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世紀,這本在中國不受重視的書傳到北韓,為何被奉為“奇書”?

19世紀中葉,北韓處于封建社會末期,國内階級沖突激化,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加上又面臨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威脅,使北韓國内階級沖突和民族危機交織在一起,北韓封建統治階級依然固守閉關鎖國政策。《海國圖志》的傳入給北韓的思想界注入了一股新鮮的空氣。北韓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和官員開始覺醒,認識到北韓所面臨的嚴峻形勢,開始關心西方以及全世界,接觸西方的科學知識和思想,接受中國進步人士的思想主張,傳播《海國圖志》的新知識與思想,積極尋求挽救國家和民族的道路。

19世紀,這本在中國不受重視的書傳到北韓,為何被奉為“奇書”?

一、《海國圖志》傳播到北韓

1845年3月,在“赴京使行”中的奏請兼謝恩冬至副使權大肯最早把魏源的《海國圖志》帶回了北韓。李氏北韓建立後,奉行“事大主義”,每年都定期派遣使臣到中國。北韓後期的官員許傳的詩文集《性齋集》卷16中記載:“海國圖志五十篇,清内閣中書魏源所輯也。鹹豐中,洋夷為患于中國,連年不解。源作計入洋中諸國,采其地方大小、山川險夷、道路遠近、風教善惡、器械精粗甚悉且詳,乃歸而為此書,可謂為天下萬世長遠慮也,非豪傑之士能之乎?史野權尚書(大肯)以使事至燕京得此書而還……憲廟聞之,遂命進覽,以禦筆題其函而還之。聖人之有意于治者,正如是矣……”由此可見,北韓掌權者比較重視魏源的《海國圖志》。

1850年前後,北韓考古學家金正喜收藏了《海國圖志》。在年輕的時候,他跟随父親金魯敬通路過燕京,在燕京滞留期間與清王朝的學者廣泛交流了思想。回到北韓後評論《海國圖志》說:“魏默深之學,于近日漢學之中别開一門,不守诂訓空言,專以實事求是為主”,并多次說到它是北韓有識之士值得一讀的書籍。

19世紀,這本在中國不受重視的書傳到北韓,為何被奉為“奇書”?

李圭景是北韓實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五洲衍文長箋散稿》中詳細地介紹了從中國傳入北韓的書籍,“中原近日出奇書甚多,而來于我東者亦夥,如海國圖志數十冊、阮氏全書一百冊、瀛環志略十餘冊、壽山閣叢書一百二十冊……此皆海内奇書也。”

吳慶錫是北韓開化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在1850年後多次來到中國。吳慶錫之子吳世昌回憶,“吾父吳慶錫,身為漢語翻譯官,多次随使團到中國。他逗留于中國時,見聞世界各國角逐的情況而有所感想。而後研究列強的曆史與各國的興亡史,來欲了解自國政治的腐敗及落後于世界大勢的情形,且得領悟自國将總會發生悲劇的局面而慨歎。是以,他從中國歸國時,攜帶各種新書。”吳慶錫把帶回北韓的《海國圖志》等書籍轉給了劉鴻基閱讀。

樸珪壽是北韓開化思想的創始者,他作為北韓進階官員多次出使中國,親眼目睹西方列強侵略下的清王朝的狀況,見聞西方的新知識,并将自己閱讀過的《海國圖志》一書傳授給了金玉均、金允植等門人。金允植後來談到:“俞榘堂(俞吉浚的号)吏部,少有俊才,自髫斷時,出語不俗。樸瓛齋(樸珪壽的号)先生嘗見其詩,知其為國器,大加獎勸,授以魏默深《海國圖志》曰:以時外洋事不可知也,吾以是自奮”。

19世紀,這本在中國不受重視的書傳到北韓,為何被奉為“奇書”?

二、北韓學者對《海國圖志》的認識

北韓學者對魏源的淵博學問十分欽佩。北韓王朝的史料《龍湖閑錄》中抄錄了魏源的另一個著作《聖武記》卷六《國初征撫北韓記》,并附言到:“聖武記者并言,清國用兵始末,自其開國至于道光時凡十六卷也,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内閣中書舍人邵陽魏源所撰。曾于3、40年前,我使行主燕一知舊,能文章者随往,與魏源論文歸言,其淹博足為燕之巨擘,固已心識之。”由此可見,魏源的著作己受到北韓學者們的關心。

自1845年以來,魏源的《海國圖志》經“赴京使”、官員和思想家們傳到北韓,進而将書中介紹的新知識和思想傳授給了青年一代。在閉關鎖國的北韓社會,《海國圖志》對于北韓學者認識新知識以及對外觀和海防思想等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9世紀,這本在中國不受重視的書傳到北韓,為何被奉為“奇書”?

第一,北韓的官員對世界地理知識的認識,源于魏源的《海國圖志》

根據《承政院日記》記載:“上曰:安南琉球之大小何如?淳翼曰:詳在海國圖志”,“上曰:魯西亞雲者,是何地也?使曰:是俄羅斯國也。上曰:然則何以謂魯西亞?使曰:魯西亞即俄羅斯之一名也。”

1860年以後,北韓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争奪的對象,1866年11月面對法國艦隊的到來,北韓進一步注重對《海國圖志》的研究。根據李圭景的《中原新出奇書辯證說》中記載:“‘海國圖志’五大州諸國事宗,趙領相寅永及崔上舍漢绮收藏于家”。

由此可見,當時擔任北韓議政府領議政的趙寅永和北韓後期實學派代表人物的崔漢绮收藏了《海國圖志》。崔漢绮在參考《海國圖志》的基礎上,于1857年5月編寫了《地球典要》。在《地球典要》凡例中記載到:“‘海國圖志’出于初刊,阜集西士之荒誕神異諸書之随聞辄錄,要無遺失。未得綱領者,易緻眩惑。‘瀛環志略’出于挽近,規整漸就端緒,未免太簡”。可見,《海國圖志》傳到北韓,給部分官吏和學者們認識世界地理知識方面起到了比較積極的作用。

19世紀,這本在中國不受重視的書傳到北韓,為何被奉為“奇書”?

第二,北韓的部分官吏和學者受到《海國圖志》的影響,逐漸認識到閉關鎖國解決不了北韓的問題,主張北韓需要開放門戶,與各國通商交流,其對外觀念也開始發生了變化

如北韓開化思想的創始者吳慶錫和樸珪壽等,他們多次出使到中國,看到和接觸到西方的新知識,對資本主義世界表示出強烈的求知願望,并對魏源的“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産生共鳴,提出“遠溯前代之得失,傍照中國之利弊”“外洋事不可不知”的主張,反對北韓的閉關鎖國政策,改革不合理的弊政,使北韓有所變革。

到19世紀下半葉,受樸珪壽、吳慶錫、劉鴻基等開化思想家影響的金玉均等進步青年們開展“開國上疏運動”,主張北韓以适當的方式打開國門,要求學習西方,實行内政改革,發展資本主義,使北韓迅速開化,成為近代化國家。

北韓開化思想家學習和吸收《海國圖志》的新知識和思想,其對外觀也發生了變化,正如“北韓開化思想的形成起到外因作用的是來自于中國的洋務書籍”,北韓的對外觀轉變為對應近代西方列強侵略的北韓民族自主的開化思想。

19世紀,這本在中國不受重視的書傳到北韓,為何被奉為“奇書”?

第三,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影響着北韓的部分官吏和學者,他們開始關心北韓的海防安全

特别是1866年法國軍艦侵入北韓,進一步關心海防問題,并謀求海防對策。《海國圖志》的海防思想,對北韓的海防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根據《阮堂先生全集》記載:“‘海國圖志’是必需之書,在我似若他家數寶。紅舶或有涉境之時,在重門撃析之義,又何可少觑觇國審勢者,有可仿而行之者。我人每心粗不能細看,甚可歎。雖不能盡其船制,如使帆一術,足可以仿而行之,其無一個有心人歟”。

尹宗儀在閱讀《海國圖志》後,結合北韓的海防實際,于1848年編寫了《辟衛新編》。該書的卷6《備禦炒略》中抄錄了《海國圖志》卷99《用炮測量論》中《用象限儀測量放炮高低法》《附制象限儀尺寸》《演炮須知中線準則論》《色相求算法圖說》四篇,強調了海防的必要性。

19世紀,這本在中國不受重視的書傳到北韓,為何被奉為“奇書”?

他從北韓的海岸情勢出發,提出了近代北韓的海防理論。金正喜在閱讀《海國圖志》後,對出沒于北韓沿海的西方“異樣船”急劇增加而深感危機,主張采取《海國圖志》的海防策來加強北韓的海防。金允植參照《海國圖志》提出了關于北韓海防政策的建議。樸珪壽提出設定火炮軍,以此防止西洋艦船的侵擾,火炮軍日後成為對抗西方艦船的核心兵種。大院君命人依照《海國圖志》的說明,模仿了在大同江擊沉的美國商船“舍門号”制造了西洋蒸汽船。北韓依據《海國圖志》的武器圖制造出了水雷炮、火輪船等西方近代武器并得以利用。

盡管這些仿照還很幼稚粗糙,但畢竟是在《海國圖志》影響下,北韓提出符合國情的海防政策是一種努力,是魏源《海國圖志》的海防思想對19世紀中葉北韓海防思想的形成起到較大影響的先例。

19世紀,這本在中國不受重視的書傳到北韓,為何被奉為“奇書”?

綜上所述,19世紀中葉面對歐美列強的侵略和封建制度即将崩潰的曆史性轉折,《海國圖志》通過各種途徑傳到北韓,對仍然堅持閉關鎖國的北韓社會産生了較大的影響。北韓的部分官吏和學者被《海國圖志》的新知識和思想所喚醒,他們在認真研讀《海國圖志》後,對世界地理的認識發生了變化,以及對外觀和海防思想等都發生了積極的變化,特别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對于北韓這樣閉關鎖國的國家而言作為開放門戶的現實性方案而具有較為深遠的意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