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考上985,才發現自己是個廢物”

01

肯定有很多人好奇過一個問題:

那些讀名校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豆瓣有個「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前陣子火了。

裡面聚集了一群在聯考中萬裡挑一的人,不乏某些省份的聯考狀元。

但他們的人生并不如我們所想的,一個個靠着努力改變命運,過上更好的人生。

更多的孩子則是開始意識到自己除了學習、刷題,什麼都不會。不會人情世故,沒有社會人脈,感受到巨大的落差。

組裡有句“名言”:“考上985,才發現自己是個廢物。”

還記得去年刷屏的一篇文章《一個北大聯考狀元的抗抑郁史》,講了一個令人心疼的故事。

某省的一個聯考文科狀元,考上北大後,在大三得了抑郁症,休學整整一年。

隻因為考上了夢想中的大學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努力在别人的天賦面前不值得一提,不能拿到第一名的挫敗感也讓她頓時喪失人生的目标。

一點都提不起勁學習或者工作。

于是,開始懷疑人生的意義...

這,是現在很多青少年的現狀。

考上名校的年輕人,為什麼都開始“喪”了?

02

無獨有偶,這篇文章的主人公,迅速地讓我想到另一個提起來讓人咬牙切齒的高材生——吳謝宇。

同樣作為以優異成績考上北大的吳謝宇,在五萬字的親筆信中,提到了自己像一台考試機器,“考第一名就是我對我媽媽的唯一意義”。

為了得到母親的肯定,他上了大學後更加鑽牛角尖的讀書,後來發現,無論自己再怎麼努力,都考不上第一名了。

“我對媽媽最後一點意義消失了。”

李玫瑾教授,在分析吳謝宇案件時說過一句話:

“他的聰明讓他綽綽有餘地應付現實,應付各種人,但他的内心是空的,空到沒有靈魂。”

深以為然。

北大精神科醫生徐凱文曾在演講裡講過,北大有30.4%的新生得了「空心病」。

所謂「空心病」就是“價值觀缺陷所緻的心理障礙”,得了空心病的孩子恰恰别人眼裡非常優秀的“好孩子”。

他們特别需要别人的稱許。

當他們得到别人的認可之後,就失去了支撐自己存在的價值感。

情況嚴重的,要麼有自殺的傾向,要麼就像吳謝宇一樣,一步步地步入惡的深淵。

03

為什麼好好的孩子,會得「空心病」呢?

徐教授把病根歸結為:價值觀的缺失。

說難聽點,這很可能是雞娃雞到“走火入魔”的後果。

前陣子有篇《卧底10個雞娃群後,沒娃的我都想雞自己了》火了。

記者卧底一個雞娃群,4點就開始活躍。

群裡的家長們把自己孩子每一天的時間安排都精确到分鐘。

在雞娃的大軍裡,這都不算什麼。

有人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隻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夠?

一個高贊回答說:在美國肯定是夠了,但在海澱區肯定不夠。

可以想象,如今的孩子唯一的目标隻有學習、學習、不斷學習。

導緻他們覺得如果學習、工作不夠好,就活不下去。

是以必須逼迫自己,要替父母優秀。

等到上了大學,或者步入社會,一向為父母期許而奮鬥的孩子就會陷入從所未有的迷茫。

把第一名的目标撤掉後,他們的内心,也就空了。

與此同時,在學習目标的驅使下,孩子也很難和同伴們建立真實、深厚的感情連結。

作為父母的“工具人”,他們也感受不到來自家人的真實的情感連結。

當有一天,生活的主旋律不再是競争,或者再怎麼“卷”也看不到盡頭時,人生的虛無感就會排山倒海地襲來。

如同李玫瑾所說,這種教育方式更可能教出一批批缺乏同理心,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4

教育的本質并不僅僅隻是培養一個學習成績優秀的人,而是“讓人成為人”。

那怎麼讓孩子擺脫「空心病」的魔咒呢?

1、“第一名”從來都不是成功的唯一标準。

複旦教授梁永安有一段話,我覺得說得特别好:

“對任何一個學生來說,你如果隻是以出人頭地為目的的話,其實你給自己找了一個非常偏狹的道路,就是你再想在今後的生活裡面幹得比90%的人還要好,那是很難很難的。我們整個教育,都應該轉移到一個什麼方向上來呢,我們今後的任務就是做一個優秀的普通人。”

正如劉瑜教授所說: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卻沒有失敗學。我們隻催促着孩子去當一個成功的人,卻沒告訴他們,成為一個普通人,也是可以的。

這個社會越來越殘酷的是,我們把學曆名校看得太重了,仿佛它是我們一生成功與否的唯一标準。

但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有的孩子嘴甜交際能力強,有的孩子喜歡專注于自己的感興趣的領域...他們都會在各自擅長的領域收獲信心,這些信心足以抵擋那些因為學曆不夠高、賺的錢不夠多帶來的心理落差。

土耳其有句諺語:“上帝為每隻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

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BGM,并沒有落後于别人。

2、和孩子建立真正得情感連結

很多父母會對孩子說:你什麼都不管,隻要好好學習就好。

這就會讓孩子錯誤地以為自己的存在就為了學習而已。

父母應該讓孩子最大限度的參與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孩子明白,價值觀絕不僅僅來源于學習,還有父母包容的愛,這樣他們才有向外闖蕩的勇氣。

隻有用愛心和耐心,一點點在孩子身上種下“善”的種子,才能灌溉出經得起風吹雨打的花朵。

我們要給孩子的,不是分數、不是金錢。

是愛,是智慧,是創造幸福的能力,這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