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思想家魏源所稱“救世之書”,是怎樣構想天下秩序的

清朝思想家魏源所稱“救世之書”,是怎樣構想天下秩序的

司馬遷之父司馬談說過,《老子》是“務為治也”;清朝思想家魏源也說:《老子》,救世之書也。的确,《老子》有着極強的現實關懷。據《老子》一書探讨老子的天下秩序理念,對後世當有啟示。

「以天下觀天下」

在中國的傳統文獻中,“天下”一詞使用頗為寬泛。大緻說來,它是囊括世界全部地域與人類、得到民心擁護、展現一種良善的倫理與政治秩序的概念。

需要注意的是,“天下”秩序并不同于西方古代的帝國,如雅典帝國、古羅馬帝國,也不同于現代的殖民帝國。中國的“天下”理念更多是一個文化的概念、秩序的理念。

如果說“天下”是一種政治秩序,那也絕非如西方學者卡爾·施密特所界定的政治意涵(他把政治界定為“敵友的劃分”)。在中國的傳統文獻中,敵友固然對立,但在敵友之外,還存在其他形态,如中立等。

老子的“天下”秩序似乎不是以周王朝的政治秩序來建構起天下秩序的。在《老子》一書,隻出現了一個“周”字,且含義與周朝沒有關聯。《史記》記載他為周的史官,但他“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或許展現了對當時政治秩序的一種失望。

應當說,老子的“天下”秩序更多是一種哲學構想,而非一種曆史建構。由此,這一理念具有超越性,強調“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即不要把“天下”與“身”“家”“鄉”“邦”混同起來,要從全球的視野、天下的角度來商量着辦事,而不能隻計較短期得失。

顯然,僅狹隘關注自身利益,主張自身權力的擴張,視剝削他國為當然,都不是“以天下觀天下”。這對于當今世界秩序和世界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老子的“天下”秩序是一種和平、安甯的秩序,和平的狀态就是“天下有道”,反之就是“天下無道”。天下有道的時候,人們就會把馬用來拉送肥料;天下無道的時候,就連懷着孕的戰馬也要參與打仗,戰馬産子也隻能在郊外。可見,老子“天下”秩序的核心在于是否有“道”。

老子的“道”論極為複雜,難以用語言表達。從“天下”秩序視角來看,“道”展現出一種貴柔、平和、生養與撫育的特征。這也是老子構想“天下”秩序的目的:為各個政治體發展提供良善生态環境。

清朝思想家魏源所稱“救世之書”,是怎樣構想天下秩序的

「以無事得天下」

在國家交往層面上,老子把國家分為兩類:大國和小國。

從長期來看,對于大國,應該“知其雄,守其雌”,即大國在明知自己實力與優勢的情況下,還是應該遵循“雌(慈)柔之道”。換言之,就是不要仗勢欺人,不要拿着大棒到處恐吓,而應該放低姿态平等對待其他國家。對于小國,老子并不主張自暴自棄,而是強調“柔弱勝剛強”,即應該抱着自強自立的信心,時刻努力着等待并争取變革。

從短期來看,大國與小國之間都應該保持“謙下”。大國要像位于江河的下遊一樣,處在天下雌(慈)柔的位置,這裡是天下交彙的地方。雌(慈)柔常常以靜、定勝過剛強。大國對小國“謙下”,則大國就會獲得小國國民的民心;小國對大國保持“謙下”,則小國就會獲得大國國民的民心。無論大國還是小國,其目的在于争取民心。

雖然老子的認識有一定的局限,但還是有兩個方面的卓識:一是大國尤其應該“謙下”,日常交往中也應如此;二是主張所有國家的欲求應該得到滿足,即各個國家的核心利益應該得到尊重與保障。

進一步來看,老子治國理政的核心觀點是“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以正治國”就是遵循“道”的倫理面相,治理好國家内部事務;在具體作戰時,老子并不反對用智;最為核心的是“以無事取天下”,所謂“取”就是“得天下”的“得”,是一種獲得,非武力強奪、武力兼并,也不是軍事征服,而是争取民心,得到群眾的認可。

就“無事”而言,則是強調不妄生事端,并不是“不要作為”。老子反對的是那種胡亂作為、不遵循事物本質特征的行為。

《孟子》說:“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這句話可以說是“以無事取天下”的一個注解。

清朝思想家魏源所稱“救世之書”,是怎樣構想天下秩序的

「知兵不好戰」

在“天下”秩序中,最為核心的問題是戰争與和平的問題。戰争不僅改變秩序、打破秩序,同時也塑造秩序。

老子強調“不以兵強天下”,極力反對通過戰争的方式來稱王稱霸。他認為“夫兵者,不祥之器”,反對濫用武力,反對貪欲,反對到處去恐吓别人、威脅别人、侵略别人。

但老子并不是一律反對所有戰争,在不得不面對戰争時,他還是主張勝利的,即“以戰則勝,以守則固”。甚至,還有一些關于戰争取勝的原則,如“善戰者不怒”,在戰争中不要被敵人激怒,在戰争中也不要輕敵,兩軍對陣時對士兵仁慈者會獲勝。

老子進一步提出,戰争勝利之後,應該是“恬淡為上”“勝而不美”,保持一種慈悲的心理,甚至“戰勝以喪禮處之”。不如此,就是樂于殺人。故此,老子的戰争觀,可以用“知兵不好戰”來總結。

有人說,老子的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排除了國家間的交往與貿易。這顯然是與曆史潮流有悖的。不過,老子否認國家間要兵戎相見,強調“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主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這樣的美好狀況,還是應該追求的。

總之,老子構想的“天下”秩序是一個各國自我限制、兼顧各方利益、堅持和平主義導向的理想秩序。這是全人類共同向往的社會,也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

清朝思想家魏源所稱“救世之書”,是怎樣構想天下秩序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