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修《魏氏宗譜》序

重修《魏氏宗譜》序

修輯一新的《魏氏宗譜》

滄海橫流,宇宙洪荒。鬥轉星移,桑田變幻。遙看泱泱山川大地,千百年來多少華夏兒女、炎黃子孫,祖祖輩輩在這裡繁衍生息,奮鬥前行,贊歎今日祖國繁榮昌盛,傲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當我們仰望星空,感慨無限,沒有前人,哪有今人?今之視古,亦如古之視今也! 撫今追昔,探根求源,每個人自然要問: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回首過往曆史,我們會發現長期的社會動蕩、天災兵燹、世代更疊、尤其在那些特殊年代裡,緻使許多家族不是衰落破敗,就是漸漸消失在浩瀚的曆史塵埃之中。家族傳承的痕迹早已湮滅殆盡,更遑論家譜、族譜一類的文字記載了。隻有極少數後人才敢于冒着風險,東躲西藏,将宗譜和族譜完整地儲存下來。世居浙江衢州、建德一帶的魏氏後裔,正是這極少數的宗族之一。

手撫魏氏一脈四大學厚厚的宗譜,從246年前清康熙年代第一次修譜,到雍正、光緒年間又經二次重訂,使後人得以一覽旺族之盛況。

魏氏一脈遠溯可直追軒轅黃帝。原以畢為姓,及至先秦,分封在魏地(今山西),遂以封地為氏。宗譜以一世祖大唐文貞公魏征始,迄今已千年有餘。先後曆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以及民國、共和國兩個時期,後裔達五十餘代。其中不乏人才輩出,如璀燦群星,彪炳史冊。

唐太宗李世民朝名相魏征,曾扶助高祖太宗兩朝,建立大唐盛世。聞名遐迩的"貞觀之治",君臣之論天下,太宗視铮言直谏的魏征為"人鏡",聲言"以人為鏡可以補無過",足見對魏征的倚重了。宣宗朝又有知古公拜相,也是名噪一時。

唐以降,宋有魏矼公舉進士,授迪功郎,曆權吏部侍郎。後因與秦桧不合,隐居常山。宋末有提舉魏承公,明有诰封宣義郎魏榮公、文學擢征剿都司魏琦公,清有鄉貢進士候選昌化縣教授魏鼎、國學生魏振興……魏氏先祖無論出仕為官、或是宣講儒學、教化鄉裡,均立名逾萬,揚譽四方。

尤其值得追溯的是,明代36世魏英公随太祖征讨閩浙等地有功,被封為忠武校尉,世襲鎮撫。因而魏氏一脈在三衢一帶定居下來,成了魏氏的一個小宗。

此次重修《魏氏宗譜》本着續譜遵循舊譜的精神,在體例、分類、條目上皆按原譜延伸,以穆定尊卑,明辨親疏,差別異同。全譜分常山世系、安豐世系三衡世系、西澤坵城世系等分門别類梳理下來,入譜總人數達xxxx 人。基本涵蓋了整個宗族現在浙江的分布情況,反映了魏氏後裔的各堂号規模,展現了整個宗族團結一心,凝聚共識,戮力為宏揚傳統、光耀先祖,報效家國的拳拳情懷。

政定修史,世盛修譜。魏氏宗譜自此前最後一次清光緒六年(1880)庚辰年至今已長達137年。而今得以重修,可謂宗族之大事、幸事矣!

應大坵系第52世孫魏德先生盛情相邀,囑餘作序,不勝榮幸,欣然命筆,以共襄盛舉。是為序。

諸向東 拜撰

公元2017年歲次丁酉初冬吉旦

【本文作者系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浙江工商大學客座副教授。祖籍山東琅琊人。一世祖為宋代進士,任江西洪州府(今南昌)刺史,時随趙構皇帝避戰亂,攜家在溫州浮石(今臨江鎮)定居下來,迄今延續三十餘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