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可养生,植物集成烹美味; 斋筵能益寿,菜根香聚宴嘉宾。
提起这副对联,可能上了点年纪的广州当地人,都还记得它这是挂在菜根香素食馆厅堂的。只是曾经的菜根香,已经在04年前后彻底结业了。今日买菜时,偶然发现新开一小店,取名“菜根记”。才又一次想起这家曾经辉煌一时的素菜馆。随便写写,算作纪念吧。

▲90年代到04年前后的菜根香
佛教戒荤,所以菜根香最早原是为了适应佛教人士生活和饮食习惯而开设的。取名也是根据《金刚经》中的:“心安茅屋稳,性静菜根香”而来。过去,店铺是在六榕寺内,一九三八年的时候广东沦陷之后一度迁往韶关。直至抗战胜利后才又迁回六榕寺榕荫园,后来才迁到中山六路。
菜根香的食品制作原料,全部不用肉类,蛋类和动物油脂,只用菌菇类,木耳类,莲子,榄仁,笋类,生筋等豆类,发菜,银针,以及各种绿色蔬菜等各种植物时蔬。这些物料,脂肪含量非常低,而植物蛋白和维生素含量则很高,营养价值丰富。更容易消化,不会对身体造成负担。
▲素食主义现在风头日盛
虽说是素菜,但经过大厨妙手却能制出几百款清香爽口,甘鲜不腻的佳肴,同时价格还相对比较低廉。所以,光顾素食馆的海内外人士很多,而且大都不是佛教徒。其中作家韩素音就多次当座上客。同时,上世纪80年代开始,素食主义浪潮在世界上日益壮大,而年年广交会的一批欧美客商,在这里往往一吃就是几天,每天的菜式都还不同。他们都被素食的丰美迷住了,不由的惊叹为“食物之绿洲”。
历史上,广州曾有过十多家素食馆。如“天真园”(惠爱路)、“结缘”(广大路)、“素根香”(第十甫)、“佛有缘”(向阳路)、“鼎湖”(十八甫)、“菩提园”(十二甫)、“全珍”(宝华路)、“紫竹林”(十五甫)、“明心堂”(洪德路)、“榕荫园”等。素菜厨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发展创新了菜谱。而这些素菜馆的呕心沥血之作,最终大多都集中在了菜根香。
▲鼎鼎大名的鼎湖上素
“鼎湖上素”作为菜根香的招牌菜。使用“三菇”(北菇,鲜菇,蘑菇)、“六耳”(雪耳、黄耳、石耳、木耳、榆耳、桂花耳),以及发菜,竹笙,鲜笋,银针,榄仁,白果,莲子,生筋等原料,用芝麻油,绍酒,酱料逐样煨熟,再依次排列成十二层山包型上碟。其色彩雅丽,层次分明,鲜嫩爽滑,清香味美,极富营养价值。
“鼎湖上素”相传是岭南三大古刹之一的鼎湖山庆云寺首创。有一次,庆云寺的僧人来广州拜访六榕寺,在当时的西园酒家吃饭,把这个菜的制法传授给西园的厨师。此后,西园便把它作为招牌,摆酒席列为第一道菜上席,其地位还高过第二道的鱼翅。
▲40年代的西园酒家(图左)
“鼎湖上素”基本上可以算是素菜中的最高技艺的集大成者了,也是当时的西园酒家的扛鼎之作。传说当时广东军阀陈济棠老婆莫秀英好吃斋菜,听到“鼎湖上素”的盛名,便一定要西园厨师上门制作。但最早的“鼎湖上素”所用的皆是荤油高汤,西园也不是素菜馆。故莫秀英恐怕厨师会带有荤食,又言明进门的素菜原料及厨具,包括厨师的都要检查和搜身。
老板闻讯大惊,担心此菜如不按原方调味则味道大减,鲜味欠佳;若按原方调料的话又难免“漏底”,等于自拆招牌。后来大厨心生一计,用白毛巾吸取浓肉汤,晒干之后搭在肩头。届时用水浸出毛巾内的汤头调味,果然顺利过关。后来,“菜根香”的“鼎湖上素”大致仍沿用西园制法,但纯用黄豆等素食原料熬汤煨制,虽保持素食本色但鲜香不减当年。
▲各种素斋是当时菜根香的拿手菜
说回菜根香,菜根香的素材讲究“色、香、味、意、形”,具佛门风味。厨师将鲜菇酿上以“百花馅(花菇,马蹄,莲子,土豆等调味而成)”,造型如黄钟大吕,再配以银耳,蛋白等原料,制成名菜“雪积银钟”,银钟敲响,寺门悠远。 而“六宝拼盘”,则以花塔和六榕寺为题材,采用经过加工烹制的各种菜蔬屏搭砌而成,寺门花塔,形象逼真。不少菜肴名称还可成为席间趣谈。“如来上素”,据说是如来佛祖释迦摩尼的常菜;“法海佛蒲团”,则有法海和尚与白蛇斗法的故事,“榄仁香积卷”处于佛家厨房“香积厨”……
佛教的戒条是不杀生,但长期持斋的人有时不免也想换换口味。菜根香能够用面筋等植物原料来仿制出荤菜菜式。所制的素鸡,素鸭,素乳鸽,素桂花鱼,素禾花雀,乃至素禾虫等等,形象神似,几可乱真,而且味道依然上佳。
菜根香的素材还有一个特点。因粤菜讲究的不时不食,就是菜式花款要经常随时令变化。故菜根香也有此传统:如荔枝上市,便以荔枝制作“挂绿素衣”;菠萝成熟,则制作“菠榄菇丁”;子姜出产季节,又制作“紫薇生根”等等。该店的茶点也是素制,大约有三百多款,风味十足。
▲曾经的广州街头,老字号云集
回忆到了这里,也就基本上完结了。菜根香在04年前后已经结业。前两年路过的时候,发现原址已经成了药店,这应该是整个时代的缩影。不记得什么时候看过一个资料,建国以来的16000多家老字号,现金盛1300余家,且只有10%左右是盈利的,其余的都在苦苦支撑。而广州这些年倒闭的老字号又何止菜根香一家呢?
西园,云香,惠如,大三元……一家接一家的老字号都消失掉了,经济大潮打翻了这些代表了城市文化的标志和符号,取而代之的日新月异的餐饮界创新,网红的诞生。好在相比这些死的彻底的老字号,菜根香的生命并没有完结。
现如今,还有一家“菜根香嫡系斋卤味”在广州龙津东路附近经营,出售斋烧鹅,斋扎蹄,素火腿等素卤味,也算是菜根香的一种延续,更算的上是老字号的一种自我救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