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出自哪裡?又如何反清?▋ 出處關于“菜根”關于“布衣”關于“滋味”

“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出自哪裡?又如何反清?▋ 出處關于“菜根”關于“布衣”關于“滋味”

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

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讀過,另有演變句——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僅一字之差。

“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出自哪裡?又如何反清?▋ 出處關于“菜根”關于“布衣”關于“滋味”

《襄汾縣志》記載,鄭闆橋曾在山西太平縣師莊(今襄汾縣趙康)尉家教書,留下書法石碣一塊,碣文是:

“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

落款有“闆橋”二字和兩方篆刻“鄭燮”、“丙辰進士”圖章。此書法石碣現存襄汾縣博物館。

“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這句話字面意思很簡單,顧名思義即可。

但一說到“菜根”,人們就很容易想到《菜根譚》,那麼兩者之間有沒有什麼聯系呢?

“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出自哪裡?又如何反清?▋ 出處關于“菜根”關于“布衣”關于“滋味”

《菜根譚》中,“菜根”之名,作者洪應明本人未做解釋,世人對此存在多種說法:

1.人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來自宋人汪革“人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的名言。汪革字信民,是宋代江西詩派代表人物,為人方正,生活清貧卻樂在其中。南宋理學家朱熹欣賞其人其語,曾為之作批注說:“學者當常以‘志士不忘在溝壑’為念,則道義重而計較死生之心輕矣。況衣食至微末事,不得未必死,亦何用犯義犯分、役心役志,營營以求之耶!某觀今人,因不能咬菜根而至于違其本心者衆矣,可不戒哉!”

蔬菜之根,通常質地粗劣、滋味寡淡,貧家以此度日,富人難以下咽。汪信民以“咬菜根”代指艱苦的生活條件,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夠抑制口腹之欲、忍受物質上的清貧,必能頑強地适應各種困境,進而把握人生真谛,有所成就。

2.菜根中有真味也——卧薪嘗膽

洪應明的好友于孔兼則在《菜根譚序》中說:“‘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曆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裡得。”這似乎是将汪革的說法又引申一步。在他看來,“菜根”不僅代表着作者所曾經曆過的種種風波險阻、清苦艱辛,也暗示着作者自警自立、自強不息的意志,是以他說“菜根中有真味也”。

3.性定菜根香,當靜心培根——書與和菜根都被人忽視,需細細品味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三山病夫通理應邀為此書重刻本作序。他老實承認自己對此書一無所知,既不知洪應明為何許人,亦不知題名“菜根”何所取義,是以隻能寫下自己的了解:

一方面,因為菜之味由根發,是以“培根”對“菜味”至關重要;書中那些人生感悟亦是修身養性的“培根之論”,是以值得世人重視。另一方面,菜根之香非性定者不能體會,此書被人忽視的命運恰如被人輕棄的菜根,是以對于書中那些平淡樸素而又通達深刻的道理,讀者需要靜心定性,細細玩味。

《菜根譚》中有

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則原非奉我,我胡為喜?原非侮我,我胡為怒?

這幾句教人寵辱不驚,外人對自己的敬重和輕視往往都是因為自己的身份,和自己本心無關,是以無需惱怒。

《菜根譚》中這樣寫

従冷視熱、然後知熱處之奔馳無益。従冗入閑、然後覚閑中之滋味最長。 争先的徑路窄、退後一歩自寛平一歩。濃艶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長一分。 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嗜。此是涉世一極樂法。争先的徑路窄,退後一步自寬平一步;濃豔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長一分。

以上幾句教人看開世間繁雜事物,學會寬容、不争與放下。

布衣之暖,菜根之香,詩書之味長。

如此說來,其又與“三味書屋”有所淵源?

“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出自哪裡?又如何反清?▋ 出處關于“菜根”關于“布衣”關于“滋味”

說起三味書屋,那是清末民初紹興城内有名的私塾,原名為“三餘書屋”,取自裴松之《三國志注》中的一句話“為學當以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者晴之餘”,寓意是要充分利用一切空餘的時間,努力讀書,切莫荒廢了光陰。

賞識并引之為座右銘的,不隻是三餘書屋的主人,蘇東坡也非常賞識這句話,寫有詩曰“此生有味在三餘”。

後來,三餘書屋被壽鏡吾先生(魯迅先生的老師)的爺爺改為了“三味書屋”,似乎就是借此之意。

而除了這種說法,還有另外的兩種說法:

一種來自于壽鏡吾先生的次子,他曾解釋說:“若三味取義,幼時挺父兄傳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馔,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

這句話經後人考證,是出自于宋代李淑《邯鄲書目》,原為:“讀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

“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出自哪裡?又如何反清?▋ 出處關于“菜根”關于“布衣”關于“滋味”

另一種說法則是壽鏡吾的孫子壽宇所說,“我不止一次地從我祖父口中,聽到三味書屋的含義。祖父對三味書屋含義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

而具體解釋就是: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于粗茶淡飯,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内容,進而獲得深長的滋味。

壽宇說,祖父壽鏡吾生前曾對他說:“這三味的含義不能對外人說,也不能見諸文字,這是祖先韻樵公定的一個家規,因為‘三味’精神有明顯的反清傾向,一旦傳出去可能要招來殺身之禍。”這也是後來人們主觀臆測出來衆多說法的主要原因。

兜兜轉轉又回來……

從古自今,很多事情,不是越傳越駭人,就是越傳越美好,相關的不相關的都能連接配接在一起,而原來的本意可能很簡單。

但一些詩文、史料仔細解讀、推敲起來,卻又自有其妙之處。

圖檔來自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