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和通泊之戰:清軍二百年間最大災難?八旗家家戴孝,北京處處白幡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這短短的14個字,從唐代至今,已在中國曆史上流傳了一千多年。它并沒有直接描寫戰争的殘酷,而是從戰死士兵的妻子切入,通過白骨和夢中良人的強烈對比,渲染戰争帶來的一整個家庭的悲劇和傷痛。

而每一場戰争,都代表着無數悲劇的發生。

雍正九年六月,清軍在和通泊大敗于準噶爾軍,共損失7000多人,其中,包含14名進階将領。曾經昂頭闊步、威風凜凜,發誓要蕩平準噶爾的一萬八旗精銳,能夠大難不死逃回家中的,僅有2000餘人。哭聲、哀嚎久久不散。

和通泊之戰,又名通淖爾之戰,是清朝兩百多年曆史上損失最為慘重的對外戰争,是清朝統一蒙古,擴充疆土過程中最為重大、慘烈的軍事災難,也是雍正在位13年最大的執政遺憾。究竟為何和通泊之戰會成為清軍二百年間最大災難?

和通泊之戰:清軍二百年間最大災難?八旗家家戴孝,北京處處白幡

一、和通泊之戰是如何發生的?

清朝初期,蒙古族漠南、咯爾喀、厄魯特三大部相繼臣服于清廷,承認并接受清朝中央政府的統治。直至康熙十年,隸屬于厄魯特部的準噶爾發生政變,噶爾丹上位奪得統治權,自立為漢。

野心勃勃的噶爾丹并不像他的前任,欣然接受偏安一隅的結局,他的目标是擴充手上的權力,最終帶領自己的族人建立一個完整、獨立的國家。很快,他在沙皇俄國的支援之下,通過不斷地攻略鄰部、擴張勢力成為了當時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割據勢力。并經常在清邊境地區滋擾生事。

為平定叛亂,鞏固北部邊疆,康熙皇帝曾經三次親征平準,并且這三次親征都以大捷告終,康熙三十六年,噶爾丹于走投無路之中自殺身亡。

和通泊之戰:清軍二百年間最大災難?八旗家家戴孝,北京處處白幡

此後,雙方迎來了一段相對和平的時期。但很快,随着準噶爾部休養生息,重整旗鼓,邊疆地區的老百姓們又開始不堪其擾。

到了噶爾丹策零繼承汗位以後,準噶爾對清朝的挑釁和對蒙古其他部族的滋擾達到了高潮。他收留了叛逃清廷的蒙古将領,還出兵攻打清朝屯戍軍隊和始終以一種順服的姿态依附于清朝并受到清廷統治和保護的咯爾喀蒙古。

甚至,策零組織軍隊窺伺清朝邊陲,流露出惦記與清朝政府争搶地盤之意,嚴重威脅了清朝政府對西北邊疆地區的統治,這讓雍正決定延續康熙的對準政策,繼續康熙朝與準噶爾部之前的戰争。

二、和通泊之戰戰況如何?

雍正九年六月,雍正不顧部分大臣的阻撓,在國庫收入逐年遞增,存銀三千餘萬的基礎和支援之下,決定派遣嶽鐘琪作為大将、傅爾丹為主帥率領共10000多名八旗精銳對準噶爾部發動雍正年間的第二次戰争。

對于這場戰争,雍正曾經做過以下設想:

清軍兵分西、北兩路,一路穩紮穩打,借助雄厚的财力和強悍的兵力,一邊築城,一邊前進,最終蠶食、消滅準噶爾汗國。

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有諸多變數。

和通泊之戰:清軍二百年間最大災難?八旗家家戴孝,北京處處白幡

雍正九年六月十九日,傅爾丹根據俘虜口中“準噶爾内亂”,“策零女婿帶領一萬餘人叛逃出部”等一系列有利于清軍的消息作出了加緊行軍,直接殺向準噶爾根據地阿爾泰的指令。一路上,清軍所遇到的蒙古軍都如傅爾丹所希望的那樣不堪一擊。

清軍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地。但可能就是一切都如此順利到了不真實的境地,在抵達博克托嶺之後,傅爾丹嗅到了不詳的氣息,他突然明白過來自己中了計,中了對手的誘敵深入之計。

于是傅爾丹緊急喊話移營向和通泊方向撤回,但一切都已經晚矣,清軍的後衛已經被埋伏于敵軍包圍,并遭受了猛烈攻擊。

六月二十一日,移營撤退奔往和通泊的清軍遭到了埋伏在和通泊二萬多準噶爾軍的當面截擊,率軍埋伏此地的大策淩敦多布配合牢牢咬在清軍身後的小策淩敦多布,将清軍團團包圍。并就着地形的優勢,居高臨下炮擊傅爾丹軍隊,

和通泊之戰:清軍二百年間最大災難?八旗家家戴孝,北京處處白幡

經過三天的拼死戰鬥,常祿、巴塞等将領統統陣亡,海蘭、定壽等也力竭自殺,普通士兵的戰損率更是高達75%。到七月一日,傅爾丹才率領2000多傷兵灰塵撲撲逃到了科布多。而大獲全勝的準噶爾兵,則帶着大批的俘虜,興高采烈“唱胡歌而返”。

在這場戰争開始之前,早在雍正六年,雍正皇帝就專門從布特哈衙門屬下索倫、達斡爾壯丁中精挑細選了青年男子兩千名作為明式鳥槍槍手,并給了他們充足的時間和俸祿讓他們心無旁骛地訓練。其餘步兵、弓箭手、騎兵等皆為精銳,但就是這樣一支有着善戰之稱的由天之驕子組成的軍隊,卻親曆了清軍200多年間的最大災難?

三、和通泊之戰清軍慘敗的原因

和通泊之戰的慘敗,根源在于雍正。雍正皇帝作為拍闆人,在沒有收集到包含準噶爾内部局勢、準噶爾大軍的人數、武器、戰力和主将噶爾丹策零的性格、能力等一系列會對戰局起到影響作用的情報以前,就輕率地定下出兵計劃。換言之,就是沒有做好風險評估。

其次,作為主将的傅爾丹也有很大的責任,他并沒有吸取雍正八年,準噶爾部假意求和,麻痹清廷神經後突然出兵二萬大敗清軍的教訓,依然立功心切。僅僅因為幾個俘虜的一面之詞,而輕信準噶爾“内亂”的“天賜良機”,生出“趁他病,要他命”的荒謬幻想。

其實,早在他下令進軍之前,他身邊的副都統定籌就已經提醒過他:可能有詐,萬不可輕信俘虜,冒然進軍。但早已被幻想中的勝利和榮譽沖昏頭腦的傅爾丹,卻完全聽不進去,他一意孤行,急功近利,直接導緻了清軍全軍覆沒,血本無歸。

當然,這場戰争的失利也有阿爾泰山脈地形崎岖,天氣變化多端等不可抗力的因素在裡面。傅爾丹率軍移營後撤退往和通泊之時,本來清軍還能夠勉強保持基本的陣型,能夠一邊撤退一邊和敵軍戰鬥。

但是當時天空之中陰雲密布,很快滂沱大雨混雜着冰雹傾盆而下,清軍和準噶爾軍部彼此之間攪作一團。處于低勢的地形令清軍雪上加霜,很快,由于天氣而無法及時撤退的清軍就被蒙古大軍包了餃子,淪落為任人宰割的形勢。

和通泊之戰:清軍二百年間最大災難?八旗家家戴孝,北京處處白幡

最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原因,那就是蒙古軍手裡的武器要遠比清軍手裡的武器更為先進。準噶爾汗國地處内亞和東亞的交界處,準噶爾國民借助地域優勢,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國外各項新的技術,也能更友善地與外國進行貿易。

于是,他們的軍隊就擁有了比清軍更為先進的火器——火炮和重型火槍。而當時清軍所持有的槍支,則是早已被西方淘汰的明式鳥槍。是以,被包圍的清軍想要突出重圍,就要突破由歐洲火炮、大量土耳其式火槍等建成的火力網,這是一項幾乎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務。

清軍将士面對如此絕望的境地,紛紛自殺,最後僅有少數人逃出和通泊,逃到了科布多城,逃回了北京。乾隆年間,清廷吸取教訓,給清軍也配上了火繩槍,終于徹底打敗準噶爾,奪取了最終勝利。

文/紅果小姐姐

參考資料:

1、《雍正平準戰争中的幾個問題》,左書谔

2、《和通泊之戰新研———以黑龍江兵丁為中心》,張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