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荀子·子道》:孝,不隻是養,也不是一味順從

《荀子·子道》:孝,不隻是養,也不是一味順從

重視孝道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經》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後代還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

孝,應該包括“養、敬、順”三個方面的内涵。養,最容易做到,标準也比較明顯。但是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是以敬比養要難,行為上做到就不容易,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内心的敬更難,而内心的敬才是對父母真正的愛。

是以,荀子說,在非常辛苦、疲憊的情況下,也能夠對父母保持恭敬;在面臨災禍、危難的情況下,對父母也不會丢失道義;即使不幸被父母厭惡,仍能不失去對父母的愛。隻有仁人才能做到這樣。《詩經》上說:“孝子不匮。”

《荀子·子道》:孝,不隻是養,也不是一味順從

比較有争議的是“順”,因為從順的含義出發,“事親以孝”很容易就衍變為“事君以忠”,而且是愚孝、愚忠。将忠孝等同起來,對君主不忠等同于對父母不孝,就是違背人倫,違背人性。曹魏篡漢,司馬氏奪魏,不敢言忠,都提倡“以孝治國”,就是這個套路。

但是,真正的儒家卻不提倡盲目服從父母之命。荀子提出孝子不服從父母之命可以有三種情形:

服從父母之命,父母親會有危險,而不服從父母之命,父母反而安全,那麼孝子不服從父母之命才是發自内心的孝;

服從父母之命,父母親就會遭受恥辱,而不服從父母之命,父母反而可以享有榮耀,那麼孝子不服從父母之命才是符合道義的;

服從父母之命,自己的行為就會像禽獸一樣野蠻,而不服從父母之命,自己的行為反而文明美好,那麼孝子不服從父母之命,那才是做人應該有的嚴肅謹慎的态度。

荀子的結論是,對待父母,可以服進而不服從,那肯定是不孝子;不應該服進而服從,這不是發自内心的孝。明白了應該服從還是不服從的道理,能夠做到恭敬嚴肅、忠誠守信、正直老實,慎重行事,這才是大孝。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孔子特意向樊遲解釋,他的意思是不違背禮法,而不是不違背父母的意志。古書上說:“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荀子·子道》:孝,不隻是養,也不是一味順從

孔子在魯定公時期擔任過大司寇,後來流落衛、陳、蔡等國,晚年被請回魯國,這時的國君是定公的兒子魯哀公。魯哀公問孔子:“兒子服從了父命就是孝順嗎?臣子服從君命,就是走正道嗎?”魯哀公連問了三次,孔子卻沒有回答。

孔子小步快走恭敬地走出宮廷,把剛才發生的事告訴了子貢,然後問他:“你怎麼看?”

子貢說:“兒子服從了父命就是孝順;臣子服從君命,就是走正道。老師還能怎麼回答呢?”

孔子說:“真是小人之見,端木賜,你真沒見識!在古代,一個萬乘之國隻要有四個诤臣,那麼國家的領土就不會被别國侵占;一個千乘之國隻要有三個诤臣,國家政權就不會有危險;一個百乘之國隻要有兩個诤臣,君位就不會旁落,宗廟就不會被毀滅;父親如果有個敢于力谏的兒子,就不會做出不合禮法的事;士人如果有诤友,就不會做出不合道義的事。是以,兒子一味聽從父親,怎能說就是孝順?臣子一味聽從君主,怎能說就是走正道?要弄清楚聽從的是什麼,才是孝順、才是走正道。”

《荀子·子道》:孝,不隻是養,也不是一味順從

子路問孔子說:“有這樣一個人,為了更好地贍養父母,早起晚睡,耕耘播種,手腳都磨出了老繭,卻沒有孝順的名聲,這是為什麼?”

孔子說:“我想,大概是他舉止不恭敬吧!或者說話的态度不謙遜吧!或者是他沒給父母好臉色吧!古人有句話說:‘衣與!繆與!不女聊。’我要依靠你衣食供養,但如果違背禮法,照樣不認可你。”

孔子認為,如果做兒子的沒有這三種情形,卻仍然沒有孝名,那應該是他所交的朋友有問題。孔子說:“仲由,你聽好了,我來告訴你。即使是聞名全國的大力士,也不能把自己舉起來,這不是力氣不夠,而是現實情況不允許。是以,君子在家裡行為不美好,這是自己的罪過;在外名聲不顯揚,是朋友的過錯。如果君子在家品行忠厚,在外所交的朋友都是賢能的人,怎麼會沒有孝順的名聲呢?”

《荀子·子道》:孝,不隻是養,也不是一味順從

荀子認為,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友愛兄長,這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起碼的品德;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遵從上級和長輩,厚待下級和晚輩,他的品德屬于中等;為了順從正道可以不遵從君主,為了順從道義可以不遵從父親,這才是最優秀的品德。一個人的所思所想都能止于禮,所言所論都可以使人向善,那麼他的儒家之道就稱得上完備了,堯舜也就這樣,沒有更好的了。

總之,儒家講孝道是以仁義禮為前提的,反對盲目地服從父母。可如今需要擔心的事情或許恰好相反,真正能做到孝順父母的又有多少呢?更有甚者,在物質财富越來越豐富的當下,有些人卻連贍養父母的義務都不能履行,一旦孝行演變為法律義務,那麼不孝是不是就不那麼令人不齒了呢?!這是“進步”的悲哀!

繼續閱讀

  • 《荀子·君道篇》

    12·1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

    鑷子

    04-12

  • 荀子·榮辱篇

    【原文】憍洩①者,人之殃也;恭儉者,偋②五兵也。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故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

    鑷子

    04-13

  • 荀子·不苟篇

    3·1。故懷負石而赴河,是行之難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山淵平,天地比,齊、秦襲,入乎耳、出...

    鑷子

    04-13

  • 荀子·非相篇

    5.2故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君...

    鑷子

    04-13

  • 荀子·仲尼篇

    7·1“仲尼之門,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誠可羞稱也。齊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則殺兄而争國,内行...

    鑷子

    04-16

  • 荀子·儒效篇

    8·1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

    鑷子

    04-16

  • 跟着荀子學修身

    荀子真是儒家大師,第一篇學勸學,第二篇就學修身修身不僅是學習的過程,荀子還教會我們怎麼看人,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知人才...

    鑷子

    04-18

  • 跟着荀子學不苟篇

    不苟,指不随便、不馬虎。君子以禮義治國,以誠信養心,以自律而求同志。極力表彰君子的種種可貴品格,揭露和批判了小人的不良行...

    鑷子

    04-18

  • 跟着荀子學榮辱

    "榮"即光榮、榮譽,是指社會對個人履行社會義務之後所給予的褒揚與贊許,以及個人産生的自我肯定肯定心裡體驗。"辱"即恥辱,...

    鑷子

    04-18

  • 跟着荀子學王制

    本文是荀子對政治的看法。荀子認為王者之政是一種用賢罷廢、誅惡化民的政治,賞罰分明,可以使人人歸于禮義。處理政事要用禮和法...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學儒效

    這一篇除了論述大儒的作用外,還論述了聖人、君子、勁士、雅儒、小儒、俗儒、俗人、衆人、鄙夫幾類人的德行,并強調了學習與法度...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說仲尼

    《仲尼篇》用了文章開頭二字作為篇名,和内容并無關系。首二段是說霸者自然有其不滅亡之道,而不免會有用禮讓來裝飾自己的表現;...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學非相

    這是荀子對面相學的否定面相學是中國五術中的一種學問,主要從人的面上或身上的特征、行為舉止等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和健康,進而...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學非十二子

    這是一篇對先秦各學派代表人物它嚣、魏牟、陳仲、史魚酋、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鄧析、子思、孟轲等十二人作了批判,而...

    鑷子

    04-19

  • 荀子 | 以仁為基礎的禮義建構

    本文轉自|哲學基礎内容提要:學界一般認為,孔子仁禮并建,孟子主要發展仁,荀子主要繼承禮。荀子多言禮,少言仁,“仁”在荀子...

    鑷子

    07-26

  • 有名之堂新編諸子內建——《荀子》宥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