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市食品街開茶湯小店,作家張仲找到靈感,寫《龍嘴大銅壺》傳世

作者:天津往事
南市食品街開茶湯小店,作家張仲找到靈感,寫《龍嘴大銅壺》傳世

清末龍嘴大銅壺

南市三不管的小吃給天津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就包括穆瑞亭、馬福慶的茶湯和油茶面兒。特别是沏茶湯的龍嘴大銅壺,堪稱小吃中的極品美器。80年代中期,南市食品街建成以後,馬福慶的兒子馬振庭開了一家小吃店,名為“馬記茶湯”,又叫“西域齋”,消失多年的龍嘴大銅壺重出江湖,天津作家張仲先生以此寫出小說《龍嘴大銅壺》,又被拍成電視劇,一時間龍嘴大銅壺揚名天下。

馬福慶是河北霸縣人,早先到南市擺攤兒賣茶湯,主料是從獨流專門訂制的秫米面,将秫米面先用七分熱的溫水調勻,用開水沏開,沏熟的茶湯十分粘稠,直插小鐵鏟不倒,灑上赤砂糖、白糖,拌以桂花、葡萄幹、青梅、瓜條等八寶小料,口感滑膩柔軟。

南市食品街開茶湯小店,作家張仲找到靈感,寫《龍嘴大銅壺》傳世

民國天津

馬福慶在鼓樓北的銅壺鋪訂制了一把紫銅大壺,由手工錘制,上下厚度一至,壺身上有十多圈上千個規則淺淡的錘痕,壺高一尺八寸,直徑一尺五寸,壺嘴細長,外皮雕有龍的花紋圖案,壺身擦得明光锃亮,頂上還插着細彈簧絲,系着紅鬃花绫。大銅壺重二十多公斤,盛水三十多公斤,銅壺底盤中心有一隻碳火爐,木炭燃燒時,水溫能到150度。沖茶湯師傅一手端碗,一手擡起銅壺把,傾斜45度,壺嘴向下一股沸水直沖碗内,水滿茶湯熟,俨然“雜技”一般。

茶湯本來是老百姓冬天暖身子的小吃,後來很多梨園行的名角也來吃他家的茶湯,“馬記茶湯”越來越有名。馬振庭13歲起跟父親學手藝,50年代公私合營後,茶湯幹不下去,隻好轉行。

南市食品街開茶湯小店,作家張仲找到靈感,寫《龍嘴大銅壺》傳世

天津茶湯

80年代南市食品街開業,馬振庭重操舊業,家傳的龍嘴大銅壺早就被破了四舊,天津也找不到會做大銅壺的手藝人,馬振庭在河北省易縣找到一位退休勞工,花了700多塊錢,訂做了兩把大銅壺。獨樹一幟的龍嘴大銅壺又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南市食品街的“西域齋”除了茶湯,還有二十多種小吃,比如盆糕,用底部帶眼兒的泥盆放在蒸鍋上蒸,泥盆中粘米面是幹的,拌以煮熟的紅小豆,灑上一層幹棗,依靠蒸氣把粘米面溻濕、蒸熟。這樣蒸出的盆糕又粘又香,筋道、有嚼頭。牛打滾是用粘米片卷了紅果醬或棗泥,再滾上一層熟黃豆面制成的,吃起來有股豆子的清香。

南市食品街開業後,熟悉天津衛生活的作家張仲以茶湯為由頭,寫出了小說《龍嘴大銅壺》,被天津電視台改編成六集電視連續劇《龍嘴大銅壺》,借助大銅壺幾失幾得的曲折故事,描寫了茶湯攤主楊四的悲情人生。

南市食品街開茶湯小店,作家張仲找到靈感,寫《龍嘴大銅壺》傳世

龍嘴大銅壺

為拍好此劇,天津電視台破天荒地在本台大院内搭設外景,再現老西北角舊貌,街上跑着有軌電車,兩側是羊腸似的小胡同,七出八進的舊民宅。主街店鋪林立,寶祥益綢布店旁是隆裕膏藥店,店門左右一副對聯:“瓶中秘貯長生藥,架上長存不老丹。”藥店旁緊挨着鐵匠鋪、雜貨店、宣講所。

綢布店對過,靠着一間土房的山牆,兩根竹竿支起一架涼棚,舊桌舊凳舊瓷碗,一把大銅壺沸水滾滾,一位高大清瘦的老人麻利地沖着茶湯,湯稠水不灑,一片叫好聲,正是劇中楊四的扮演者,北京人藝演員牛星麗。

南市食品街開茶湯小店,作家張仲找到靈感,寫《龍嘴大銅壺》傳世

泥人張彩塑龍嘴大銅壺

牛星麗從小在天津長大,在離西北角不遠的城隍廟國小上學,那時候就去西北角老茶湯攤上喝過茶湯。這次為拍電視劇,他專門去南市食品街找“西域齋”的馬振庭學手藝,隻用了半天就學會了沖茶湯,在現場表演,沒一會兒工夫就賣出了六十多碗。拍電視劇時,龍嘴大銅壺和茶湯原料也都是“西域齋”提供的,“西域齋”也得到了回報,電視劇播出的第二天,便賣出了3500多碗茶湯。

當年的天津電視台春節晚會,還播出了獨幕喜劇《龍壺外傳》。牛星麗仍扮演賣茶湯的楊四,電視劇《泥人張傳奇》中黃宗洛扮演的王爺,提着鳥籠子來小攤上喝茶湯,遇到了馮鞏扮演的那五爺,《血濺津門》中金書貴扮演的漢奸郭運起也來了,說楊四占了馬路,要罰一條“萬寶路”,最後搶走了大銅壺,臨走沖天放一槍,吓暈了楊四……

龍嘴大銅壺的茶湯憑借電視劇的影響力越來越深入人心,南市食品街股份集團公司适時推出了“龍壺牌茶湯粉”,這種袋裝即沖茶湯粉解決了不能攜帶的遺憾,即沖即食,保留了原有味道,将現沖現賣的茶湯,推向了食品市場。可惜茶湯粉最後沒能發展起來,是為遺憾。

南市食品街開茶湯小店,作家張仲找到靈感,寫《龍嘴大銅壺》傳世
南市食品街開茶湯小店,作家張仲找到靈感,寫《龍嘴大銅壺》傳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