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末奇書:《海國圖志》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

19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正處于國之将夕、悲風驟至的危難時際。一方面清王朝政治腐朽黑暗,封建專制統治苟延殘喘,吏治腐敗、民生惆怅,國内階級沖突日益尖銳,另一方面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隔絕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國内外危機此起彼伏。

1840年中英鴉片戰争爆發,由于戰事的失利,深刻激發了魏源的愛國激情,直接參與了禁煙和抵抗外國侵略的運動。通過鴉片戰争,魏源清醒地認識到,在當時世界潮流下,中國本土的文化己經不足以支援中國的發展,于是提倡向西方學習,研宄各國情況,了解西方國家曆史、地理、法律等知識,特别是要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改變清王朝軍事落後的狀況。

清末奇書:《海國圖志》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

在英國侵略者入侵中國的時候,清王朝統治階級根本不了解“夷情”。魏源在《海國圖志》序中寫到:“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即了解“夷情”,幫助人們學習“長技”,以抵禦外侮,振奮國威。所謂“長技”是指“戰艦、火器、養兵練兵之法”。

一、《海國圖志》的三個版本

《海國圖志》有三個版本,即50卷本、60卷本和最後定稿的100卷本。

1842年12月,《海國圖志》初刊50卷本,約57萬字,有地圖23幅,保留了林則徐主持編譯的《四洲志》原文,側重于對海國夷情的一般介紹。

1847年,50卷本擴充為60卷本,60餘萬字,“西洋技藝”從1卷增加到8卷,增加了對海外各國的情況和西方科學技術的介紹。

1852年,再增加到100卷本,約88萬字,有地圖75幅、西洋技藝圖57頁、地球天文合論圖7幅,涉及到海外各國的政治體制等内容。

清末奇書:《海國圖志》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

《海國圖志》100卷本的主要内容分為六個部分,展現“制夷”“悉夷”和“師夷”,是魏源在整理編輯《海國圖志》過程中認識到西方國家并非都是野蠻國家,而是有值得正視和肯定的方面,進而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點。

第一部分《籌海篇》2卷,是全書的總綱。從“議守”“議戰”“議款”三個方面系統闡述如何抵禦西方列強侵略,總結了清王朝在鴉片戰争中失敗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應敵的政策。

第二部分《圖集》2卷,有《海國沿革圖》《地球正背面圖》和世界各大洲分國地圖75幅。這是當時中國最為科學的地圖,有力地打破了傳統的“中國是天下的中心”的觀念。

第三部分《地志》66卷,介紹了世界各國的地理位置、曆史沿革、政治制度、軍事活動、經濟貿易、物産礦藏、宗教信仰、民俗風化等情況。《國地總論》3卷,介紹了全球地理。附有《西洋南洋各國教門表》《中西曆法異同表》《中西紀年通表》等3表。

清末奇書:《海國圖志》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

第四部分《籌海總論》4卷,輯錄了關于沿海情形、籌海方法和論說。《夷情備采》3卷,林則徐組織翻譯的國外情報資料《澳門月報》《華夷夷言》《滑達爾各國律例》等。

第五部分《西洋技藝》12卷,介紹了西洋火輪船、火炮、水雷、炮台、望遠鏡的制作和用法,附有設計樣式圖和分解立體圖。

第六部分《地球天文合論》5卷,介紹了地球的運動、經緯度、時區的劃分、四季寒暑的成因、日心說、各種天文現象等近代自然科學知識。

《海國圖志》有别于其他世界曆史地理書,魏源在全書中貫穿了自己的主張和思想,著述《籌海篇》2卷和《籌海總論》4卷,并将《籌海篇》放在了全書的首頁。

《籌海篇》展現了魏源抵抗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籌海總論》則收錄了當時有關海防的各種建議,以及破除傳統觀念中的中國處于世界中心位置的中國中心主義的世界觀等等。

這些認識和主張基于魏源認識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有應該正視和諸多肯定的方面,甚至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中國,近代的國際形勢己經處于世界各國獨立并存的局面。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魏源指出應該防範于未然,要“制夷”必先悉“夷情”,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重要思想。

清末奇書:《海國圖志》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

二、《海國圖志》的地位和意義

魏源撰寫的《海國圖志》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禦侮圖強的方案,“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貫穿于全書,引導國人去打開長期封閉的視野,正視和認識世界,探求抵禦外來侵略、捍衛民族獨立的強國之道,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思想啟蒙的作用。

《海國圖志》提出的“以夷制夷”“以夷款夷”“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不僅對中國近代社會産生了較大影響,而且傳播到鄰國的北韓、日本等國,推動了近代之初東亞國家對外認識的轉變和開放,使其具有較高的思想價值和時代價值,在中國近代史和東亞近代曆史程序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清末奇書:《海國圖志》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

第一,魏源是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最早的人。《海國圖志》成為中國近代之初,面臨曆史巨變提出向西方學習,其“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打破盲目自信的封閉狀态,放眼全世界,了解世界各國,觀察世界變化,倡導學習西方科學技術,開啟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思潮,促進中國開始了解世界,是中國政治思想開始向近代化轉變的重要的标志之一。

第二,魏源是一位經世緻用的實踐家,具有較強的國家憂患意識。在鴉片戰争後,一批政治家、思想家和有識之士,關注現實、注重實效,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和中國封建末世深刻的社會危機,掀起了經世緻用之思潮。《海國圖志》集中展現了魏源的“經世緻用”思想,這一思想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經世思想,又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學術學風乃至西學的引進和傳入有着較為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三,《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為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提供了一個正确的方向。這一思想,不僅滲透着魏源的“以匡濟天下為己任”的愛國精神,而且展現了一位愛國知識分子的民族使命感,“師夷”指明了曆史前進的方向,中國近代曆史的發展程序沿着“師夷” “制夷”的方向曲折前進。

清末奇書:《海國圖志》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

第四,《海國圖志》提出富有近代色彩的外交思想。鴉片戰争前後,魏源意識到東西方正由過去隔絕的狀态向互相之間彼此交往的方面轉變,意味着中國要自強,必須正視外部世界、學習西方、進行具有新的時代内容的改革等迫切的課題。這一對外思想對中國近代化的程序産生了較大的影響。

第五,《海國圖志》提出的海防思想是中國近代海權思想的集大成。魏源在研究曆史和中國周邊國家政治經濟現狀之後,認為“清王朝的威脅,不是來自内陸,而是來自海上”,提出嚴修海上武備,建設近代海軍,抵禦外來侵略。這一海權思想為中國近代海軍建設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與理論準備。

第六,《海國圖志》對中國近代社會變革思潮起到了啟蒙作用。魏源認為天下無數百年不弊之法,無窮極不變之法,無不除弊而能興利之法,無不易簡而能變之法,确信古老的封建帝國因循苟且隻能造成災難性的後果。魏源學習西方、“師夷長技以制夷”等思想,推動了近代中國的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的發展,激發了中國愛國知識分子積極尋求救國救民的改革的思想。

第七,《海國圖志》摒棄“天朝中心”“天圓地方”“九洲八荒”的觀念,樹立“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識,傳播了東西方不同的文化樣式、社會制度、風土人情和近代自然科學知識,開辟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時代風尚。

清末奇書:《海國圖志》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

當然,由于受到時代和客觀條件的限制,魏源的《海國圖志》也勢必存在着諸多不足。《海國圖志》中出現了一些陳舊的觀念,如把西方國家稱為“夷”等等。魏源作為清王朝後期封建地主階級的一員,其思想不能完全走出封建地主階級的思想範圍,有其階級的局限性和時代的痕迹。但是,作為處在曆史變局前的改革家,魏源己超出同時代的大多數人,提出正視和學習西方、開眼看世界的思潮,确實不愧為清王朝後期著名的改革家和時代潮流的引領者,對中國近代,乃至東亞一些國家近代思想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