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消失的廣州老字号:菜根香素食館

素食可養生,植物內建烹美味; 齋筵能益壽,菜根香聚宴嘉賓。

提起這副對聯,可能上了點年紀的廣州當地人,都還記得它這是挂在菜根香素食館廳堂的。隻是曾經的菜根香,已經在04年前後徹底結業了。今日買菜時,偶然發現新開一小店,取名“菜根記”。才又一次想起這家曾經輝煌一時的素菜館。随便寫寫,算作紀念吧。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消失的廣州老字号:菜根香素食館

▲90年代到04年前後的菜根香

佛教戒葷,是以菜根香最早原是為了适應佛教人士生活和飲食習慣而開設的。取名也是根據《金剛經》中的:“心安茅屋穩,性靜菜根香”而來。過去,店鋪是在六榕寺内,一九三八年的時候廣東淪陷之後一度遷往韶關。直至抗戰勝利後才又遷回六榕寺榕蔭園,後來才遷到中山六路。

菜根香的食品制作原料,全部不用肉類,蛋類和動物油脂,隻用菌菇類,木耳類,蓮子,榄仁,筍類,生筋等豆類,發菜,銀針,以及各種綠色蔬菜等各種植物時蔬。這些物料,脂肪含量非常低,而植物蛋白和維生素含量則很高,營養價值豐富。更容易消化,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消失的廣州老字号:菜根香素食館

▲素食主義現在風頭日盛

雖說是素菜,但經過大廚妙手卻能制出幾百款清香爽口,甘鮮不膩的佳肴,同時價格還相對比較低廉。是以,光顧素食館的海内外人士很多,而且大都不是佛教徒。其中作家韓素音就多次當座上客。同時,上世紀80年代開始,素食主義浪潮在世界上日益壯大,而年年廣交會的一批歐美客商,在這裡往往一吃就是幾天,每天的菜式都還不同。他們都被素食的豐美迷住了,不由的驚歎為“食物之綠洲”。

曆史上,廣州曾有過十多家素食館。如“天真園”(惠愛路)、“結緣”(廣大路)、“素根香”(第十甫)、“佛有緣”(向陽路)、“鼎湖”(十八甫)、“菩提園”(十二甫)、“全珍”(寶華路)、“紫竹林”(十五甫)、“明心堂”(洪德路)、“榕蔭園”等。素菜廚師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發展創新了菜單。而這些素菜館的嘔心瀝血之作,最終大多都集中在了菜根香。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消失的廣州老字号:菜根香素食館

▲鼎鼎大名的鼎湖上素

“鼎湖上素”作為菜根香的招牌菜。使用“三菇”(北菇,鮮菇,蘑菇)、“六耳”(雪耳、黃耳、石耳、木耳、榆耳、桂花耳),以及發菜,竹笙,鮮筍,銀針,榄仁,白果,蓮子,生筋等原料,用芝麻油,紹酒,醬料逐樣煨熟,再依次排列成十二層山包型上碟。其色彩雅麗,層次分明,鮮嫩爽滑,清香味美,極富營養價值。

“鼎湖上素”相傳是嶺南三大古刹之一的鼎湖山慶雲寺首創。有一次,慶雲寺的僧人來廣州拜訪六榕寺,在當時的西園酒家吃飯,把這個菜的制法傳授給西園的廚師。此後,西園便把它作為招牌,擺酒席列為第一道菜上席,其地位還高過第二道的魚翅。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消失的廣州老字号:菜根香素食館

▲40年代的西園酒家(圖左)

“鼎湖上素”基本上可以算是素菜中的最高技藝的集大成者了,也是當時的西園酒家的扛鼎之作。傳說當時廣東軍閥陳濟棠老婆莫秀英好吃齋菜,聽到“鼎湖上素”的盛名,便一定要西園廚師上門制作。但最早的“鼎湖上素”所用的皆是葷油高湯,西園也不是素菜館。故莫秀英恐怕廚師會帶有葷食,又言明進門的素菜原料及廚具,包括廚師的都要檢查和搜身。

老闆聞訊大驚,擔心此菜如不按原方調味則味道大減,鮮味欠佳;若按原方調料的話又難免“漏底”,等于自拆招牌。後來大廚心生一計,用白毛巾吸取濃肉湯,曬幹之後搭在肩頭。屆時用水浸出毛巾内的湯頭調味,果然順利過關。後來,“菜根香”的“鼎湖上素”大緻仍沿用西園制法,但純用黃豆等素食原料熬湯煨制,雖保持素食本色但鮮香不減當年。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消失的廣州老字号:菜根香素食館

▲各種素齋是當時菜根香的拿手菜

說回菜根香,菜根香的素材講究“色、香、味、意、形”,具佛門風味。廚師将鮮菇釀上以“百花餡(花菇,馬蹄,蓮子,洋芋等調味而成)”,造型如黃鐘大呂,再配以銀耳,蛋白等原料,制成名菜“雪積銀鐘”,銀鐘敲響,寺門悠遠。 而“六寶拼盤”,則以花塔和六榕寺為題材,采用經過加工烹制的各種菜蔬屏搭砌而成,寺門花塔,形象逼真。不少菜肴名稱還可成為席間趣談。“如來上素”,據說是如來佛祖釋迦摩尼的常菜;“法海佛蒲團”,則有法海和尚與白蛇鬥法的故事,“榄仁香積卷”處于佛家廚房“香積廚”……

佛教的戒條是不殺生,但長期持齋的人有時不免也想換換口味。菜根香能夠用面筋等植物原料來仿制出葷菜菜式。所制的素雞,素鴨,素乳鴿,素桂花魚,素禾花雀,乃至素禾蟲等等,形象神似,幾可亂真,而且味道依然上佳。

菜根香的素材還有一個特點。因粵菜講究的不時不食,就是菜式花款要經常随時令變化。故菜根香也有此傳統:如荔枝上市,便以荔枝制作“挂綠素衣”;鳳梨成熟,則制作“菠榄菇丁”;子姜出産季節,又制作“紫薇生根”等等。該店的茶點也是素制,大約有三百多款,風味十足。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消失的廣州老字号:菜根香素食館

▲曾經的廣州街頭,老字号雲集

回憶到了這裡,也就基本上完結了。菜根香在04年前後已經結業。前兩年路過的時候,發現原址已經成了藥店,這應該是整個時代的縮影。不記得什麼時候看過一個資料,建國以來的16000多家老字号,現金盛1300餘家,且隻有10%左右是盈利的,其餘的都在苦苦支撐。而廣州這些年倒閉的老字号又何止菜根香一家呢?

西園,雲香,惠如,大三元……一家接一家的老字号都消失掉了,經濟大潮打翻了這些代表了城市文化的标志和符号,取而代之的日新月異的餐飲界創新,網紅的誕生。好在相比這些死的徹底的老字号,菜根香的生命并沒有完結。

現如今,還有一家“菜根香嫡系齋鹵味”在廣州龍津東路附近經營,出售齋燒鵝,齋紮蹄,素火腿等素鹵味,也算是菜根香的一種延續,更算的上是老字号的一種自我救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