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最近,著名視訊自媒體李子柒宣布複出,更新的視訊一下子火爆全網。尤其是在衣帽間重點展示的兩件清朝服裝,引來了國内外網友的關注和讨論。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李子柒視訊截圖。本文圖檔均為作者提供

有網友說這是清朝漢服,但是立馬就被糾正說“清朝沒有漢服”;

有網友說這是旗袍,可是這和大衆認知裡的旗袍也差太遠了;

還有網友說,這其實是“清民女”——這名字聽上去就很學術,應該錯不了,可“清民女”又是個啥啊?

首先要說明的是,确實沒有“清朝漢服”這個東西——清朝一直實行“剃發易服”制度,要求各民族無論男女,都須将衣服發型改成滿洲式樣。不改就砍頭,也就是“留發不留頭”,清朝著名的“金錢鼠尾辮”就是這麼來的。

“金錢鼠尾”聽起來像今天罵人的話,其實是清朝人自己對這種發型的美稱,比如清初名句:“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

之是以這麼叫,因為當時規定四周頭發全部剃去,隻許留腦後銅錢大小一束發;而這一束頭發梳成辮子後,要和老鼠尾巴一樣細,須能穿過銅錢孔。這是當時剃頭的“标準”,如果剃了發但是沒達到标準,也一樣要砍頭,大清規定“剃發不如式者亦斬”。

比如順治四年,一個叫丁泉的農民就因留下頭發面積太大,即使是無心犯錯也被判了斬首,甚至家長、鄰居、當地官員也是以獲罪——是的,你鄰居發型不達标,在清朝你也有罪。

後世民間有“十從十不從”的說法,也就是“男從女不從,官從吏不從,儒從僧道不從……”有人是以認為隻有男性漢服被禁止,女性漢服在清朝還是得到了保留。

但清廷官方從未頒布過“十從十不從”,而是明令“凡漢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滿洲式樣”(《清太宗實錄稿本》),明确規定了女性也必須遵守易服令。且清朝小吏穿的也是滿洲服裝,不存在“官從吏不從”。

就連大衆以為一直蓄發的道士,在清朝也是剃發的。清初内閣題本中,就記錄了多起道士剃發沒達到标準而被砍頭的判決。

清朝繪畫裡的道士,也都剃成了一個大秃瓢,隻是“鼠尾”部分沒梳成辮子,而是盤起來塞在了道冠或道巾裡。一直到晚清時期,清廷統治力衰弱,道士才率先恢複了蓄全發。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清朝白雲觀道士畫像,腦袋四周都剃得幹幹淨淨。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清中期中元節繪畫裡的剃頭道士。

是以“男從女不從”并非史實,但也确實有點曆史原型,那就是女性易服的進度要比男性慢一些:

滿清雖然在1644年(順治元年)就成功入關,但一直到1662年(康熙元年)才徹底消滅南明,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才滅了明鄭。

是以從順治到康熙時期,為了減少漢人抵抗,剃發易服執行較為寬松:男性還可以戴幾種明代頭巾,比如幅巾;女性因為反正難以武裝反抗,甚至連不易服也默許。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明代大思想家王夫之(上)和黃宗羲(下),在滿清入關後的畫像。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畫像,身穿明制漢服,頭戴幅巾。湯顯祖有“中國戲聖”和“東方莎士比亞”之稱,代表作《牡丹亭》。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韓劇中的幅巾造型:幅巾是明代男女流行的頭飾,可惜如今的明朝古裝劇很少表現,倒是韓劇裡經常能看到。因為李氏北韓是明朝附屬國,是以全盤學習明朝漢服。

從清初畫像可以看出,當時男性雖已剃發,但仍然戴明朝的幅巾。衣服也隻是在明制漢服上加了廠字襟和一字長腳扣(俗稱蜈蚣扣),仍保留漢服的整體版型和袖型。

不過這樣折中的造型,隻存在于動亂的清初。等到清朝徹底統一漢地,從康熙末期開始,尤其是乾隆朝以後,剃發易服立刻又上強度了。

男性的發型、帽子,乃至衣服的版型、袖型,都必須和滿人完全一緻,幅巾徹底消失;而女性漢服也被逐漸禁止,還出現了“民女裝”和“旗女裝”之分,其背後是清朝“以旗馭民”制度。

清朝将所有人分為“旗人”和“民人”兩種,旗人是軍事統治者,不用納稅就有錢拿,俗稱“鐵杆莊稼”,居住于内城;而民人是被統治者,必須納稅以供養旗人,禁止養馬或持有火器,不能進入滿城,不允許和旗人通婚。

旗人以滿洲為主,也有少部分的蒙古人、漢人甚至俄羅斯人(也就是俗稱的滿八旗、蒙八旗、漢軍旗和俄羅斯旗人)。不論什麼民族,隻要是旗人都必須學滿語,穿滿洲服飾,且隻能和旗人通婚。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晚清老照片,一名穿着滿洲服飾的俄羅斯旗人。俄羅斯旗人屬于鑲黃旗,俄語稱為阿爾巴津人,其來源和漢八旗類似,多為與清朝交戰時投降或被抓的俘虜。因為隻允許和旗人通婚,是以幾代後就長得和東方人一樣了。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年羹堯寫給雍正的滿語奏折:年羹堯是漢軍鑲白旗,雍正元年擡入漢軍鑲黃旗。旗人給清帝寫奏折,都必須用滿語并自稱奴才,以示和民人大臣差別。很多滿語水準不行的漢軍旗,隻好花錢請滿人代寫奏折。

民人則包括絕大多數漢人,還有苗、瑤、壯、侗、土家、白、彜等等被統治的各民族,這些族群的男性都不能穿本族服飾,必須穿滿洲服飾;女性既不能穿本族服飾,但也禁止穿滿洲服飾。

不能穿以前的衣服,也不能穿滿服,那到底穿什麼?

答案是穿一種和滿洲女裝長得很像,但不可以完全一樣的服飾,這就是“清民女”,全稱是“清朝民人女裝”。

剃發易服以前,明代漢族女性原本是穿襖裙為主,也就是上襖下裙。裙最有名的就是馬面裙,襖則有長有短,變化很多,長襖基本就是一個到腳面的長袍,短襖和現代上衣差不多。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明朝《 夏景貨郎圖》中女子的交領短襖。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明代古畫中穿豎領長襖的女性。

而明末清初的滿人,則男女都穿差不多的長袍,女性也不穿裙子。滿洲長袍的特點是廠字襟、蜈蚣扣,喜歡厚重的面料,多用深色和冷色,尤其熱愛石青色。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乾隆一等侍衛占音保畫像。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孝莊太後畫像。

為了既保證剃發易服令完美執行,又保證民人女性和旗人女性有别,清朝規定:隻有旗人才能不分男女,都穿滿洲長袍;而民人女性隻允許穿上衣下裙(也可以上衣下褲,但不能穿長袍),且衣服細節要改得和滿洲服飾一樣。

于是從乾隆到道光時期,女性漢服先是加廠字襟、蜈蚣扣,後來全面學習滿洲服飾,重走了一遍男性漢服消失之路。

知道了這些,看老照片和清朝繪畫時,就能看出來誰是旗人女性,誰是民人女性了。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比如上面這三張老照片裡,第一張是旗女,第二張都是民女,第三張左邊是民女、右邊是旗女。穿長袍的就是旗女,穿上衣下裙或上衣下褲的就是民女,很簡單。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最開始,李子柒的兩件服飾:兩件都是上衣,是以應該都是“清民女”?

很可惜,并不是。

因為滿洲服飾不僅有長袍,長袍外面還喜歡穿短褂,即所謂的“旗袍馬褂”: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行袍外面穿黃馬褂的曾國藩畫像。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上色老照片,穿旗袍+短褂的女性。

因為短褂穿在外面,是以長袍的下擺看起來會很像裙子,小心别看錯了。此外旗人也喜歡在旗袍外面穿馬甲,也就是無袖或短袖的上衣,效果也類似。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長袍+馬甲的旗人女性。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旗人一家三口,都在旗袍外面穿了馬甲。

馬甲種類非常多,完全能單開一篇,我們先不管。

隻說這個馬褂,原本是騎馬時禦寒的外套,是以最早是對襟的。後來旗人女性也喜歡穿,就出現了廠字襟的款式——但衣襟下部始終有個開衩,殘留着對襟的原型。

李子柒展示的清朝服裝到底是什麼?

上為“立領廠襟短闊袖漢女襖”,下為“立領廠襟短闊袖馬褂”,一個是“清民女”,一個是旗裝,差別在于下擺開衩與否。

是以李子柒穿的那件綠色上衣,确實是“清民女”;而挂起來的那件紅色上衣,下面有個開衩,其實是件旗裝。

很多人都會感歎,清朝的民女襖和旗女褂長得幾乎一樣,誰能分得清啊?

沒辦法,清朝又要剃發易服,又要旗民尊卑有别,最後就搞出了這種“大家來找茬”一般的差異。

到了晚清控制力減弱,也确實出現了褂襖不分、民女穿褂的情況,今天“中式婚禮”上新娘穿龍鳳褂,源頭就在這裡(新娘跨火盆、跨馬鞍,新郎對着新娘射箭,這些也都是滿洲舊俗,不是漢族婚禮傳統——跨馬鞍這個尤其明顯)。

既然如此,後來漢族女性為什麼又穿起了旗袍呢?

這是因為清朝滅亡後,人們認為男性能穿長袍,女性隻能上衣下裙,這是一種性别歧視。

民國女性對明代長襖了解不多,于是就直接穿起男性長衫,以示男女平等——直到今天,很多方言都還管旗袍叫長衫,比如粵語和湘語。

但當時大衆認知裡,女性長袍=旗女裝,于是就被民間叫成了旗袍——當然,歸根結底也沒叫錯。畢竟民國男子長衫,本就是剃發易服的産物,來自清朝旗人長袍。

是以,民國女子旗袍要素淨很多,不像清朝旗女裝那樣堆砌花紋和鑲邊。因為民國旗袍最早是從男性長衫而來,就算出于女性審美改造了一下,也不至于像清宮服飾那麼花哨。

不過最近幾十年,旗袍又變得越來越花了。而且似乎已經沒有什麼标準:西式連衣裙+幾顆裝飾性蜈蚣扣,也被當成旗袍高價售賣。

民國時旗袍基本隻在大城市流行,邊遠地區各族女性,基本還在穿“清民女”——是以今天去少數民族地區旅遊,往往會發現各族女裝,都長得和清朝服飾差不多。

這也是為什麼“清民女”不能叫成“清漢女”——這是一種階級服飾而非民族服飾,不管什麼民族,隻要是被統治階級,都要穿“清民女”;反過來,入了旗籍成為清朝統治階級,就算是漢人也要穿旗女裝。

•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蘇赫烏力吉

責編 陳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