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欲望正是导致孩子们反目的源头!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刷到了这样的评论:我家二宝什么都好,有乖巧,又可爱,但是我家大宝每次跟他说话,都能被气死,每次都要说好几次才改,真是气死我了!
但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自己的生活被打乱,希望孩子被掌控,希望孩子可以成为自己所希望的所谓成功人的欲望。
而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武姜也是因为这样的欲望,害死了自己心爱的小儿子,害得自己大儿子亲手逼死了自己的弟弟,成为一个失德的君主,被主流社会的人所非议。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一、</h1>
故事开头武姜嫁给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二儿子取名为段,后人又称他为共叔段。
因为生大儿子的时候,难产,所以对大儿子极其厌恶,于是武姜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小儿子。兄弟两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埋下了反目的种子。
如果武姜只是溺爱小儿子其实也算不得什么大事,毕竟身为诸侯公子,娇贵一点,蛮横一点,也不会有人敢把他怎么样。
可是偏偏武姜要把自己的欲望强加到自己小儿子身上,小小年纪的他,便有了不该有的欲望。
曾仕强教授在道德经里面说过:现在的人很可怜,一个小孩根本没有贪念,可是大人教他贪念,他的玩具比你好,去跟他要;你看我有个新的玩具,你想不想啊。所有的小孩他的贪念都是被大人给引出来后,害得他一辈子痛苦。
共叔段就是这样,被母亲武姜强加给他的太子梦给害了一辈子。
诗经·郑风,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意思是:叔去打猎出了门,巷里就像没住人。难道真的没住人?没人能与叔相比,那么英俊又慈仁。
我叔出门去打猎,巷里无人在饮酒。真的没人在饮酒?什么人都不如叔,那么英俊又清秀。
我叔骑马去野外,巷里没人会骑马。真的没人会骑马?没人能够比过他,确实英俊力有大。
这首诗里面的叔就是共叔段,如果没有母亲强加的欲望,共叔段本该是一个人人艳羡的风流少年,是郑国贵族女子都想要的梦中情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8">二、</h1>
道德经有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你对一个事物的美丑有了评判标准的时候,你的脑子里面就有了一个固化的标准,你不在能接受这个标准以外的事物和人。
同样的当你对你的孩子有了分别心以后,就会以对错来评判自己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耐心地去了解自己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只愿意简单的把自己的孩子评判为是“不听话、行为乖张”。
殊不知这根本就是自己的欲望在作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9">三、</h1>
当你有了把两个孩子做比较的心里后,就会不知觉在两个孩子之间树立一个标准。
孩子一方面就会认为我只要这样做就会讨得父母的喜欢,那么他渐渐地就会在父母面前一套,在别人那里一套。这也就是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明明很乖,为什么会闯这么大祸的原因。
另一方面,孩子会自暴自弃,因为无论怎么做父母都觉得自己是错的,那我干脆什么也不做了,从此便更加让父母觉得讨厌。
道德经有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有时候,父母如果不总是去表达自己的好恶之心,那么小孩之间也不可能会有这么多的矛盾。
所以放下你的分别心和欲望,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不要用眼睛看,对孩子们多一点耐心和信心,也许你能有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