他們在傳統和現代社會中所做的平衡。

第三位納丁·戈迪默是來自南非的白人女作家,她主要作品有小說《七月的人民》、《無人伴随我》。1991年,戈迪默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戈迪默的作品通常以種族隔離政策下的南非白人和黑人社會為背景,描繪了南非的政治格局和動蕩的社會、以及白人和黑人覺醒後的革命運動。

苦難與遼闊塑造非洲文學 在他之前,有四位非洲作家得過諾獎

納丁·戈迪默

納丁·戈迪默也善于揭露隔離政策給男人和女人、子女和父母之間造成的嚴重後果,她的一系列作品表現了人物在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高壓下的反抗意識。戈迪默的寫作主題及身處的社會背景使她成為後殖民文學批評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國内學者王旭峰說她的寫作伸張正義,“充滿了對新南非美好未來的愛與希望”。

第四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非洲作家和納丁·戈迪默同樣來自南非,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他也是白人,兼具德國和英國背景。上世紀60年代,庫切移居英國,做過計算機程式設計師,後來轉往美國攻讀文學,取得博士學位,在紐約州立大學巴法羅分校教文學。

作為200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庫切敏銳的目光洞察了南非漫長的種族隔離史遺留下來的創傷記憶,将殖民、反殖民的曆史主題與後現代的自由言說精神有機連結,并向其融入到文字中,譜寫出一系列鑲嵌在曆史與當下創傷和悲劇的叙事。

庫切是第一位兩度獲得英國文學最高獎——布克獎的作家,這兩次獲獎分别來自《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恥》。庫切除了小說,也從事翻譯、撰寫文學評論與書評。他在作品中往往不指明地理背景,但類似南非行之有年的種族隔離政策,形成偏頗、愚昧的社會觀念,導緻價值觀與行為上的混亂,卻是他創作的主題。

非洲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非洲文學也是世界文學版圖一塊非常重要的疆域。

“據說,那裡是一片夢遊之地。因為當人們沉睡時土地會移動到另外的時空。”這句話出自莫三鼻克著名作家米亞·科托長篇處女作《夢遊之地》,這本書曾獲葡萄牙國文學最高獎項“卡蒙斯文學獎”,和被稱為“美國諾貝爾獎”的紐斯塔特文學獎。直到現在,米亞·科托也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候選人。

縱觀曆史上五位獲得過諾獎的非洲作家,三位黑人,兩位白人,他們的作品大多數都涉及到種族隔離與殖民主義,這是令非洲人感到傷痛的兩大主題。

同時,非洲的原始與蠻荒,遼闊與壯麗,戰亂與和平也賦予作家無盡的創作靈感,而他們筆尖流淌出的文字更有震懾心靈的人性光輝。就像當年諾獎評委給予以納丁·戈迪默的頒獎詞:“強烈而直接的筆觸,描寫周圍複雜的人際與社會關系,其史詩般壯麗的作品,對人類大有裨益。”

而有幾位非洲作家的生命旅程充滿了令人心酸的苦難與波折。1975年,華萊士·索因卡結束了流亡傳回奈及利亞,在1994年,他的護照被當時的軍事獨裁者薩尼·阿巴查沒收,他再一次被迫離開奈及利亞。後來他被缺席審判判處死刑。阿巴查死後,索因卡于1998年從美國再次回到祖國。2016年,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總統,索因卡當即毀掉了自己的美國綠卡。

納吉布·馬哈福茲當年獲得諾獎後,當時人們給予他的評價是“他是中東地區最高雅最值得尊重的作家,并且為宗教寬容發出強烈的聲音”。但是,他堅持的宗教寬容令他于1994年被刺,兇手認為他的作品是對伊斯蘭世界的不敬,當時的馬赫福茲已經82歲高齡。這位老人雖幸存下來,但因傷痛很難再提筆寫作。

苦難曾讓非洲大陸蒙塵,苦難也給予了非洲作家良知與勇氣。希望此次阿蔔杜勒紮克·古納獲獎後,我們能盡快讀到他的中文版小說。

苦難與遼闊塑造非洲文學 在他之前,有四位非洲作家得過諾獎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