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吃包子就是吃包子,吃肉餅也是吃肉餅,但是吃燒麥吃的是燒麥上桌前的“幾涼幾熱”。
是以,燒麥館的下酒菜往往很吸引人,從牛窩骨到熟肝,從小河蝦到大麻蛤,還有必不可少的砂鍋和鍋仔,在杯盞交錯之間滋養了喝酒人的腸胃。

作為主角的燒麥,制作工藝可分為十二個步驟:挑、選、洗、潔、剁肉、和餡、篩面、兌面、和面、擀皮、紮花、包。講究的燒麥皮,要做到九厘米左右,走棰紮出荷葉花。花的數量為二十四朵,代表着二十四節氣。
與内蒙燒麥形似而味不同。
内蒙羊肉燒麥(稍美)出籠,鮮香四溢,外皮薄入蟬翼,晶瑩透明,用筷提起,燒麥就會輕輕下垂垂,放在盤中又像一張小餅。
咬上一口汁水很豐富,油汪汪的有點像南方的灌湯包,但一定要慢慢咬,要不然會燙到舌頭!
而天津的燒麥有回漢之分,清真燒麥以牛羊肉為主,配以蝦仁、雞蛋、木耳,略帶湯汁,鮮香适口。漢族燒麥餡料以豬肉為主,加入蝦仁可做三鮮餡,還可以配以韭菜、白菜,素餡以西葫、黃瓜、雞蛋、蝦仁為主,還會根據季節調整餡料,開海時節加入蟹肉、蟹黃、皮皮蝦,使燒麥更加鮮美。
說過正主兒,下面來看搭配的各路神仙。
【醬肘子、醬肘花、醬豬腳】
這三位肯定是穩坐醬貨c位的熱門選手了,如果不知道吃什麼,買一盤新鮮鹵好的豬腳就能解決大半下酒的煩惱。
鹵好的豬腳更加軟爛容易脫骨,粘糯綿軟,入口即化,這時必須要再來一碗噴香的大米飯,一口肉一口飯,享受脂肪和碳水的雙重暴擊,嗯,流口水了。
肘花多數出現在重要場合的宴席中,一個鹵味拼盤中最先被消滅的也是醬肘花了,涼透的肘子切片沾上調好的三合油,蒜茸、醋、醬油更能激發肉欲味蕾,喜歡辣的再來勺辣椒油,那個滋味,除了香說不出别的。
圖檔來源于@豆果美食網網友雲私房
【醬豬頭肉】
都說北京人愛吃豬頭肉,我覺得天津人一點也不差,在天津人家裡,不是二月二,也照樣整起豬頭肉,而且四時不斷。
圖檔來源于@豆果美食網網友壹日壹記
圖檔來源于@冬至雪夜的小廚
【醬豬耳朵】
喜歡它的人恨不得天天吃,不喜歡的人見了直搖頭,但比起直接空口吃,天津人更喜歡涼拌着吃,淋點醋和辣椒一拌,吃起來咯吱咯吱的好不上瘾。
圖檔來源于@豆果美食網網友lomay
【燒雞】
小李燒雞四個字一出來,有人就要開始高喊受不了了,熏烤類的食品都有着一種迷人的炭火香,和肉質的噴香融合,着實是下飯的一把好手。
【醬牛蹄筋、牛肚】
牛蹄筋也是個超級下飯神器,牙口好的人沒有不愛它的。做好的牛蹄筋勁道有韌勁,咬下去q彈爽口,絕對不塞牙,而且綿軟入味越嚼越香。
圖檔來源于@全球時尚精選
鮮香的蒜蓉蒸扇貝
扇貝嫩白的肉質像一顆透亮的珍珠
軟嫩的扇貝肉在口感上
絲毫不輸給任何貝類海鮮
香辣可口的辣炒蛏子
肥美的肉質令人欲罷不能
菠菜拌麻蛤毋需額外加鹽就很鮮美
炸馬口魚總是獨享着天津人的特殊寵愛
這些也隻是“冰山一角”,會吃的食客總能在燒麥館兒找到自己的心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