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水映人文:西湖景區的陳炯明元素

編者按:5月二十二日,惠集讀書社聯合東江書院、海豐縣陳炯明研究會(籌)開展陳炯明專題分享會,惠州政協文史研究員、西子湖畔家鄉風情版版主東江散步在會上作了《西湖景區的陳炯明元素》分享交流。現把東江散步的分享主要内容內建文章,以飨讀友。

山水映人文:西湖景區的陳炯明元素

分享會現場

過去:陳炯明墓規模很大,從湖邊上去一路都是台階

陳炯明不僅是惠州的名人、廣東的名人,他在整個民國史上(包括辛亥革命史)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跟惠州、特别是惠州西湖的淵源很深,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他去世後,都葬在西湖邊,就是在鳄湖旁的紫薇山上。陳炯明墓現在是廣東省文物保護機關,紫薇山盡管隻是一個小山包,但它的位置好啊,以前山下沒有鳄湖路、豐山路,環境很美,那時人們要過去,還要劃船去。我有個姑丈,已經去世十幾年了,他是老持平中學的高中畢業生,持平中學,就是現在的南壇惠州一中。他以前跟我說過,他讀書年代去郊遊、野炊,就去過陳炯明墓。他說當時的陳炯明墓規模很大,從湖邊上去一路都是台階。現在山腳開了路,又給人建了房子,隻剩下上面一部分了,好在主體還儲存着。

山水映人文:西湖景區的陳炯明元素

惠州西湖

陳炯明和惠州的淵源,首先他是海豐人。海豐在曆史上一直都是歸惠州管的,惠府十屬,就是民國以前惠州府下面的十個縣,海豐是其中一個。直到解放後,海豐還是惠陽地區管轄,惠陽地區行署駐地就在現在的惠城區(其中文革期間劃給汕頭地區管過幾年,後來又劃回給惠陽地區)。直到1988年,撤銷惠陽地區,一分為四,設立惠州、東莞、河源、汕尾四個地級市,海豐歸汕尾管轄,才和惠州脫離了關系。直到現在,海外的海豐人都認同自己是惠州人,都一起參加當地惠州會館的活動。這樣就可以了解為什麼陳炯明把惠州作為老巢了。這裡的老巢不是貶義詞,而是中性詞,是根據地、大學營的意思。

山水映人文:西湖景區的陳炯明元素

豐湖書院

陳炯明少年時代,是在西湖邊的豐湖書院讀的書。豐湖書院是當時惠州的最高學府,不是一般人能考得上的。陳炯明能從海豐考到豐湖書院,說明他的成績好。他是前清的秀才,20歲考上秀才,秀才也是在惠州考的。古代的科舉考試,最重要的三級考試,府試是考秀才,是在府城考的,考上了才算進學;鄉試考舉人,是在省城考的,是省考;會試在京城考,是國考,考上了叫做貢士,考上貢士的還有一場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的,算是排名考試,考過之後才叫做進士。陳炯明是海豐人,是以他的秀才是在惠州考的。據說惠州的考棚在現在的十一小,民國後改為文昌國小,是以以前附近很多大姓建有會館,就是為了友善下面縣和鄉下的宗親進城考試時入住。我看過一篇文章,算是野史吧,說陳炯明學習好,還做過槍手替别人考過試,不知真假。

留丹亭:紀念惠州起義馬安戰役陳經等烈士

後來陳炯明還到廣東法政學堂讀過書,他的民主、法治思想主要就是那時形成的。辛亥革命後,陳炯明帶領民軍光複了惠州,當時惠州是軍事重地,駐守惠州的是廣東陸路提督秦炳直,從一品官,比惠州知府大得多。攻打惠州時,在馬安、文頭嶺一帶和清軍打了一場大仗,打得很激烈,陳炯明差點把命都丢了,被清兵追趕,追到西枝江邊沒路了。在這緊急關頭,看到江邊有條小船,趕緊叫人送他過對岸,保住了一條命。民國成立後,他為感謝馬安人民,發動建了一所馬安初級國小,就是現在馬安中心國小的前身,當時是惠陽比較早興辦新學的一個地方。

山水映人文:西湖景區的陳炯明元素

留丹亭

這一仗,民軍的一路首領、惠州府中學堂學生陳經受傷被俘,在萬石坊(今中山南)被殺害,年僅19歲,民國後在西湖點翠洲建留丹亭,紀念陳經等烈士。惠州城不是靠武力打下來的,而是和平解放,首先是策反了進階軍官洪兆麟,迫使秦炳直獻城投降,陳炯明也沒為難秦炳直,送了他一千兩銀子,讓他回湖南老家。然後直下廣州,廣州光複就簡單多了,兩廣總督張鳴岐看大事不妙,早早就溜了,這也是大勢所趨吧,他看到清王朝氣數已盡,沒得救了。廣東獨立後,陳炯明做了廣東省副都督、代理都督,後來起起伏伏,又去福建建立閩南護法區,然後回師廣東,趕走了占據廣東的桂系軍閥,做了粵軍總司令、廣東省長,掌握了廣東的軍政大權。他在繁忙的公務之餘,仍然心挂惠州西湖,看到西湖那麼破敗,很痛心,1922年他發動清理西湖,還親自草拟了清理西湖的募捐啟事,說明他對西湖的感情有多深厚。

百花洲:見證陳獨秀與陳炯明是老朋友

1922年,由于政見不同,陳炯明和孫中山反目成仇,分道揚镳,孫中山撤銷了陳炯明的粵軍總司令、廣東省長職務,隻保留了一個陸軍總長的空銜,陳炯明就退到惠州,隐居在西湖百花洲裡。當時的百花洲是西湖上的一個孤島,沒有橋和岸上相連,上去要坐船。

山水映人文:西湖景區的陳炯明元素

百花洲

在百花洲,有不少人去做說客,有的是想調停他和孫中山的關系,有的想和他談合作。當時陳獨秀也來過百花洲,動員陳炯明和共産黨合作。陳炯明和陳獨秀是老朋友了,陳炯明做廣東省長時,專門聘請陳獨秀來廣東做教育委員會委員長,主抓廣東教育。陳獨秀提了條件,其中兩點是要求教育獨立,不受行政的幹預,還要求全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投入到教育。這兩點現在都做不到,陳炯明一口答應。陳獨秀也滿懷激情、大刀闊斧地進行教育改革,忙得不亦樂乎,連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他也沒空參加,隻是派了包惠僧做他的代表參加。隻是他的改革太過激進,受到阻力太大,盡管陳炯明支援他,但還是頂不住,最後幹了幾個月,隻好辭職了。在百花洲,陳獨秀想動員陳炯明和共産黨合作,上司華南地區的革命。不過陳炯明不認同陳獨秀的政治理念,沒有談攏。

山水映人文:西湖景區的陳炯明元素

紫薇山炯明墓:禁賭紀念日歸葬惠州

1925年10月第二次東征,徹底打敗了陳炯明,陳炯明寓居香港,他也沒閑着,他組建了中國緻公黨,擔任第一、二屆緻公黨總理。1933年9月,在香港因病去世,終年55歲。陳炯明不蓄私财,當過那麼大的上司,生活卻很清貧,去世後連棺材都沒有,隻好借用他母親的棺材,暫時存放在香港的一個義莊裡。後來他的好友、廣東司法界名人徐傅霖發起募捐,籌款安葬陳炯明。募捐得到廣泛的支援,就連他的死對頭蔣介石,當時已是全國最高統帥了,也捐了3000元,汪精衛捐了500元,這也說明陳炯明的人格魅力所在。

1935年4月3日,這是陳炯明定的禁賭紀念日,在惠州西湖紫薇山舉行陳炯明的葬禮,參加人員多達上千人,各大媒體記者都來采訪報道,說明陳炯明的聲望有多高。墓碑由民主革命家、著名學者章太炎題寫,墓志銘也是章太炎撰寫的,章太炎是個很正直的人,他不滿國民黨對陳炯明的污名化,在墓志銘裡給陳炯明說了很多好話。墓的左前方是他夫人黃氏的墓,陳炯明不僅不蓄私财,還不二色,一輩子就隻有一位夫人,在當時是很少有的。他夫人比他晚幾年去世,應該是後來埋葬的。右前方是他大兒子陳定夏的墓,陳定夏就很可惜了,他本來在上海讀書,得知父親病重回來探望父親,誰知在船上染了重病,沒多久也去世了,一起下葬,時年隻有十多歲。

山水映人文:西湖景區的陳炯明元素

陳炯明墓碑

2012年,政府出資2000多萬元,重修陳炯明墓,包括征收前面的民房,建了陳炯明生平陳列館等。

上面提到的豐湖書院、百花洲和紫薇山陳炯明墓,是惠州西湖與陳炯明有直接關系的地方。但既然這裡說的是陳炯明元素,那西湖還有其他幾個地方跟陳炯明有一些間接的關系。

枇杷洲:陳炯明親信葉舉把淤泥堆成的小島

山水映人文:西湖景區的陳炯明元素

枇杷洲

一個是枇杷洲。枇杷洲是西湖點翠洲旁的一個小島,有一條小拱橋和點翠洲相連,另一頭一條平着水面的偃龍橋和芳華洲相連,這小島一般人可能不會留意,還以為是點翠洲的一部分。不過,在古代它是沒有的,它是1924年陳炯明的手下幹将葉舉主持清理西湖,把淤泥堆起來變成一個小島。葉舉是惠州府城人,在陳炯明被剝奪兵權後那段時間,他是粵軍的實際最高指揮官。他做過最轟動、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1922年“六一六”兵變,帶兵炮轟總統府。陳炯明失敗後,他也一樣去香港做了寓公。說到葉舉,這裡順便說一下,在惠州學院有一座葉竹君圖書館。

葉竹君是誰?他就是葉舉的父親,曾經在豐湖書院做過老師。葉竹君圖書館是葉舉的兒子葉葆定捐資興建的,以自己的爺爺名字命名。葉葆定在美國做一名工程師,炒股理财賺了一些錢,全部捐給祖國的教育事業。他為中山大學捐了一座MBA大樓,加上教育基金,他給中大捐了幾千萬元。實際上他并不十分富裕,中大的上司曾經去美國他家探望他,發現他家裝修擺設十分樸素,家裡的沙發都很破舊,連一位普通的老師的家都比不上。我看了心裡很感動。他盡管人在美國,但他還是我們惠州人,他是一個令人尊敬的老人,我想我們應該對他有所了解。因為對惠州教育的貢獻,他曾被惠州市政府授予“榮譽市民”稱号。2008年,他以100歲高齡去世。

仲元亭:衆将之将鄧仲元曾與陳炯明等志士光複惠州

山水映人文:西湖景區的陳炯明元素

仲元亭

另一個是荔浦風清的仲元亭。仲元亭是紀念粵軍名将鄧仲元的,鄧仲元,又名鄧铿,老家是梅縣,不過他幾歲就跟随父親到惠陽淡水定居,成長和起家都在惠州,應該說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惠州人。在淡水豬行街,還保留有他的一座故居,現在被修整為鄧仲元事迹陳列館,跟鄧承修故居挨在一起,有興趣可以去參觀一下。辛亥革命時,鄧仲元和陳炯明一起帶兵光複惠州,此後任粵軍第一師師長、粵軍總參謀長。粵軍第一師培養出來的名将如雲,包括薛嶽、張發奎、葉挺、蔡廷锴、蔣光鼐等,都是大名鼎鼎的抗日名将。1922年在廣九車站被暗殺,去世後葬在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旁,是黃花崗除了七十二烈士主墓外,最大的一座單人墓。上世紀30年代,荔浦風清是紀鄧山莊,就是紀念鄧仲元的,1937年,當時的第三軍軍長李揚敬駐守惠州,他請人在紀鄧山莊的湖邊建了一座仲元亭。現在紀鄧山莊已經不在了,但仲元亭保留到現在。這位李揚敬是東莞人,他曾經是孫中山的警衛連長,在葉挺當營長的警衛第二營做一名連長。葉舉炮轟總統府時,作為孫中山的警衛,他保護孫中山脫險,還中了槍傷。1935年到1937年,他帶領第三軍駐守惠州,為惠州西湖建設做了不少事,除了仲元亭外,還有在陳炯明住過的百花洲,1935年他帶頭捐資修建了落霞榭,他和他的部将捐了1萬元,不足的款項由惠州的鄉紳補足,一共花了1萬4千多元建造了落霞榭,李揚敬還自己寫了碑記。這座樓一直保留到現在,盡管後來修繕過,但主體還是原來的。

楊坤如墓:曾奉陳炯明指令守衛惠州城

山水映人文:西湖景區的陳炯明元素

楊坤如墓

還有一個地方是楊坤如墓。楊坤如也是陳炯明手下的一名軍長,東征時守惠州城的就是他。他是汝湖水苑村人,當時屬博羅管轄,現在他老家還儲存有楊坤如的故居,由一座清朝的老式建築和一座民國洋樓組成,現在是惠州市文物保護機關。楊坤如去世後也安葬于西湖邊,離陳炯明墓不足百米,兩位老朋友在地下也有伴了。楊坤如墓現在還儲存一個拜亭和一塊墓碑,墓碑上刻着“楊達波将軍之墓”,達波是他的字。墓碑原先被人推倒在地,幾年前又被人重新立起來了。

編後:惠集讀書社近來注重對陳炯明曆史文化的發掘和推廣,成立相關的文史交流社群進行交流。感興趣的讀友可加入我們社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