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二十二日,惠集读书社联合东江书院、海丰县陈炯明研究会(筹)开展陈炯明专题分享会,惠州政协文史研究员、西子湖畔家乡风情版版主东江散步在会上作了《西湖景区的陈炯明元素》分享交流。现把东江散步的分享主要内容集成文章,以飨读友。

分享会现场
过去:陈炯明墓规模很大,从湖边上去一路都是台阶
陈炯明不仅是惠州的名人、广东的名人,他在整个民国史上(包括辛亥革命史)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跟惠州、特别是惠州西湖的渊源很深,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去世后,都葬在西湖边,就是在鳄湖旁的紫薇山上。陈炯明墓现在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紫薇山尽管只是一个小山包,但它的位置好啊,以前山下没有鳄湖路、丰山路,环境很美,那时人们要过去,还要划船去。我有个姑丈,已经去世十几年了,他是老持平中学的高中毕业生,持平中学,就是现在的南坛惠州一中。他以前跟我说过,他读书年代去郊游、野炊,就去过陈炯明墓。他说当时的陈炯明墓规模很大,从湖边上去一路都是台阶。现在山脚开了路,又给人建了房子,只剩下上面一部分了,好在主体还保存着。
惠州西湖
陈炯明和惠州的渊源,首先他是海丰人。海丰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归惠州管的,惠府十属,就是民国以前惠州府下面的十个县,海丰是其中一个。直到解放后,海丰还是惠阳地区管辖,惠阳地区行署驻地就在现在的惠城区(其中文革期间划给汕头地区管过几年,后来又划回给惠阳地区)。直到1988年,撤销惠阳地区,一分为四,设立惠州、东莞、河源、汕尾四个地级市,海丰归汕尾管辖,才和惠州脱离了关系。直到现在,海外的海丰人都认同自己是惠州人,都一起参加当地惠州会馆的活动。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陈炯明把惠州作为老巢了。这里的老巢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词,是根据地、大本营的意思。
丰湖书院
陈炯明少年时代,是在西湖边的丰湖书院读的书。丰湖书院是当时惠州的最高学府,不是一般人能考得上的。陈炯明能从海丰考到丰湖书院,说明他的成绩好。他是前清的秀才,20岁考上秀才,秀才也是在惠州考的。古代的科举考试,最重要的三级考试,府试是考秀才,是在府城考的,考上了才算进学;乡试考举人,是在省城考的,是省考;会试在京城考,是国考,考上了叫做贡士,考上贡士的还有一场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算是排名考试,考过之后才叫做进士。陈炯明是海丰人,所以他的秀才是在惠州考的。据说惠州的考棚在现在的十一小,民国后改为文昌小学,所以以前附近很多大姓建有会馆,就是为了方便下面县和乡下的宗亲进城考试时入住。我看过一篇文章,算是野史吧,说陈炯明学习好,还做过枪手替别人考过试,不知真假。
留丹亭:纪念惠州起义马安战役陈经等烈士
后来陈炯明还到广东法政学堂读过书,他的民主、法治思想主要就是那时形成的。辛亥革命后,陈炯明带领民军光复了惠州,当时惠州是军事重地,驻守惠州的是广东陆路提督秦炳直,从一品官,比惠州知府大得多。攻打惠州时,在马安、文头岭一带和清军打了一场大仗,打得很激烈,陈炯明差点把命都丢了,被清兵追赶,追到西枝江边没路了。在这紧急关头,看到江边有条小船,赶紧叫人送他过对岸,保住了一条命。民国成立后,他为感谢马安人民,发动建了一所马安初级小学,就是现在马安中心小学的前身,当时是惠阳比较早兴办新学的一个地方。
留丹亭
这一仗,民军的一路首领、惠州府中学堂学生陈经受伤被俘,在万石坊(今中山南)被杀害,年仅19岁,民国后在西湖点翠洲建留丹亭,纪念陈经等烈士。惠州城不是靠武力打下来的,而是和平解放,首先是策反了高级军官洪兆麟,迫使秦炳直献城投降,陈炯明也没为难秦炳直,送了他一千两银子,让他回湖南老家。然后直下广州,广州光复就简单多了,两广总督张鸣岐看大事不妙,早早就溜了,这也是大势所趋吧,他看到清王朝气数已尽,没得救了。广东独立后,陈炯明做了广东省副都督、代理都督,后来起起伏伏,又去福建建立闽南护法区,然后回师广东,赶走了占据广东的桂系军阀,做了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掌握了广东的军政大权。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仍然心挂惠州西湖,看到西湖那么破败,很痛心,1922年他发动清理西湖,还亲自草拟了清理西湖的募捐启事,说明他对西湖的感情有多深厚。
百花洲:见证陈独秀与陈炯明是老朋友
1922年,由于政见不同,陈炯明和孙中山反目成仇,分道扬镳,孙中山撤销了陈炯明的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职务,只保留了一个陆军总长的空衔,陈炯明就退到惠州,隐居在西湖百花洲里。当时的百花洲是西湖上的一个孤岛,没有桥和岸上相连,上去要坐船。
百花洲
在百花洲,有不少人去做说客,有的是想调停他和孙中山的关系,有的想和他谈合作。当时陈独秀也来过百花洲,动员陈炯明和共产党合作。陈炯明和陈独秀是老朋友了,陈炯明做广东省长时,专门聘请陈独秀来广东做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主抓广东教育。陈独秀提了条件,其中两点是要求教育独立,不受行政的干预,还要求全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投入到教育。这两点现在都做不到,陈炯明一口答应。陈独秀也满怀激情、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改革,忙得不亦乐乎,连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他也没空参加,只是派了包惠僧做他的代表参加。只是他的改革太过激进,受到阻力太大,尽管陈炯明支持他,但还是顶不住,最后干了几个月,只好辞职了。在百花洲,陈独秀想动员陈炯明和共产党合作,领导华南地区的革命。不过陈炯明不认同陈独秀的政治理念,没有谈拢。
紫薇山炯明墓:禁赌纪念日归葬惠州
1925年10月第二次东征,彻底打败了陈炯明,陈炯明寓居香港,他也没闲着,他组建了中国致公党,担任第一、二届致公党总理。1933年9月,在香港因病去世,终年55岁。陈炯明不蓄私财,当过那么大的领导,生活却很清贫,去世后连棺材都没有,只好借用他母亲的棺材,暂时存放在香港的一个义庄里。后来他的好友、广东司法界名人徐傅霖发起募捐,筹款安葬陈炯明。募捐得到广泛的支持,就连他的死对头蒋介石,当时已是全国最高统帅了,也捐了3000元,汪精卫捐了500元,这也说明陈炯明的人格魅力所在。
1935年4月3日,这是陈炯明定的禁赌纪念日,在惠州西湖紫薇山举行陈炯明的葬礼,参加人员多达上千人,各大媒体记者都来采访报道,说明陈炯明的声望有多高。墓碑由民主革命家、著名学者章太炎题写,墓志铭也是章太炎撰写的,章太炎是个很正直的人,他不满国民党对陈炯明的污名化,在墓志铭里给陈炯明说了很多好话。墓的左前方是他夫人黄氏的墓,陈炯明不仅不蓄私财,还不二色,一辈子就只有一位夫人,在当时是很少有的。他夫人比他晚几年去世,应该是后来埋葬的。右前方是他大儿子陈定夏的墓,陈定夏就很可惜了,他本来在上海读书,得知父亲病重回来探望父亲,谁知在船上染了重病,没多久也去世了,一起下葬,时年只有十多岁。
陈炯明墓碑
2012年,政府出资2000多万元,重修陈炯明墓,包括征收前面的民房,建了陈炯明生平陈列馆等。
上面提到的丰湖书院、百花洲和紫薇山陈炯明墓,是惠州西湖与陈炯明有直接关系的地方。但既然这里说的是陈炯明元素,那西湖还有其他几个地方跟陈炯明有一些间接的关系。
枇杷洲:陈炯明亲信叶举把淤泥堆成的小岛
枇杷洲
一个是枇杷洲。枇杷洲是西湖点翠洲旁的一个小岛,有一条小拱桥和点翠洲相连,另一头一条平着水面的偃龙桥和芳华洲相连,这小岛一般人可能不会留意,还以为是点翠洲的一部分。不过,在古代它是没有的,它是1924年陈炯明的手下干将叶举主持清理西湖,把淤泥堆起来变成一个小岛。叶举是惠州府城人,在陈炯明被剥夺兵权后那段时间,他是粤军的实际最高指挥官。他做过最轰动、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1922年“六一六”兵变,带兵炮轰总统府。陈炯明失败后,他也一样去香港做了寓公。说到叶举,这里顺便说一下,在惠州学院有一座叶竹君图书馆。
叶竹君是谁?他就是叶举的父亲,曾经在丰湖书院做过老师。叶竹君图书馆是叶举的儿子叶葆定捐资兴建的,以自己的爷爷名字命名。叶葆定在美国做一名工程师,炒股理财赚了一些钱,全部捐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他为中山大学捐了一座MBA大楼,加上教育基金,他给中大捐了几千万元。实际上他并不十分富裕,中大的领导曾经去美国他家探望他,发现他家装修摆设十分朴素,家里的沙发都很破旧,连一位普通的老师的家都比不上。我看了心里很感动。他尽管人在美国,但他还是我们惠州人,他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老人,我想我们应该对他有所了解。因为对惠州教育的贡献,他曾被惠州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2008年,他以100岁高龄去世。
仲元亭:众将之将邓仲元曾与陈炯明等志士光复惠州
仲元亭
另一个是荔浦风清的仲元亭。仲元亭是纪念粤军名将邓仲元的,邓仲元,又名邓铿,老家是梅县,不过他几岁就跟随父亲到惠阳淡水定居,成长和起家都在惠州,应该说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惠州人。在淡水猪行街,还保留有他的一座故居,现在被修整为邓仲元事迹陈列馆,跟邓承修故居挨在一起,有兴趣可以去参观一下。辛亥革命时,邓仲元和陈炯明一起带兵光复惠州,此后任粤军第一师师长、粤军总参谋长。粤军第一师培养出来的名将如云,包括薛岳、张发奎、叶挺、蔡廷锴、蒋光鼐等,都是大名鼎鼎的抗日名将。1922年在广九车站被暗杀,去世后葬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旁,是黄花岗除了七十二烈士主墓外,最大的一座单人墓。上世纪30年代,荔浦风清是纪邓山庄,就是纪念邓仲元的,1937年,当时的第三军军长李扬敬驻守惠州,他请人在纪邓山庄的湖边建了一座仲元亭。现在纪邓山庄已经不在了,但仲元亭保留到现在。这位李扬敬是东莞人,他曾经是孙中山的警卫连长,在叶挺当营长的警卫第二营做一名连长。叶举炮轰总统府时,作为孙中山的警卫,他保护孙中山脱险,还中了枪伤。1935年到1937年,他带领第三军驻守惠州,为惠州西湖建设做了不少事,除了仲元亭外,还有在陈炯明住过的百花洲,1935年他带头捐资修建了落霞榭,他和他的部将捐了1万元,不足的款项由惠州的乡绅补足,一共花了1万4千多元建造了落霞榭,李扬敬还自己写了碑记。这座楼一直保留到现在,尽管后来修缮过,但主体还是原来的。
杨坤如墓:曾奉陈炯明命令守卫惠州城
杨坤如墓
还有一个地方是杨坤如墓。杨坤如也是陈炯明手下的一名军长,东征时守惠州城的就是他。他是汝湖水苑村人,当时属博罗管辖,现在他老家还保存有杨坤如的故居,由一座清朝的老式建筑和一座民国洋楼组成,现在是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杨坤如去世后也安葬于西湖边,离陈炯明墓不足百米,两位老朋友在地下也有伴了。杨坤如墓现在还保存一个拜亭和一块墓碑,墓碑上刻着“杨达波将军之墓”,达波是他的字。墓碑原先被人推倒在地,几年前又被人重新立起来了。
编后:惠集读书社近来注重对陈炯明历史文化的发掘和推广,成立相关的文史交流社群进行交流。感兴趣的读友可加入我们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