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是貴州的省會。在貴陽,有貴州最著名的特色小吃“雷圓子”、“蘇腸旺”、“宋糕粑”、“吳湯圓”等四家百年老字号小吃,不僅被評為貴州的品牌小吃,而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從另一角度去彰顯了貴州的文化。就拿譽滿貴陽城的“雷家豆腐圓子”來說,它美味可口,但是全制作加工的過程,那都是鮮為人知的。

據史料記載,在明末民初時,貴陽已是一個相當繁華的城市了。那時,城内已有十二坊市、一百三十四條街巷,人們常說的“七十二行”已經形成。特别是現今的噴水池和大十字一帶更是人流穿梭,熱鬧非凡。那時有兩句詩是這樣說的:“笙歌十裡市中市,冠蓋千家城外城。”由此可見清末民初的老貴陽的熱鬧景象已非同一般了。也正因為大移民後士農工商的興起,促進了老貴陽飲食行業的發展,雷家圓子也就應運而生了。
雷家祖輩,世居貴陽,一直都是以賣豆腐維持生計。雷家公公共生三子,排行老三的雷端藻仍繼承父業經營豆腐生意。但本小利薄的豆腐生意并不能給家庭帶來富裕的生活及改變窮困的境況。雷端藻中年時,經鄰裡撮合,娶了朱家的閨女為妻。朱氏過門嫁到雷家以後,不僅操持家務勤儉,經營生意靈活有方,而且和睦鄰裡街坊,故而人們都尊稱她為“雷三娘”。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朝廷要辦“皇會”,朝廷下令在“皇會”期間一律“禁屠殺”,而且還要“禁葷”。殊不知,正是這個“禁屠殺”和“禁葷”的诏令卻幫了雷三娘的大忙。于是,心靈手巧的雷三娘就動起腦筋來。這時,她将自己作坊的豆腐适量加入鹽、堿、蔥花及香料等拌勻,做成雞蛋大小的圓子,然後用茶油炸熟,挑到街上去賣。結果,人們聞香而來,轉眼功夫全賣完了。
回家以後,雷三娘為了把生意做得更大,又在所做豆腐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番功夫的制作加工。一是選擇精純黃豆泡好,細磨磨漿;二是燒水時注意火候,“電漿”之用經過發酵後的酸湯,是豆腐細嫩潔白;三是必須将已做成豆腐的水分充分擠出,避免豆腐酸澀苦味;四是将豆腐加入一定的花椒、八角、茴香、桂皮、草果、山萘、鹽、香蔥等調味品,經反複揉搓、攪拌,再捏成圓子,放進鍋裡煎炸。炸出來的圓子外殼褐黃酥脆,裡層布滿大大小小的“蜂窩”,端上桌後色香味誘人。吃時再用醬油、辣椒粉、麻油、胡椒粉、蔥花、蒜泥、野苦蒜、折耳根等配制蘸水伴着吃,真是色香、美味、脆嫩盡在其中。
1958年7月中旬,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到貴州視察工作,下榻在當時貴陽最漂亮的金橋飯店,他随口問身邊的從業人員說:“聽說,雷家的豆腐圓子是貴陽的名小吃,我真想嘗嘗豆腐圓子的奧妙和味道。”接待的同志經四處打聽,終于找到了雷家的三代傳人雷國慶,并把他接到金橋飯店精心制作一盤“雷家豆腐圓子”。周總理品嘗後,贊歎地說:“啊,真正的不錯!我想,人們隻知道江南水鄉的美,但卻不知道貴陽小吃豆腐圓子之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