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将,著名的抗日将領,抗日戰争期間曾獲得青天白日勳章,以及美國銀質自由勳章。後來卻被老婆舉報,在監獄裡待了11年,出獄後神秘失蹤,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此人,就是王淩雲。

1899年,王淩雲出生在今河南汝陽。王家本不富裕,但其父思想開明,善于持家,他才有機會上學。1920年,21歲的王淩雲和同村的同學趙大盈一起,到吳佩孚的西工兵營當兵。三個月後,他找了個借口離開兵營,回到了家鄉,并投奔恩師。在老師的幫助下,進入縣立高等國小堂念書。
從學堂畢業後,王淩雲被混成旅旅長鄭國翰收入麾下,成了一名衛兵。他深受鄭國翰的賞識,不到一年就晉升為副官。後又被任命為混成旅衛隊營少校營長,回家鄉招兵。不久,鄭國翰在靈寶管道口被李萬林殺害,他隻好投奔王建昭,官職亦是節節升高。到1930年時,王淩雲被委任為臨汝、伊陽、平等、自由四縣剿匪總司令,負責處理四縣的土匪。期間,他聽從部下的建議,四處招兵買馬,隊伍迅速壯大。
同年九月,王淩雲被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路的總指揮張钫收編,擔任第三師少将師長,協助十七路總指揮楊虎城進攻駐紮在洛陽一帶的宋哲元。次年,他因有功,晉升為少将旅長,後任陸軍少将。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王淩雲率部跟随總部到上海,與日軍作戰。他帶領部下在福山鎮與鬼子激戰了四天四夜,沒有彈藥,就赤膊上陣,阻擊敵人。戰後,該師一戰成名,老蔣親自改此師的代号為“福山部隊”,優先為他們提供兵源。後來,王淩雲率部轉戰江蘇、浙江等地,與日寇作戰無數次,還參加了著名的“南昌會戰”、“桂南會戰”、“滇緬抗戰”,立下了不少功勞。
抗日戰争結束後,王淩雲部駐紮在滇西。1947年春,他被老蔣調入中原戰場,擔任救火隊長的角色,四處解救被我軍圍困的國軍。沒想到,老蔣卻以決心太慢,行動遲緩為由,撤了他的師長職位。沒過多久,他又被重新任用,與我軍作戰,還升為了陸軍中将。
1949年結束,新中國成立的次年,王淩雲化名為張克明,來到了四川省。在通江,他找了一個村姑結婚,打算隐姓埋名,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己先前的事迹被妻子知道了,妻子将他告發,故被我軍俘虜,被押解到北京功德林戰犯所。
1961年底,被關押了11年的王淩雲特赦獲釋,并被安排在北京郊區大興縣紅星公社蘋果園,學習水果栽培技術。兩年後,他移居河南鄭州,擔任河南政協秘書處專員。1968年,因遭到沖擊而離家出走。從此杳無音信,沒有人知道這位曾經的名将,到底去了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