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秘傅斯年在台灣的最後歲月

1948年11月,國共内戰白熱化,國民黨節節敗退。此時,國民黨政府決計撤遷台灣。根據蔣介石密令,除把黃金和銀元秘密運台外,科學教育界能搬遷的人、财、物盡量搬遷,并以唯一的公立大學台灣大學為科學教育基地,力圖站穩科研腳跟。

但就在這時,台灣大學自1945年接收以來的第三任校長莊長恭竟然離職開溜了。

新任校長人選,讓當局頗費思量!最後,國民黨政府決定任命傅斯年來擔任校長。

原來傅斯年在抗戰時,曾在西南聯大任職。抗戰勝利後,他曾擔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一年,在接收和複原北大方面,貢獻頗大。而且,原本就是任命他擔任北大校長的,但被他拒絕了。此時讓來他當台大校長,再合适不過。

可是,就像拒絕任北大校長一樣,傅斯年這一次也拒絕當台大校長,也不想當什麼代理校長。

揭秘傅斯年在台灣的最後歲月

當時傅斯年掌管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為了遷台也忙得團團轉,有時飯吃不好、覺也睡不好,根本沒有精力去整頓那個殘破不堪的台灣大學。更何況傅斯年有高血壓,1947年6月曾短暫赴美治療。除了生理因素外,傅斯年也因為國民黨連連失敗,多次萌生自殺念頭。

揭秘傅斯年在台灣的最後歲月

架不過多方輪番遊說,傅斯年重拾教育理想,于是不顧個人健康狀況,于1948年11月,正式接受國民黨政府委任,出任台灣大學第四任校長。

揭秘傅斯年在台灣的最後歲月

傅斯年在學界、政界的名望甚高,他是唯一敢在蔣介石面前,翹起二郎腿叼個煙鬥的人,可見蔣介石有多麼禮遇他。

傅斯年資曆豐厚,号稱"黃河流域第一才子",在學生時代,他曾是"五四運動"學生總指揮,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後來他留學歐洲七年,歸國後促成設立曆史語言研究所并擔任所長,随後主持挖掘了殷墟甲骨,為中國考古學奠定基礎。

在個性上,傅斯年嫉惡如仇,他曾寫文章抨擊孔祥熙、宋子文家族貪腐集團,硬逼蔣介石将他們從行政院長的位置上拉下來。但傅斯年議政卻堅持不從政。

這一次,他自己形容接下台大校長,像是"跳火坑"。

揭秘傅斯年在台灣的最後歲月

傅斯年接手台大之前,校長之位已是三易其人,三位前任皆是因為事情難辦,撂挑子走人。台灣大學可謂先天不良、後天又失調。上任伊始,就要面對洶湧的入學潮!1949年過後,國民黨軍政人員及其家屬大批撤到台灣,在這裡面,大學生、中學生人數衆多,要求入學就讀的人數,一下子多出好幾倍,台灣大學根本難以負荷。尤其是還有一些權貴人物的子女,明明成績很差,卻也要求進入台灣大學,一旦遭到拒絕,這些人就會橫生枝節、吵吵鬧鬧,給學校正常的教學管理帶來極大困擾。

但别忘了,傅斯年有個外号,叫做"傅大炮",任何特權分子要對他施壓,都行不通的。

傅斯年在1949年夏季招生前,在校刊上公開發表文章,公布嚴格的招生考試制度,強調絕對按照考試成績招收新生,給所有人一個平等競争的機會。從命題、監考到閱卷,傅斯年開了台大嚴格考試的先河,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在招生錄取之際,傅斯年則在校長室門旁寫了一行大字,"有為子女入學說項者,請免開尊口"。

揭秘傅斯年在台灣的最後歲月

為了保持台大的學術地位,讓聘任教師等用人制度走上正軌,傅斯年也制定了一套聘任及更新标準。傅斯年在用人上,不以人的聲望、功名為依據,而是以學術造詣、尤其是其将來的造詣為标準。傅斯年還告訴各位老師:“不定在哪一天,我也許跟教務長,跟你們貴院院長、貴系的系主任到你的課室來旁聽,請你不要見怪。”結果傅斯年真的跑去旁聽,在第一年的寒假他就"聽"掉了好幾位教師。

揭秘傅斯年在台灣的最後歲月

傅斯年認為,無論任何一個大學,要想辦得合乎理想,首先要養成研究學術的風氣。是以傅斯年非常注重成績考核,成績優良的給予獎勵、不好的予以懲處;平時功課加緊進行,尤其是大一的功課,會使人有應接不暇的趨勢。此外,各種比賽、各種征文輪番進行,學生必須兢兢業業,朝夕與書本為伍,從早上到晚上,圖書館一定是坐滿了學生。

他要求名師都要給大一新生上基礎課,從學術的立腳點出發,對學生進行學術的初始訓練,使得學生從一開始就能得到學術熏陶。

在台大,傅斯年真正落實了民主的真義,學生的意見隻要合理,沒有不采納的。對于學生提的問題,傅斯年還會寫公開信答複。

揭秘傅斯年在台灣的最後歲月

傅斯年有校長的威嚴,卻沒有校長的架子。在學生心目中“傅校長不但是台大同學的嚴父,并且也是台大同學的慈母。”

1950年,有兩位台大、師院的學生共騎一輛單車,不服取締遭到警察毆打及拘留。事件越演越烈,最後引發學潮。4月6日,時任台灣地區行政部門負責人的陳誠下令出動軍警鎮壓,進入校園搜捕。一時間肅殺氣氛籠罩台大校園。傅斯年對當局不經法律程式,強行進入台大校園内逮捕師生高度不滿。他親自找國民黨最高當局交涉,要求逮捕台大師生必須經過校長準許。他甚至找上當時台灣警務部門副負責人彭孟緝,幾乎是用身體抵住槍杆子。

揭秘傅斯年在台灣的最後歲月

傅斯年把台大慢慢撐起來,但他其實不應該再繼續操勞下去了。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先出席一場會議,讨論農業教育改進和保送台大學生出國深造問題。午飯稍事休息過後,他趕往省議會廳,列席台灣省參議會第五次會議。大約下午5點40分左右,人稱"郭大炮"的參議員郭國基突然蹦起來質詢台大的問題。郭國基問政犀利、咄咄逼人,先是質問大陸運到台灣,并存放在台灣大學的器材如何處理;後又提出放寬台大招生尺度的問題,傅斯年聽了非常生氣,但還是回答了這兩個問題。

傅斯年堅持,獎學金制度不應廢止,對于那些資質好、肯用功的學生,隻是因為沒錢而不能就學的青年,他萬分同情,不能讓他們被摒棄于校門之外。說完話,已經晚上6點10分,傅斯年走下講台,就在傳回座位時,臉色突然變得蒼白、竟然暈了過去。台大附屬醫院立刻派人急救,經診斷确定是腦溢血。蔣介石聞訊 下令陳誠動員全台名醫,務必要救回傅斯年,但仍然回天乏術。晚間9點30分,傅斯年離開人世,享年55歲。

第二天,台灣省議會副議長李萬居召開新聞釋出會,由于國語說得不标準,有個記者把"棄世"聽成"氣死"。于是消息傳出,傅斯年被郭國基活活氣死。

第二天11時,有200多名學生手持"痛失良師"的智語,列隊到省參議會門口,要求郭國基出來說明情況。直到議員出來答複說明,學生才返校。

揭秘傅斯年在台灣的最後歲月

與其說,傅斯年被氣死,倒不如說,傅斯年是積勞成疾,不堪負荷而死,真是令人扼腕歎息。操勞校務之外,傅斯年為了不讓妻子心疼自己,将"為自己做棉褲"當做趕稿掙錢貼補家用的借口;為了讓窮學生安然接受他的饋贈,又撒了個善意的謊,将自己的積蓄稱做不知所用的稿費。到了生命的最後,傅斯年惦念的仍是親人和學生。

揭秘傅斯年在台灣的最後歲月

傅斯年去世後,台大校方為紀念他開創台大一代新風氣之功績,按照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為傑斐遜總統專門在校園内建造陵墓的成例,在台大正門旁的熱帶植物标本園,劃出一塊地建造希臘式紀念亭,庭中用大理石砌長方形墓椁一座。墓前立無字方尖碑一座,另有噴水池搭配,形成獨特的景觀。

台灣大學的椰林大道旁,還有一座"傅鐘",是台大的精神象征。

傅鐘每次敲21響,因為傅斯年有句名言,"一天隻有21小時,其餘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就像傅斯年在1949年第四次校慶演說詞的結語,"我們貢獻這個大學于宇宙的精神"。如今台灣大學已經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齊名,成為世界百大名校之一,繼續為人類創造福祉。

揭秘傅斯年在台灣的最後歲月

傅斯年

在台灣的最後歲月

今晚20:40廈門衛視

《兩岸秘密檔案》

為您揭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