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欲望正是導緻孩子們反目的源頭!
前段時間我在網上刷到了這樣的評論:我家二寶什麼都好,有乖巧,又可愛,但是我家大寶每次跟他說話,都能被氣死,每次都要說好幾次才改,真是氣死我了!
但這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自己的生活被打亂,希望孩子被掌控,希望孩子可以成為自己所希望的所謂成功人的欲望。
而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武姜也是因為這樣的欲望,害死了自己心愛的小兒子,害得自己大兒子親手逼死了自己的弟弟,成為一個失德的君主,被主流社會的人所非議。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一、</h1>
故事開頭武姜嫁給鄭武公,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寤生,二兒子取名為段,後人又稱他為共叔段。
因為生大兒子的時候,難産,是以對大兒子極其厭惡,于是武姜把自己所有的愛都給了小兒子。兄弟兩也就是從這個時候埋下了反目的種子。
如果武姜隻是溺愛小兒子其實也算不得什麼大事,畢竟身為諸侯公子,嬌貴一點,蠻橫一點,也不會有人敢把他怎麼樣。
可是偏偏武姜要把自己的欲望強加到自己小兒子身上,小小年紀的他,便有了不該有的欲望。
曾仕強教授在道德經裡面說過:現在的人很可憐,一個小孩根本沒有貪念,可是大人教他貪念,他的玩具比你好,去跟他要;你看我有個新的玩具,你想不想啊。所有的小孩他的貪念都是被大人給引出來後,害得他一輩子痛苦。
共叔段就是這樣,被母親武姜強加給他的太子夢給害了一輩子。
詩經·鄭風,叔于田
叔于田,巷無居人。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無飲酒。豈無飲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無服馬。豈無服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意思是:叔去打獵出了門,巷裡就像沒住人。難道真的沒住人?沒人能與叔相比,那麼英俊又慈仁。
我叔出門去打獵,巷裡無人在飲酒。真的沒人在飲酒?什麼人都不如叔,那麼英俊又清秀。
我叔騎馬去野外,巷裡沒人會騎馬。真的沒人會騎馬?沒人能夠比過他,确實英俊力有大。
這首詩裡面的叔就是共叔段,如果沒有母親強加的欲望,共叔段本該是一個人人豔羨的風流少年,是鄭國貴族女子都想要的夢中情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8">二、</h1>
道德經有雲: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當你對一個事物的美醜有了評判标準的時候,你的腦子裡面就有了一個固化的标準,你不在能接受這個标準以外的事物和人。
同樣的當你對你的孩子有了分别心以後,就會以對錯來評判自己孩子的行為,而不是耐心地去了解自己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隻願意簡單的把自己的孩子評判為是“不聽話、行為乖張”。
殊不知這根本就是自己的欲望在作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9">三、</h1>
當你有了把兩個孩子做比較的心裡後,就會不知覺在兩個孩子之間樹立一個标準。
孩子一方面就會認為我隻要這樣做就會讨得父母的喜歡,那麼他漸漸地就會在父母面前一套,在别人那裡一套。這也就是很多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明明很乖,為什麼會闖這麼大禍的原因。
另一方面,孩子會自暴自棄,因為無論怎麼做父母都覺得自己是錯的,那我幹脆什麼也不做了,從此便更加讓父母覺得讨厭。
道德經有雲: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有時候,父母如果不總是去表達自己的好惡之心,那麼小孩之間也不可能會有這麼多的沖突。
是以放下你的分别心和欲望,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不要用眼睛看,對孩子們多一點耐心和信心,也許你能有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