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場猝然而至的股災,竟然成為壓垮清朝的“最後稻草”

文|格瓦拉同志

在講論清朝滅亡前的那段曆史時,由湖北新軍發動的武昌起義,往往被視為壓倒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因為,在武昌起義之前數月,四川曾爆發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而這場運動才是真正終結帝國的最後“稻草”。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根導緻帝國崩塌的“稻草”,卻是由一場股災引發的。

01 由股災引發的虧空

八國聯軍侵華戰争結束後,慈禧太後終于意識到改革的急迫性,為此她尚在西安避難期間便宣布實施“新政”,内容涉及政體、經濟、軍事、教育、官制等各個方面,而大規模修建鐵路也包括在其中。其實,早在1876年,中國境内便已經建成首條鐵路-吳淞鐵路,但此後多年修路運動進展極其緩慢,直到“新政”措施頒布後,才真正迎來大發展期。

一場猝然而至的股災,竟然成為壓垮清朝的“最後稻草”

慈禧太後舊照

不過,修建鐵路的成本高昂,而曆經中日甲午戰争、八國聯軍侵華戰争兩場慘敗,欠下十幾億兩白銀外債的清政府,根本沒錢投資鐵路建設,而破解之道無外乎舉外債、向民間集資兩種途徑。不過,在曆經多次挫辱、舉國痛恨洋人的大背景下,向列強借債建鐵路雖然很劃算,但會背負“賣國”的罵名。是以,在權衡再三後,清廷決定走“官督商辦”之路。

由于投資鐵路建設的回報豐厚,是以短短數年間,包括湘、粵、川等省份在内,各地掀起商辦鐵路運動的高潮。僅以四川而論,1903年成立的半國企性質公司-川漢鐵路公司,取得川漢鐵路的修建權,并為此募款1400萬兩白銀。不過,由于川漢鐵路公司技術落後、管理混亂,在耗時7年、花費700萬兩白銀後,最終隻完成湖北宜昌到四川萬縣之間30裡長的一段鐵路,效率之低下令人瞠目。

一場猝然而至的股災,竟然成為壓垮清朝的“最後稻草”

川漢鐵路公司股票

更加令人發指的是,就在修路期間,擔任川漢鐵路總公司總收支及上海辦事處保款委員的施典章,出于投機的目的,夥同公司高層挪用350萬兩白銀的集資款,用以購買在滬上市、不斷高漲的橡膠股票。就在施典章等人大做名利雙收的美夢時,上海股市在1910年7月突然崩盤,在極短時間裡,便導緻鐵路公司被挪用的300萬兩銀子的投資款灰飛煙滅。

02 保路運動的真相

商辦鐵路計劃耗時多年、所費不赀,非但沒有建成一條鐵路,并且還暴露出嚴重的管理問題,清政府忍無可忍,于是由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出面,在1910年推出“鐵路國有”計劃,即由國家出面來修路,至于修路費用和專業人才,需要由外國引進。為此,盛宣懷跟美、英、法、德四國銀行團簽訂約600萬英鎊的借款合同,并積極招聘外國工程師,準備舉外債來修路。

一場猝然而至的股災,竟然成為壓垮清朝的“最後稻草”

盛宣懷舊照

平心而論,盛宣懷推出“鐵路國有”計劃立足于當時的國情,是在權衡利弊得失後不得已采取的補救措施,為了加快鐵路建設,這無疑是當時最佳方案。但是,在民族主義空前高漲、革命運動風雲激蕩的晚清,“鐵路國有”計劃無疑屬于“政治不正确”,有向洋人出賣國家路權的嫌疑,進而給某些人提供攻擊口實。

盛宣懷既然打定主意要由國家來出面修路,那麼該如何處理原來的民間集資?他的應對之策是“原價贖買”,既由國家按原價買回股東手中的鐵路股票。由于廣東、湖南等省份的股東人數較少,并且絕大多數都是上層鄉紳階層,深知跟朝廷對抗沒有好果子吃,加之“原價贖買”政策對自己并無損失,是以并未提出異議。但是,四川的情況卻大不相同。

一場猝然而至的股災,竟然成為壓垮清朝的“最後稻草”

晚清時期的成都群眾

首先,四川絕大部分鐵路集資款并非來自上層鄉紳,而是通過全民加稅的形式收上來的,是以從理論上來講,包括農民、小商販等在内的四川全體納稅人都是川漢鐵路公司的股東,要想實施“原價贖買”政策,動員力度之大、之難可想而知。更何況,川漢鐵路公司還留下300萬兩白銀的虧空,這筆錢該由誰來拿,同樣也是個大難題。

在盛宣懷看來,300萬兩白銀的虧空要由鐵路公司高層來承擔,朝廷沒有義務為他們“擦屁股”,但後者卻堅持要由朝廷兜底。在僵持不下的情況下,盛宣懷提出折中方案,即由朝廷給股東一律換發國家鐵路股票,但原集資款概不退還。對于該方案,鐵路公司高層當然不能接受,因為如此一來他們虧空300萬兩白銀集資款的真相便會曝光,憤怒的川人肯定會把他們撕成碎片。

一場猝然而至的股災,竟然成為壓垮清朝的“最後稻草”

保路運動形勢圖

為了活命,川漢鐵路公司的高層幹脆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喊出“拒借洋款,廢約保路”的口号,以轉移各界對集資款去向的質疑,并要挾朝廷為他們“擦屁股”。在這種情況下,四川“保路同志會”在1911年6月17日成立,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就此爆發。曆史就是這樣吊詭,這批損公肥私的“蛀蟲”一旦打出愛國主義的旗号,竟搖身變成為民請命的“英雄”。

03 蝴蝶效應

後續的發展,想必熟讀曆史的朋友都清楚。“保路運動”爆發後,清廷委任駐藏大臣趙爾豐為四川總督,坐鎮成都以平息事态,但不久便發生了震驚全國的“成都血案”,數十名和平請願的群衆被總督的侍衛開槍打死。血案發生後,官民之間談判的通道徹底被堵死,各地“保路同志軍”聞風舉事,旬月之間便攻占全省大半州縣,連首府成都也陷入包圍當中。

一場猝然而至的股災,竟然成為壓垮清朝的“最後稻草”

武昌起義油畫

面對危局,清廷隻能采取“拆東牆補西牆”的政策,急調鄂、湘等6省援軍赴四川鎮壓,其中尤以湖廣總督端方統帥的湖北新軍最為精銳。但令清廷萬萬沒想到的是,就在端方等人彈壓四川亂局之際,防務空虛的武漢被革命軍奪取,辛亥革命由此爆發。而為了撲滅革命,清廷不得已起用袁世凱做總理,而後者正是終結愛新覺羅家族統治的“掘墓人”。

04 磚家點評

如果曆史可以假設,清廷能預見到300萬兩白銀的虧空會成為壓倒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那麼即使這個數字再擴大100倍,恐怕它也會心甘情願地填補上。畢竟,錢沒了可以再掙,但江山丢了卻再難挽回。可惜曆史不能假設,立國近300年的大清王朝因為區區300萬兩白銀,最終被掃進了曆史的垃圾堆。

一場猝然而至的股災,竟然成為壓垮清朝的“最後稻草”

宜萬鐵路

說句題外話。川漢鐵路的建設曆經清朝、民國、共和國3個時期,雖然時間已過去百餘年時間,但至今依然未能建成,隻有從清末便開始建設的湖北宜昌到重慶萬州的鐵路最終竣工,但直到2012年才正式開通。說句不中聽的話,當年四川人拼死保衛的,竟然是一條耗時百餘年都沒有畫完的“大餅”路權。

參考書目

謝青、吳紅穎等:《四川保路運動史料書影彙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

隗瀛濤:《四川保路運動史》,四川大學出版社1981年。

趙爾巽:《清史稿》,中華書局1998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