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北張家口:塞外莜面香

作者: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2021我為河北文旅代言##激情冬奧相約河北##2021頭條帶你看河北##奮進新時代魅力張家口#

王昌齡《塞上曲》寫道:“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塞外,張家口壩上,地處華北平原與内蒙古高原的過渡帶上,無霜期百十天,廣袤地域風冷高寒,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原寒地上,最适合莜麥的生長。

民間故事說,遠古時,炎帝是種植五谷的始祖,他遍嘗草木,發現了植物适應氣候冷暖的程度,于是,給植物封地:江南水鄉讓稻子去,中原大地讓小麥去,黃土高原讓谷子去。可惜,高寒地區植物都不去,炎帝給莜麥披上禦寒的麥芒,賜了三杯壯行酒,從此,莜麥在塞外紮根,成為一大主食,名列“口外三件寶”——莜面、山藥與大皮襖。

莜麥抗旱、抗寒與耐瘠的能力強,缺肥少水的條件下,可産生較多的營養物質,含有蛋白、脂肪、鈣、磷、鐵等多種營養元素,可謂“九糧之尊”。吃莜面,可以預防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種病症,它還富含亞油酸,對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有明顯功效。

過去,壩上農民種莜面,先用胡麻油、高度白酒拌種。油為種子增添營養,加了底肥;酒給種子消毒,預防病蟲害發生。九月,田地裡綠油油的莜麥披上金黃色彩,圓鼓鼓的麥粒下垂着,農民開鐮收割了。打場脫皮後,莜麥粒加工成莜面需經過三熟。淘洗淨的莜麥粒晾曬幹用大鍋炒熟,再磨成莜面;做飯時,用開水将莜面燙熟,再推窩窩搓魚魚。搓窩窩片兒要薄、勻,邊兒要齊整,放在蒸籠裡,碼成蜂窩形狀。之後,将放進籠屜裡的莜面窩窩、魚魚,用大鍋蒸熟。一揭籠屜,熱氣騰騰的莜面飄逸出一縷縷濃郁的馨香,人們用筷子挑起軟悠悠、筋顫顫的莜面魚魚、窩窩,蘸菜吃。

塞外地方戲“二人台”唱道:“莜面窩窩羊肉湯湯,山藥魚魚蘑菇湯湯,涼拌莜面炝湯湯,莜面餃子香又香……”張家口吃莜面蘸的菜,四季各有吃法。春天,用苦菜、菠菜、韭菜做涼湯蘸之。夏天,黃瓜絲、小蘿蔔絲用醋、醬油、花椒油調涼菜蘸之。秋天,用白菜、洋芋、豆腐熬成大燴菜蘸之。冬天,用羊肉口蘑湯蘸之,豬肉炖菜蘸之,肉末、山藥條與蔥花蒸菜蘸之。當地有句俗話:山藥熬茄子,香死老爺子。用山藥熬茄子蘸莜面吃最道地。香軟筋道的菜飯,吃起來格外爽快。

莜面用手工在瓷闆上推成莜面窩窩,山西人稱之“莜面栲栳栳”,還可以壓成莜面饸饹,捏成魚兒,做成卷子,做蒸餃、拿糕與貓耳朵等。羊肉胡蘿蔔餡莜面餃子,别具風味;莜面薄餅卷甜面醬、大蔥、豆芽吃,更爽快;莜面放蔥花、麻油、鹹鹽炒苦累;莜面放黃油、白糖可炒油炒面;莜面還能做衆多特色美食,讓人們百吃不厭。

吃莜面,耐饑餓,有“四十裡莜面、三十裡糕,十裡荞面餓斷腰”的俗語。為此,塞外人把莜面當成一寶,憑着莜面在體内轉化的熱量來抗擊嚴寒,放牧牛羊,勞作田間。清末,張家口行往庫倫(今烏蘭巴托)的商人,拉着駱駝隊,趕着牛車,雞聲茅店,披星戴月,行走在三千裡荒涼斷塞,每日行路五六十裡。一路上拉駝人吃莜面拿糕,莜面魚子蘸鹽水,或莜面、荞面與白面做的發面糕,抵禦着風霜雨雪,行走在張庫大道。

眼下,莜面餃子、五彩撈莜面等莜面食品還入選了2022年冬奧會“崇禮菜單”。作為“壩上一寶”,莜麥将承接着冬奧會的雪地激情,以其獨特的馨香,塑造與衆不同的塞外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