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皮酥肉香滿嘴流油,老北京人一般這麼吃豬頭肉

在老北京的胡同裡,賣豬頭肉的小販常來。他們身背橢圓形的紅漆木櫃,上面放着案闆,櫃内放豬臉子、豬耳朵、豬口條(舌頭)、豬心、豬肝、豬肺、豬肚兒、豬尾巴等。因為這些東西雖上不了席面,但很好吃,而且價格比豬肉、排骨要便宜得多,是以就成了市井百姓、販夫走卒的酒菜小吃了。百姓歡迎,生意就好,于是就有了專以熏制豬頭肉、沿街叫賣為生的小販了。

皮酥肉香滿嘴流油,老北京人一般這麼吃豬頭肉

他們清晨到批發市場買回新鮮的豬頭,清洗幹淨,用刀劈開放入鍋中,加入鹽和作料,大火煮開,再改文火慢炖,待到七八成熟時撈出,把骨頭、牙齒等雜物都細細剔除,然後塗上紅曲,上架用炭火熏烤,烤到完全熟透撤火,放置通風處吹涼。豬頭肉油亮透着紅色,散發着陣陣熏香。小販把它們切成大塊,放入紅漆木櫃中,下胡同沿街叫賣。

進胡同他們就吆喝“熏魚兒來,炸面筋來喲!”——卻從來不吆喝“賣豬頭肉”,雖然他們也确實附帶賣熏黃花魚、熏雞蛋、熏豆腐幹兒,但從來沒見過帶賣面筋的。我想可能是因嫌棄豬頭肉不是豬的正經部位,覺得這名稱不雅吧?

豬頭肉除了可以當下酒的菜,最好的搭配是剛出鍋的熱火燒。火燒是用白發面烙成,兩面微黃,從中間掀開,把切成片兒的豬頭肉往裡一夾,火燒的熱氣把豬頭肉立刻焐軟了,變得軟糯可口,香味立馬溢出,特别好吃。也可以夾在芝麻燒餅中。是以小販的紅漆木櫃中也帶着一些熱火燒或芝麻燒餅,因為都在一個櫃子裡,豬頭肉香軟,燒餅溫熱,兩者相夾,那真是絕配美味。一聽見吆喝,街坊鄰居出來買的人很多。

老北京的街巷中少不了酒攤兒、酒館兒。喝酒的人都要吃一些佐酒的小菜兒,豬頭肉就是酒客的愛物之一。賣豬頭肉的也是輕車熟路,專奔酒館兒。他們把豬臉子、豬耳朵、口條都分成部位賣,當然耳朵和舌頭要貴一些。把酒客要的部位切成薄片,用荷葉一包,主顧手托荷葉,轉身就進酒館兒滋潤去了。

我小時候住在西四牌樓附近,常到四牌樓東南角兒的德慶樓買醬豬頭肉。醬豬頭肉煮得十分爛軟,味道醇厚濃郁,我覺得比熏豬頭肉更好吃。它的肉皮呈亮亮的咖啡色,切成片,肥肉潔白,瘦肉淡紅,三種顔色和諧,在對比間層次分明,條理清楚。豬頭肉是肥而不膩的,因為它裡面還有一些半透明的肉筋,咀嚼時有潤滑筋道的口感。切一盤豬頭肉,用媽媽剛烙的烙餅一夾,肉皮和肥肉立馬融化,用手托着趕緊吃,餅皮酥,肉軟香,吃得滿嘴流油。吃完再喝一碗小米粥溜縫兒,那真是我的最愛。

豬頭的各部位味道不同,但都非常好吃。醬豬舌肉質細嫩,沒有肥油,也沒有肉絲,隻有肉香;醬豬腦從外觀來看是淺醬色,切開看異常白嫩,十分細膩,入口不用牙嚼,隻要用舌頭一抿,立刻化開,老人們都喜歡這口兒。聽大人說吃哪兒補哪兒,常吃豬腦可以提高智力,這當然是笑話了。

中國的美食在世界上可稱得上首屈一指,不用說魯菜、粵菜、淮揚菜、川菜等大系列,就連這上不了台面的豬頭都能做得色香味俱全,可見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

原标題:豬頭肉

來源:北京晚報 何大齊 文并圖

流程編輯:u004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