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寶慶尋茶記系列之八:魏家塅裡魏源茶

在隆回縣司門前鎮有一片較平整的大田垅, 因魏姓人最先在此居住, 是以自古就叫魏家塅了, 但上世紀因盛産黃金,行政區劃改革之前名為“金潭鄉”, 屬司門前區,包括金潭、合理、石豐、學堂灣、石山灣五個行政村,撒區并鄉後并入司門前鎮。

在隆回,魏家塅可說是人人皆知,那“獅象把水口,金闆鏟龍門”的風景和“文武兩魏”的人文注定了她的輝煌。這一方靈山秀水孕育了魏源《海國圖志》這樣影響我國近代史甚至世界格局的思想巨擎,培養出了晚清陝甘、雲貴、兩江、閩浙總督兼南洋大臣、鹽政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魏光焘(當地人都叫化魏午莊)這種政治、軍事、外交史上的重要曆史人物。

寶慶尋茶記系列之八:魏家塅裡魏源茶

陝甘、雲貴、兩江、閩浙總督兼南洋大臣、鹽政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魏光焘

魏家塅地處雪峰山中脈梅山腹地,四周丘陵重疊,古代地理環境相對封閉,交通阻塞,史載“舊不與中國通”。自北宋熙甯年間章惇開梅山後,江西老表陸續遷徙來湘開發這片蠻荒之地。相傳到了南宋鹹淳年間,魏、趙、鄒、歐陽、廖五姓同時來到今司門前一帶擇地謀生。鄒姓選擇了司門前,歐陽選擇了石橋鋪,廖姓選擇大水田。趙姓首先來到魏家塅,看到獅象把水口、金闆鏟龍門的山形地勢,不知河水往哪裡去,擔心被水淹掉,于是翻過東山印選擇了趙家垅。而魏姓獨具慧眼,選擇了魏家塅這塊風水寶地。魏姓人家從此在這片土地上開天辟地、繁衍生息,耕讀傳家,以緻後世人才蔚起、文風丕振。

寶慶尋茶記系列之八:魏家塅裡魏源茶

從前,人們對司門前的評價是:“魏家段的頂子,司門前的票子,孫家垅的架子,石橋鋪的棍子”。這裡所說的魏家段、孫家垅、石橋鋪均為司門前鎮區域内的片村名,從整體上映證了一都司門前曆史上一直是寶慶府北面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魏家段的頂子”主要是指這裡出有“文武二魏”魏源和魏光焘;“孫家垅的架子”是說孫俍工一家的字架子寫得好,在周邊相當出名;“石橋鋪棍子”則是說這裡的教棍最有威嚴,這裡創辦了縣域境内第一所書院、第一個高小、第一所義校。至于“司門前票子”,主要是說這一帶經濟活躍,現仍保留有部分遺迹的石子坳街和石橋鋪街,過去分别在商業、織染業上生意很是紅火且有特色。

魏家段地處白馬山下,白馬山是茶葉仙山,兩魏從小與茶打交道,魏源“杯中含太極,腹内孕乾坤”, 對出一代思想家;魏光焘“大城不轉怎能轉小城?”問出一位“武威将軍”。 魏源以“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用一杯茶思考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 “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 的開放思想,影響了全世界。魏光焘則以一杯茶功夫寫下了七言絕句:“東洋小醜犯牛莊,士盡争先血染岡。大炮長槍何所懼,要憑膽劍斬豺狼”。

解放後,這裡的人們充分發揮種茶制茶傳統優勢,在山坡上開辟新茶園近萬畝,建鄉鎮茶葉加工廠3個,隆回縣農業局歐陽征爐、羅教迪、謝能享、金石橋公社易祖強、縣外貿公司黃鐘奇、縣供銷社鄒祖華等發起,在此蟻子界建起了縣茶樹良種繁育試驗場,引進良種26個,成為全市第二個品種資源最多的茶樹良種繁育場。用這裡的原料研制的“一都雲峰” 綠茶獲評1991年湖南省名茶稱号。興隆茶廠則最先引進L.T.P+C.T.C紅碎茶新工藝裝置, 研制的“922101”批唛茶在1979年 武漢召開的全國紅碎茶提高品質座談會上獲全國紅碎獲第四套第十一名。

寶慶尋茶記系列之八:魏家塅裡魏源茶

進入21世紀,這裡的茶葉産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15年,龍回一都雲峰富硒茶葉有限公司的成立,更使這裡的茶産業發展進入了快車道,該公司是全市目前唯一的紅茶、綠茶全自動生産線的擁有者,是市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遵從“師長技、制好茶” 理念, 生産的魏源紅茶、魏源綠茶、魏源茯磚都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在其帶領下,全鎮發展茶産業助力扶貧攻堅、着力鄉村振興的勁頭充足,至2019年底,全鎮有茶園面積2萬多畝,約占全縣三分之二,有一都、北院、通發、吉山、蟻子界等5個加工企業,年産茶200噸左右;有隆回縣良種茶繁育合作社,年出圃茶苗60萬株上下,是邵陽市目前茶葉集中的鄉鎮之一。

寶慶尋茶記系列之八:魏家塅裡魏源茶

一都茶業總經理鄒方晴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

作者: 易祖強(邵陽市農業農村局)

責任編輯:王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