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油而不膩,皮薄如紙,湯多鮮美的蟹黃湯包

今天介紹的美食是稠而不油,油而不膩,皮薄如紙,湯多鮮美的靖江湯包。

泰州的靖江以蟹黃湯包聞名全國,也是著名的中國湯包之鄉。今年62歲的陶晉良,土生土長的靖江人,做湯包已經有四十多年了,是江蘇省湯包制作的非遺傳人。

油而不膩,皮薄如紙,湯多鮮美的蟹黃湯包

和四十多年來每一個工作日一樣,每天清晨,你都可以看到在後廚面點條案前忙碌的他。陶晉良說,是七十年代進店的,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這個湯包隻有在本地,人家回來品嘗,後來經過改革開放過後,遠來的客人就經常過來,是以從以前的幾十籠,到現在一天幾千籠這個數量,大家高興得不得了,就越做越有勁。

油而不膩,皮薄如紙,湯多鮮美的蟹黃湯包

湯包的制作在于皮,也在于餡兒,一圈細密的面褶子就這樣在陶師傅的手下飛快地誕生出來。它的作用可不僅僅是美觀,褶子捏得好不好,關系到那張薄而韌的面皮能不能将那口飽滿的湯汁穩穩當當地包裹起來。

油而不膩,皮薄如紙,湯多鮮美的蟹黃湯包

陶晉良說,褶子越多,不得少于25個,如果少了它這個蒂子就大,容易破損。皮如果厚了,吃到嘴裡味道就是兩樣的。

油而不膩,皮薄如紙,湯多鮮美的蟹黃湯包

剛剛蒸好的湯包,需要用一種特殊的手法從籠屜中取出來。那就是放在瓷盤裡,輕輕的晃動,那種吹彈可破的嬌嫩感覺迎面撲來。

陶晉良說,靖江湯包端上來 ,一個個皮薄,光潔好,咬一個小口,吃到嘴裡,這個湯很醇,這個就是好湯包,在外面幾十年的人回來,都是吃到童年的那種湯包的味道,但是裡面的餡料我們經過改進,以前人的口味和現在人的口味有明顯的不同,在八十年代之前,人們吃的是溫飽型,現在是吃的營養。

小小的湯包帶來的不僅僅是美妙的味道作用在舌尖之上的滿足感,它也可以成為一座小城發展獨特的見證,成為一個關于家鄉味道的獨特存在,在每個靖江人的美食記憶中你都可以找到屬于它的位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