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南市食品街开茶汤小店,作家张仲找到灵感,写《龙嘴大铜壶》传世

作者:天津往事
南市食品街开茶汤小店,作家张仲找到灵感,写《龙嘴大铜壶》传世

清末龙嘴大铜壶

南市三不管的小吃给天津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就包括穆瑞亭、马福庆的茶汤和油茶面儿。特别是沏茶汤的龙嘴大铜壶,堪称小吃中的极品美器。80年代中期,南市食品街建成以后,马福庆的儿子马振庭开了一家小吃店,名为“马记茶汤”,又叫“西域斋”,消失多年的龙嘴大铜壶重出江湖,天津作家张仲先生以此写出小说《龙嘴大铜壶》,又被拍成电视剧,一时间龙嘴大铜壶扬名天下。

马福庆是河北霸县人,早先到南市摆摊儿卖茶汤,主料是从独流专门订制的秫米面,将秫米面先用七分热的温水调匀,用开水沏开,沏熟的茶汤十分粘稠,直插小铁铲不倒,洒上赤砂糖、白糖,拌以桂花、葡萄干、青梅、瓜条等八宝小料,口感滑腻柔软。

南市食品街开茶汤小店,作家张仲找到灵感,写《龙嘴大铜壶》传世

民国天津

马福庆在鼓楼北的铜壶铺订制了一把紫铜大壶,由手工锤制,上下厚度一至,壶身上有十多圈上千个规则浅淡的锤痕,壶高一尺八寸,直径一尺五寸,壶嘴细长,外皮雕有龙的花纹图案,壶身擦得明光锃亮,顶上还插着细弹簧丝,系着红鬃花绫。大铜壶重二十多公斤,盛水三十多公斤,铜壶底盘中心有一只碳火炉,木炭燃烧时,水温能到150度。冲茶汤师傅一手端碗,一手抬起铜壶把,倾斜45度,壶嘴向下一股沸水直冲碗内,水满茶汤熟,俨然“杂技”一般。

茶汤本来是老百姓冬天暖身子的小吃,后来很多梨园行的名角也来吃他家的茶汤,“马记茶汤”越来越有名。马振庭13岁起跟父亲学手艺,50年代公私合营后,茶汤干不下去,只好转行。

南市食品街开茶汤小店,作家张仲找到灵感,写《龙嘴大铜壶》传世

天津茶汤

80年代南市食品街开业,马振庭重操旧业,家传的龙嘴大铜壶早就被破了四旧,天津也找不到会做大铜壶的手艺人,马振庭在河北省易县找到一位退休工人,花了700多块钱,订做了两把大铜壶。独树一帜的龙嘴大铜壶又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南市食品街的“西域斋”除了茶汤,还有二十多种小吃,比如盆糕,用底部带眼儿的泥盆放在蒸锅上蒸,泥盆中粘米面是干的,拌以煮熟的红小豆,洒上一层干枣,依靠蒸气把粘米面溻湿、蒸熟。这样蒸出的盆糕又粘又香,筋道、有嚼头。牛打滚是用粘米片卷了红果酱或枣泥,再滚上一层熟黄豆面制成的,吃起来有股豆子的清香。

南市食品街开业后,熟悉天津卫生活的作家张仲以茶汤为由头,写出了小说《龙嘴大铜壶》,被天津电视台改编成六集电视连续剧《龙嘴大铜壶》,借助大铜壶几失几得的曲折故事,描写了茶汤摊主杨四的悲情人生。

南市食品街开茶汤小店,作家张仲找到灵感,写《龙嘴大铜壶》传世

龙嘴大铜壶

为拍好此剧,天津电视台破天荒地在本台大院内搭设外景,再现老西北角旧貌,街上跑着有轨电车,两侧是羊肠似的小胡同,七出八进的旧民宅。主街店铺林立,宝祥益绸布店旁是隆裕膏药店,店门左右一副对联:“瓶中秘贮长生药,架上长存不老丹。”药店旁紧挨着铁匠铺、杂货店、宣讲所。

绸布店对过,靠着一间土房的山墙,两根竹竿支起一架凉棚,旧桌旧凳旧瓷碗,一把大铜壶沸水滚滚,一位高大清瘦的老人麻利地冲着茶汤,汤稠水不洒,一片叫好声,正是剧中杨四的扮演者,北京人艺演员牛星丽。

南市食品街开茶汤小店,作家张仲找到灵感,写《龙嘴大铜壶》传世

泥人张彩塑龙嘴大铜壶

牛星丽从小在天津长大,在离西北角不远的城隍庙小学上学,那时候就去西北角老茶汤摊上喝过茶汤。这次为拍电视剧,他专门去南市食品街找“西域斋”的马振庭学手艺,只用了半天就学会了冲茶汤,在现场表演,没一会儿工夫就卖出了六十多碗。拍电视剧时,龙嘴大铜壶和茶汤原料也都是“西域斋”提供的,“西域斋”也得到了回报,电视剧播出的第二天,便卖出了3500多碗茶汤。

当年的天津电视台春节晚会,还播出了小品《龙壶外传》。牛星丽仍扮演卖茶汤的杨四,电视剧《泥人张传奇》中黄宗洛扮演的王爷,提着鸟笼子来小摊上喝茶汤,遇到了冯巩扮演的那五爷,《血溅津门》中金书贵扮演的汉奸郭运起也来了,说杨四占了马路,要罚一条“万宝路”,最后抢走了大铜壶,临走冲天放一枪,吓晕了杨四……

龙嘴大铜壶的茶汤凭借电视剧的影响力越来越深入人心,南市食品街股份集团公司适时推出了“龙壶牌茶汤粉”,这种袋装即冲茶汤粉解决了不能携带的遗憾,即冲即食,保留了原有味道,将现冲现卖的茶汤,推向了食品市场。可惜茶汤粉最后没能发展起来,是为遗憾。

南市食品街开茶汤小店,作家张仲找到灵感,写《龙嘴大铜壶》传世
南市食品街开茶汤小店,作家张仲找到灵感,写《龙嘴大铜壶》传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