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識分子的血性與勇氣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識分子的血性與勇氣

“怼天怼地”傅斯年

知識分子的血性與勇氣

文:拾遺 編:kuang、李強

他,是中國近代變遷無法回避的人物。

陳寅恪視他為摯友,感歎“天下英雄獨使君”;胡适視他為最得意的弟子,稱贊他“無論何處,都是一個道義力量”;國學大師毛子水說他“一生代表的是浩然之氣”,著名教育家羅家倫稱他是“天地間的一種正氣”。他一生怼人無數,以“大炮”、“老虎”等号聞名天下。

有人贊他為中國曆史上,最有學問、最有志氣、最有血性和最有修養的知識分子典範,這個人,就是曆史學家傅斯年。

1941年冬,日軍攻占香港。隆隆炮火逼近,陳寅恪攜家人匆忙趕到機場,準備乘機逃難。卻被人攔了下來。

女兒——孔二小姐也要乘坐這趟飛機,她指揮着家仆,将老媽子、洋狗、馬桶和床闆塞進飛機,撇下絕望的陳寅恪一家和滞留此處的各界要員,揚長而去。

此時,遙遠的重慶,有人正焦急地等待消息,當他得知國寶級大師被迫給高官的家眷和洋狗讓位,滞留戰區,生死未蔔。

這位體型彪悍、一身霸氣的山東大漢,暴跳如雷,怒吼:“殺孔祥熙以謝天下!”

此義憤者,正是傅斯年。

這人是響當當的“學術大鳄”,17歲入北大,24歲赴歐留學,32歲建成一流的研究所。然而個性卻是不折不扣的鬥士。

作家遊宇明說:“看過傅斯年的照片,每一張都是緊繃着臉,一副随時準備跟人決鬥的模樣。”

這次,鬥士傅斯年對上了“官霸”孔祥熙。

孔早就臭名昭著,任政府要職的11年裡,光貪贓枉法的大案就有6起,利用職權,侵吞國家财産。人人恨他牙癢癢,卻也毫無辦法。

孔祥熙背景太硬,與蔣介石連襟,又是行政院院長,位居是國民政府的首腦,高官中的高官。

孔家又是民國一等一的權貴,掌管國家經濟命脈,權傾天下。

傅斯年一介讀書人,單槍匹馬,無權無勢。但他卻霸氣笑談:“我何曾懼過?”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識分子的血性與勇氣

▲ 孔祥熙

傅斯年兩次上書蔣介石,言辭一次比一次激烈,蔣介石都不予不理會。但他不氣餒,他一面搜集證據,一面準備以提案方式,上呈國民參政會。

蔣介石托秘書陳布雷從中斡旋,陳曉之以理:“先生若果真以提案彈劾孔氏,隻怕世界各國認為中國官員A錢舞弊,不給予抗戰支援,怎麼辦?”

抗戰事大,但是A錢也不是小事。傅斯年換了種方式,将提案改成質疑案,繼續揭發。

陳布雷沒轍了,找到了老師胡适。

胡适從美國寫信苦勸傅斯年:“蔣公的意思,你還不明白嗎?再說,世間多少不平事,咱們哪能管過來,這件事太危險了,不要惹禍上身!”

傅斯年反問:“我一讀書人,既不能上陣殺敵,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好吧,連胡适都攔不住了。

傅斯年為了避免被人暗算,就将證據裝進小箱子裡,寸步不離,睡覺時也放在枕頭下。

萬事俱備,傅斯年在參政會上,一陣炮轟,震驚朝野。

蔣介石坐不住了,邀請傅斯年吃飯,想替孔說情。

席間,蔣問:“孟真先生,信任我嗎?”傅答:“當然信任。”

蔣說:“你既然信也該信任我所用的人。”

傅正色道:“委員長我是信任的,至于說因為信任你,也該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麼,砍掉我的腦袋,我也不能這樣說!”

此語一出,周圍的人都驚呆了:能怼到這份上,傅大炮,太牛了!蔣介石被怼得開不了口,便不再争辯。

不久,孔祥熙就卷鋪蓋走人了。

兩千多年前,曾子問孔子:“什麼是大勇?”孔子的回答擲地有聲:“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反躬自問,隻要正義站在我這邊,縱然面對千萬人的阻攔,我也義無反顧。于傅斯年而言,任爾東西南北風,義之所在,無懼無悔。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識分子的血性與勇氣

傅斯年與蔣介石

孔祥熙下台後,蔣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接替了他的位子。

一開始,宋赢得了衆人的好感。但沒多久,原形畢露,比孔有過之而無不及。

傅大炮又坐不住了。

連發三篇讨宋檄文:《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宋子文的失敗》《論豪門資本必須鏟除》,一路炮轟,痛斥宋的罪行:“古今中外有一個公例,凡是一個朝代,一個政權,要垮台,并不由于革命的勢力,而由于他自己的崩潰……”“國家吃不消他了,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該走了,不走一切就垮了……”

傅斯年的聲讨引得群情激憤,各界聲援者不斷,甚至有報紙大呼“傅斯年要革命”。

在輿論壓力下,宋子文也灰溜溜地下了台。

一位知識分子曾說傅斯年:“先生說出了四萬萬五千萬人,所欲說而不能說又不敢說的話,既高明又勇敢,更熱情。”

亂世一書生傅斯年,沒有一兵一卒,卻将兩個權勢熏天的大貪官拉下馬,縱觀整個民國,堪比者,何人哉?

如果一個人,對公平正義抱有最大的熱忱,有膽量,能擔當,敢發聲,心之皎皎,至剛至正,那麼,他就是一個強大到不可戰勝的人。

1945年5月的昆明,微雨綿綿。教授們聚在西南聯大,商量着勝利後,北大重建的事。

當時的情況,派系鬥争激烈,當校長是個苦差事。而且北大需要保持“學術獨立”,必須排除從政官員。

教授們想來想去,“暴脾氣”傅斯年好像是最合适的人選了。

于是,傅斯年收到一紙聘書:代理北大校長一職。

收到聘書後,傅斯年振衣而起,神情肅然:胡适不敢做的,我替他做,胡适不敢得罪的,我替他得罪。“我在這幾個月給他打平天下,他好将北大辦下去。”

當時的北大,早已面目全非。

原來的師生護着“文脈”南下,漢奸文人卻留在北平,奴化青年。北大的自由之風和文化骨氣,蕩然無存。

戰争勝利後,僞教員們的去留成為很棘手的問題,期間牽涉着太多人的利益。

可是新校長是誰,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傅斯年。

他可不管什麼利益,什麼認清,身在重慶,就向北平開炮:“北大複校,絕不延聘任何僞北大之職員!”

他到達北平機場時,陳雪屏教授前來迎接。傅斯年劈頭就問:“你和僞北大教員,有來往嗎?”陳雪屏不知所措:“隻在必要場合有過。”

傅變色道:“漢賊不兩立,連握手都不應該。”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識分子的血性與勇氣

▲ 傅斯年、胡适與胡祖望

而這邊收到消息的僞教授們也沒有坐以待斃。先是以集體罷課相要挾,接着,聯合起來向高官請願,四處搬來救兵,或上門抗議,或登報辯護,逼傅斯年就範。

朋友紛紛勸他妥協:“樹敵太多,有什麼好處?”

傅斯年怃然歎道:“如果我同意了,如何對得起西南聯大的教授們?他們不就白白做出犧牲了嗎?”

于是,面對僞教授們的漫天叫罵,傅斯年的态度堅定:“我的職務是叫我想盡一切的辦法,讓北大保持一個幹幹淨淨的身子!正是非,辨忠奸!”

傅斯年的老師周作人,仗着自己是師輩,在信裡擺架子罵他:“你今日以我為僞,安知今後不有人以你為僞!”

周作人大概是忘了,傅斯年在北大做學生時,就因教授講課錯誤,将他們怼得丢了飯碗;新文化運動時,他又朝着要傳他衣缽的黃侃等“老頑固”,猛烈開炮;抗日時,還差點因胡适袒護政府,要與他絕交,任憑你是再厲害的角色,又能如何?

果然,傅斯年将信撕得粉碎:“今後即使真有以我為僞的,那也是屬于黨派鬥争的問題,卻決不會說我做漢奸;而你周作人之為大漢奸,卻是已經刻在恥辱柱上,永世無法改變了。”

結果,周作人再也未能跨進北大。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識分子的血性與勇氣

▲ 周作人

處理完老師,那僞學生怎麼處理?

傅斯年卻一反之前的戰鬥姿态說:“青年何辜?現在的二十歲的大學生,抗戰時不過是孩子,隻要僞教員不用,對學生就是有利的。否則下一代的青年不知所取,今天負教育責任的人,豈不都成了國家的罪人?”

傅斯年主持北大的短暫時期内,挨了許多罵,但也是他在任期間,北大風氣重振。

傅斯年怼人,不是義氣之争,更不是派系之鬥,而是為文人的骨氣鬥争。

知識分子如果不知堅守,不重名節,風起時,就站不穩,風繼續刮,隻會四散倒下,這樣的人,能教育出獨立思考、敢挑戰權威的年輕人嗎?

後來,傅斯年到台灣。身體漸漸不好了,常年的辛勞奔波,又性格剛烈,常年患高血壓,成了醫院的常客。

結果,他又拖着病軀接下了一個爛攤子——任台大校長。

國民政府遷台後,學生數量一下子暴漲,台大收容不了這麼多人。為了取得入學資格,一些官員顯貴們憑着手中權力,搞得學校烏煙瘴氣,貧寒人家的孩子被堵在門外。

傅斯年上任後,立刻制定規則:無論貧富,一律按招生标準錄取。

一些人不死心,想盡辦法找他說情。傅斯年重拾年輕時的“大炮”風姿,繼續開怼。

他在辦公室門口豎塊牌子,上書大字:“有為子女入學說項者,請免開尊口!傅斯年!”

接着,傅斯年開始整頓校風。學術水準不達标的教授,開除;專業不過關的醫護人員,開除;混日子的職員,通通開除。

他得罪的人太多了,帶來了一堆麻煩。

這些人四處攻擊,在報上污蔑他。

恰在這時,台大和師範學院爆發學潮。

當軍警包圍台大時,傅斯年态度極強硬,他警告總司令彭孟緝:“我有一個請求,你今晚驅離學生時,不能流血,若有學生流血,我會跟你拼命!”

彭孟緝倚仗權勢,一向不把人放在眼裡,但面對傅的以死相搏,他被震住了,脫口而出道:“若有人流血,我便自殺!”

結果,台大避免了慘劇發生。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識分子的血性與勇氣

▲ 傅斯年搭救的台大學生手寫謝函

幾十年後,台師大師生在說起這次事件時,贊歎傅斯年,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他的大義凜然,在白色恐怖籠罩的年代,保護了很多人的生命,也維護了學術獨立的大學。至今台灣軍警都不得随便進入台大校園。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像往日一樣,參加教育會議。席間,突然蹦出來一個參議員——郭國基,人稱“郭大炮”。

但與“傅大炮”的正直果敢不同,郭大炮是個無賴,最擅長挑事。他連翻質問傅斯年台大經費去處。

惹得傅斯年大怒,兩人争辯起來。

傅斯年越說越激動,吼道:“我們辦學,應該先替學生解決困難,使他們先有安定的生活環境,然後再要求他們用心勤學。你們,能不能把學生當人看?”

話音剛落,傅斯年突然趔趄着暈倒在地,閉上了雙眼。一代書生意氣,一代知識分子的脊梁,就此與世長辭。

結 語

巴頓将軍曾說:“一個士兵最好的歸宿,是在最後一仗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

一個真正的的鬥士,最高貴的死亡姿勢,便是在鬥争中站着倒下,為正義,甯鳴而死,不默而生。

陶希聖為之怆然:“傅斯年活着時,人們怕他,可是等他一死,遇到事情要争道理時,才發現,已沒有人出來為你争了。”

傅斯年是學者、政治家、社會批評家以及學界領袖,他對近代學術體制的推動與建設,不可沒,而他所秉持的知識分子之人格,亦值得所有國人肅然銘記。

但很可惜,處在大陸的我們卻差不多遺忘了他。而在學術界,有關傅斯年生平的研究,也才剛剛起步。為此先知書店誠薦:《傅斯年:中國近代曆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本書剛好填補了研究傅斯年對中國曆史的影響以及關于他這一空白,可以說得上是适逢其時。

本書的作者王汎森同樣大有來頭。師從著名曆史學家餘英時。本書就是王汎森在餘英時指導下所完成的著作。本書以問題為取向,資料翔實、視野開闊,是曆史研究的典範——通過把握個體生命的沉浮,進而把握中國近現代曆史變遷的脈搏,

見證一代知識分子的風骨,讀先生的人,讀先生的思想。識别下圖二維碼,即可一鍵收藏。(注:還可在規格中選購《南渡北歸》簽名版,見證傅斯年、胡适、王國維、陳寅恪等一代大師在大時代下的心靈史。也是一部二十世紀曆史命運之書。多次絕版,再版不易,全書毫無删減,更附有贈品)

注:本文選自公衆号拾遺,感謝原作者付出。因需要經編輯修改,如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