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河南大學在河南貢院舊址上創辦,始名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開創河南省高等教育事業先河。這裡是傳播真理、喚醒群眾的陣地,是探索科學、進行學術交流的殿堂。一批又一批享譽中外的大師範文瀾、馮友蘭、董作賓、徐旭生等在這裡傳道授業解惑,從這裡走出了鄧拓、馬可、侯鏡如、趙九章、白壽彜、姚雪垠、周而複等政界要人、科壇巨匠、學界名流、文壇泰鬥。
說起河南大學作家群裡最著名的作家,不得不提周而複。周而複,原名周祖式,曾用筆名吳疑、荀寰。1914年1月3日出生于江蘇南京,著名作家和書法家。1932年,高中尚未畢業的周而複考入河南大學中文系,渴望“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為祖國文藝事業略盡綿力”。
作為河南大學卓越學子之一的周而複将自己的足迹留在了古都開封和河南大學校園。如今,步入河南大學,周而複題寫的校訓被镌刻在北京校友會捐贈的靈璧石上,矗立于大門通往大禮堂中軸線南端;學校圖書館有周而複的著作,校史館有周而複的生平介紹。
近日,記者采訪了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韓愛平,聽她講述周而複與開封及河南大學的情緣。韓愛平曾寫信給周而複約稿,與周而複一直有書信來往。2002年,周而複應邀參加河南大學90華誕慶典,韓愛平全程負責接待工作。
周而複在《汴梁一夢》一文中寫道:“我幼年生活在石頭城的一條陋巷裡,父親周兆山(号熙培),曾經在營口鹽務局和蘇州厘捐局任科員一類職務,國民黨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前後,長期失業在家,生活貧困,靠借貸度日,時有斷炊之虞。母王氏,家庭婦女,秉性慈祥,操持家務,撫養3個子女;姐周佩芳,兄周祖庥,我最小,取名祖式。”周而複說,他沒有上過國小,幼時受庭訓,父親教古文、詩詞、書法。學習書法也沒有錢買宣紙,隻是用一塊大方磚,以毛筆用清水在磚上練字。他曾在父親好友開辦的私塾學習一段時間,之後因哥哥高中畢業、配置設定到南京郊區擔任國小校長,他才有機會跨進南京青年中學的大門。
“我對文科興趣濃厚,感覺理科功課索然無味,更不願意記那些枯燥無味的數學方程式和化學的一些名詞公式,國文、英文、曆史等讀到高中二年級,數學、實體、化學等還在國中三年級,有時考試還不及格。”周而複在回憶文章中寫道。由于理工科成績不佳,文科課程也滿足不了他熾熱的求知欲望,周而複不願在中學讀下去了,他和同學王寶琛商量,報考了河南大學。考試後,成績符合錄取标準,一舉成功。他與同學一道前往曆史名城汴梁。周而複寫道:“河南大學位于龍亭後側鐵塔附近,擁有國内知名專家學者教授。我考的是中文系,想在中國古典文學方面進行研究,如中國文學史、散文、詩詞方面。”在河南大學讀書時,每逢假日,他常去龍亭、潘家湖、楊家湖、相國寺……參觀了解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驿發動事變、建立宋王朝的足迹。
來到古都開封,年輕學子的心中充滿憧憬,周而複晚年回憶說:“我有幸考入河南大學學習,可以在這座古代名城安安靜靜讀書,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為祖國文藝事業略盡綿力,是我的願望和志趣。”後來,他又到上海求學,期間參加了左翼文藝活動和中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參與編輯《文學叢報》《收獲》等文學刊物,他對古典文學的興趣轉到了文學創作上,以筆作武器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6月,他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夜行集》。抗戰時期,周而複赴延安、晉察冀根據地、重慶等地參加抗戰。新中國成立後,曆任華東局統戰部秘書長,上海市委統戰部、宣傳部副部長,中國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兼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第一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等職務。周而複長期堅持業餘寫作,著作等身,先後出版詩歌、小說、雜文、報告文學、散文約1000多萬字。影響較大的著作有長篇小說《白求恩大夫》《上海的早晨》(四卷)、《萬裡長城圖》(六卷)及長篇叙事詩《偉人周恩來》(四卷)《往事回首錄》(三卷)等。主要作品有多種外文譯本,并被拍攝成電影和電視連續劇。他的書法作品有書法集《周而複書琵琶行》《周而複書法作品選》。
周而複特别擅長描摹曆史的變革,《上海的早晨》是其影響最大的作品,生動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之初各階層人物的生活、精神面貌的變化及當時社會曆史的發展動向,具有明顯的史詩特征。評論者常将《上海的早晨》與茅盾的《子夜》相提并論。《長城萬裡圖》是一部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抗日戰争編年史,全書共378萬字,由《南京的陷落》《長江在奔騰》《逆流與暗流》《太平洋的拂曉》《黎明前的夜色》和《霧重慶》6部長篇構成,整部作品以紀實為主,虛構為輔,文獻性與文學性并重。其包含的豐富思想内容和社會曆史價值令人矚目,被評論界譽為“中國的《戰争與和平》”。著名學者錢鐘書稱贊本書“如許撼九州垂千古之大題目,必須扛九鼎掃千軍之大手筆,可謂函蓋相稱矣”。周而複晚年的詩歌力作《偉人周恩來》,以史詩的形式為周恩來書寫了一部偉人傳記。評論界認為,《偉人周恩來》是當代詩歌中罕見的鴻篇巨制……展現了中國波瀾壯闊的革命曆史畫卷。
“周老從不把自己當做大作家。他是那麼平易、那麼随和、那麼樸實、那麼真誠,又是那麼重感情。我們的相識就緣自他那濃濃的母校情結!”韓愛平說,她是上大學時讀《上海的早晨》“認識”周而複的,但真正有幸結識,是她撰寫《河南大學作家群》一書時,寫信給周而複約稿,自此開始了兩年多的書信來往。“周而複用原子筆寫滿了7頁稿紙、幾千字的回憶文章,表達他對對母校、對開封的思念之情。之後不久,又在我的請求下,欣然命筆,為《河南大學作家群》一書題寫了書名。”韓愛平說,2002年9月,周而複應母校邀請,不顧年近90的高齡,離别60多年後重返母校,參加母校90華誕慶典,并為母校獻上了厚重的賀禮——他的1000多萬字的作品。
韓愛平告訴記者,2002年,周而複重返開封時異常興奮,他不要秘書攙扶,自己走下火車,激動地說:“又到開封了。”那時,周老身體健康、精神矍铄,全不像90高齡。他興緻勃勃地為文學院的學生作報告。出席慶典大會時,他還特意換上一套新一點的西裝。韓愛平說,她陪着周老在校園漫步,周老感慨不已:“變化太大了,認不出來了。”他在南大門外、鐵塔下拍照留影。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表達對母校的熱愛之情。
“對古都開封,周老懷着無比的虔敬。”韓愛平說,重返開封的日子裡,周而複除了出席會議、參加慶典活動外,他還遊遍了開封的名勝古迹,對什麼都感興趣,看什麼都很認真。“清明上河園、龍亭、相國寺、天波楊府、包公祠、鐵塔、禹王台、山陝甘會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韓愛平說,周老不想麻煩任何人,全程都是以一個普通遊客的身份自由自在地走走看看。在龍亭公園,他登上龍亭大殿。遊園時,他還高興地講起潘楊湖的故事。他還去了母親河,站在黃河岸邊,興奮得像個孩子,以滔滔黃河為背景,他留影紀念,照了一張又一張。“當時活動安排得很滿,我們都怕累着他,可他卻說開封變化太大了,該看的都要看看,不能留下遺憾。”大作家,真性情。這就是率真的周而複!
正是這份率真,使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創作激情,幾十年如一日,他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描繪時代風雲,及時反映現實生活,為時代留下了真實的記錄,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