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捏圪坨兒、壓饸饹、拔條條……鄂爾多斯人總能将荞面吃出“萬種風情”!

作者:東勝釋出
捏圪坨兒、壓饸饹、拔條條……鄂爾多斯人總能将荞面吃出“萬種風情”!

荞麥是貧地莊稼,不管地肥地瘦,哪裡都能長好,生長日月又短,是以,高原居民大多都要種些。

把荞麥上磨子拉下來,簸去皮子,成為糁子,再上磨推下的面叫荞面,可以做成種類繁多的美食,諸如捏圪坨兒,壓饸饹,削片片,拔條條,攤餅子,攪牙膏......樣樣都好,還可以包餡兒包餃子。

過去半月二十天能吃上一頓荞面,就算是好生活了。再就是逢年過節,招待客人才能吃上,平時隻能是吃一頓稀罕,調節和改善一下生活,解一下饞,就心滿意足了。

捏圪坨兒、壓饸饹、拔條條……鄂爾多斯人總能将荞面吃出“萬種風情”!

荞面裡攪入适量的蒿籽兒面,和起,用饸饹床子壓出,調上肉臊子湯吃,好的沒治。如果調上炝煉過的黑醬和豬油,叫油調饸饹,精光滑溜,綿軟利口,是地道地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美食,香美絕倫,隻要你吃上一頓,趕死也不會忘記。請聽聽高原上的山歌是如何誇獎和贊美的:

荞面饸饹油炝醬

三歲上就把你愛上

荞面饸饹調上油

綿蔔溜溜叫人親不夠

荞面饸饹肉臊臊,

死死活活和你交。

長長的饸饹軟軟的糕

長長地記你一輩輩好。

荞面刷成稀糊糊,放入各種調味品佐料,給鍋裡抹上羊油或胡油,攤烙出來的薄薄的軟煎餅,名叫绌煎,盡吃、蘸上山藥糊糊吃,風味獨特,别有一番情趣。

把和好的荞面搓成一根根指頭粗細的棒棒,拿一根捏在左手上,用右手掐成指頭肚蛋大小的蛋蛋,用大拇指頭在左手心上搓出的一個個小圓窩兒,就叫荞面圪坨兒。以羊肉丁丁熬山藥丁丁做臊子湯,放入圪坨兒煮熟後,肉丁丁多被包在圪坨兒窩兒裡了,吃起來滋味香美,難以言喻,隻能從山歌裡領略其美:

荞面圪坨兒肉臊臊,

人裡頭挑人數你好。

荞面圪坨兒包羊肉,

抱住小妹妹親不夠。

荞面圪坨兒鍋裡頭舀,

死死活活要和你交。

荞面圪坨兒羊腥湯

至死也不會把你忘。

把牛肉或羊肉同蔥、蘿蔔絲絲剁起,再加入适量佐料,作為餡子,用荞面包成型似餃子,但比餃子大的角子,上鍋夥(蒸)熟後,香美至極,風味殊異,别有滋味。

和起的荞面用刀削成像魚兒似的片片的,叫荞削面,也叫刀削面。把荞面和好放在案闆上,用手攤壓成薄片,再用兩頭長把子的拔面刀拔成條子的,叫作荞拔面,也叫荞剁面。上述兩種面,都是在開水鍋裡煮熟撈出後,調上臊子湯吃的,特别香美,是高原上人見人愛的兩種美食。

荞面在開水鍋裡攪成攪團(也叫牙糕),中間拔開窩兒,把煉熟的羊油削進去,蘸上酸鹽湯或蔥花兒炝鹽湯去吃,味道特異,能給人留下美好的記憶。如:

荞面攪團蘸羊油,

心事鬧對咱交朋友。

荞面攪團酸鹽湯,

相思病得在你身上。

荞面牙糕軟溜溜,

想卿卿想得我沒骨頭。

攪出來攪團放下看

想卿卿想成個悚圪蛋。

把一些當地最講究、最美好、最具魅力的美食品,和人們最理想、最心愛的意中人聯系在一起,食美人更美,情更濃,能不往死想嗎?山歌中這種比喻别緻,新穎奇妙,情意真切,非有親身經曆和真情實感者,絕不會吐出如此貼切動人的心聲來。

選自《東勝文史資料第十輯》

作者:何知文

關于《東勝文史資料第十輯》

捏圪坨兒、壓饸饹、拔條條……鄂爾多斯人總能将荞面吃出“萬種風情”!

由東勝區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編輯出版的《東勝文史資料第十輯》,以存史資政、團結育人、懷古頌今、明志砺心為目的,突出“親曆、親見、親聞”的特色,充分尊重民族曆史、民族文化、民族感情,以鄂爾多斯城市核心區東勝區為基礎,适當輻射相關周邊地區,原則上,分門别類編排,意圖整體協調,次序不分先後,努力實作文史性、學術性、可讀性、美觀性的統一。

《東勝文史資料第十輯》共分五卷,即《東勝史話》《文學史存》《高原風情》《勝州筆談》和《議政建言》,全書二百餘萬字,圖檔六百多張,印制三千套。此書具有思路寬、資料廣、内容實、創意新的大文史特點。

捏圪坨兒、壓饸饹、拔條條……鄂爾多斯人總能将荞面吃出“萬種風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