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道“栲栳栳”是什麼嗎?吃了莜面栲栳栳,輕輕松松走四十裡路

作者:毒行俠V

說到山西人的“家鄉味兒”,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豐富多樣的面食。對于山西人來說,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面食永遠都是餐桌最後的主角!

知道“栲栳栳”是什麼嗎?吃了莜面栲栳栳,輕輕松松走四十裡路

“莜面栲栳栳”也叫“莜面窩窩”。是山西高寒地區尤其是忻州地區用莜面精工細作的一種面食。,也是山西十大面食之一。因其外形象“栲栳”而得名。“栲栳”是指用柳條編成,外形像鬥的容器,也叫“笆鬥”,是農家專門用來打水或裝東西的一種器具。用莜面做成的栲栳栳,不僅美味,還特别頂飽,正如俗話說“四十裡莜面,三十裡糕,二十裡荞麥面餓斷腰。”意思是,吃了莜面能走四十裡路,而吃荞麥面隻能走二十裡路,由此可見,莜面是很頂飽的一種食材。

知道“栲栳栳”是什麼嗎?吃了莜面栲栳栳,輕輕松松走四十裡路

隋末唐初,民間相傳,唐國公李淵被貶太原留守,攜家眷途經靈空山古刹盤谷寺,老方丈特制了這種莜面食品以款待。李淵問: “手端何物?”老方丈答: “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稱,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條編成的盛物器具。那麼當時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籠屜作答了。後來李淵當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當住持。老方丈帶領衆僧赴任,路過靜樂縣,看莜麥初收, 便把莜面栲栳栳制法傳給當地。随着時間的推移,朝代的更替,袁煥的子子孫孫為躲避戰争一大部分遷徙到了大同的天鎮,随後又遷到了張家口的張北縣,日久這種民間美食傳遍了山西、陝西、内蒙、河北等地,成為山區人民的家常美食,現如今袁煥的第二十二代傳人袁博已定居在張北縣二泉井村,還儲存着“莜麥”傳統的加工,制作方法。是屬于全人類的“民間文化”,來自唐朝的“味道”。

知道“栲栳栳”是什麼嗎?吃了莜面栲栳栳,輕輕松松走四十裡路

莜面栲栳栳,工藝講究,成形美觀與口感勁道完美結合,制造莜面栲栳栳,将莜面加開水和制,用手掌在潤滑的闆面上推一下,再用食指一卷,做成如筒狀形,長寸許、薄如葉、色淡黃。做好後,挨個站立并排在籠内酷似蜂窩。熟時即香味撲鼻,吃時加上“羊肉臊子台蘑湯,一家吃着十家香”,使人聞之垂涎,胃口頓開,食之香醇異常,耐人尋味。而莜面栲栳栳的吃法也有好幾種。一種是栲栳栳沾鹵子吃。鹵子一般有羊肉蘑菇臊子、肉醬或者依個人口味澆以用肉,洋芋,茄子等炒在一起做成的醬,軟筋适口、濃香不絕。另一種是把蒸好的栲栳栳切開加菜炒着吃。還有一種是蒸好的栲栳栳直接吃,也可蘸着酸辣汁,口感筋道爽口。

知道“栲栳栳”是什麼嗎?吃了莜面栲栳栳,輕輕松松走四十裡路

就連康熙皇帝朝拜五台山時,也以品此為人生快事。時至今日,每逢老人壽誕、小孩滿月或逢節待客,多以此進餐。山區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時,新郎新娘也要吃,意謂夫妻白頭到老。年終歲末時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運亨通。

莜面栲栳栳的營養價值很高,其微量元素含量高,可健腦醒目,還可降低現代人“三高”的狀況(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還有保肝、保腎,造血及增強免疫力的功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