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一篇《敬告我的同胞姐妹们》被刊发在革命刊物《江苏》杂志上。
作为屈指可数的由女性撰写的宣传、鼓励妇女解放的作品,何香凝的名字很快便响彻整个中国在日留学生群体。而文中提到的“湔除旧习,灌输新知”的理念,尽显女中豪杰的豁然气质。
两年后,一群爱国的日本留学青年,在日本首都东京成立了一个革命组织,他们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寻求救国之路。组织的建立者名为孙中山,他们在会议上将组织的名字确立为——“中国同盟会”。
何香凝作为一个敢于反抗、勇于追求进步的新时代女性,她被孙中山在东京发表的多次演说所深深打动,她决定紧紧追随孙中山的脚步。
于是,何香凝成了同盟会最早的一批女会员。
之后,在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之后,何香凝毕生都在为“三民主义”而奋斗,同时也为我国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何香凝
传统叛逆,“天足”良缘
1878年,何香凝出生于香港一个茶叶地产富商家中。
她的父亲是农家出身,在发家致富以后生下了这个女儿,希望能将女儿教育成一个大家闺秀,日后也能寻得一个好姻缘,融入“上流社会”中。
彼时,大家闺秀们个个儿都是三寸金莲,所以在何香凝七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开始给她缠足。这让年龄虽小,但却颇有主见的何香凝心生不满。
她渴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女兵,更加羡慕她们能有一双“天足”!
于是,在母亲白天给她缠足后,她在晚上就偷偷地用剪刀把缠脚布统统都剪掉。
一段时日过去,母亲发现女儿的脚不仅没有变小,反而又长大了几分,经过一番查看才知道怎么回事,于是便没收了女儿藏起来的剪刀。
没了一把剪刀又怎样?倔强的何香凝心想。她拿出自己积攒的零花钱,转头又买了新的剪刀,继续跟裹脚布“作斗争”。
父母见状,也无可奈何,只能选择放弃给她缠足的念头。
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这一双自由生长的“天足”让她的父母特别发愁。她的父亲始终秉承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为家里儿子请了私塾先生来家里上课,但是却不让女儿们上学。
这让渴望读书的何香凝心里直犯痒:你不让明着学,那我就偷偷学!
年幼的何香凝买了不少书籍在家里自学,遇到不懂的字就去找哥哥请教,若是哥哥也答不出来,就让仆人拿着去问私塾先生。就这样,她也一点一点地积攒下了不少学问。
随着何香凝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碍于她那一双天足,始终没有媒婆愿意来何家为她说亲。再怎么说也是娇生惯养长大的孩子,虽然不求高嫁,但是父母也希望能给她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丈夫。
一天,何香凝的父亲听同行的老板,说起了一段趣事:“皇仁书院有个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富家子,名叫廖仲恺,他口口声声说要找一个没有裹小脚的女子当老婆,这事儿现在闹得正风生水起呢,恨不能让整个香港都知道!”
听罢这话,何香凝的父亲顿时觉得,这不就是女儿的天赐良缘嘛!
他立马让媒人去撮合这件事,而何香凝和廖仲恺见面后对彼此也颇为满意,在1897年正式成婚了。
而他们的这一段婚事,也被夸赞成为“天足良缘”,廖仲恺不但成为了何香凝的佳偶良师,两人更是一对可歌可泣的革命伴侣。
何香凝和廖仲恺
不惧强权,力救丈夫
1922年6月,军阀陈炯明背叛革命,想要反抗孙中山的北伐战略,就派人将廖仲恺偷偷囚禁了起来,公然炮轰总统府。
为了不让革命事业毁于一旦,何香凝不顾自己的红白痢疾,愤然从医科离开,在暗中寻找孙中山夫妇。她直接陈词谴责陈炯明的部下,迫使他们给自己准备通行证明和交通工具,默默为孙中山准备好所需物品,帮他们送信周旋直至他前往上海。
另一边,陈炯明也怀疑何香凝知道孙中山的下落,派了部下寻她,还用廖仲恺做要挟:“夫人您只需要带着这几个士兵去找孙先生,劝一劝孙先生,我们马上放了您丈夫!”
听完洪兆麟的这话,何香凝果断拒绝了,她不能为了丈夫就置中山先生于不顾,更不会如此轻易就受人胁迫!
后来,当何香凝第三次去石井兵工厂探望丈夫的时候,有传闻说他马上要被枪决了。于是,她不顾两侧持枪士兵的阻挠,推开他们冲到丈夫廖仲恺身边。趁着此时,廖仲恺偷偷塞给了她一张纸条,上面是写给儿女和自己的两首诀别诗。
何香凝含泪读着诀别诗,决心要把丈夫救出来!
她带病跑到广州白云山,正在开军事会议的陈炯明看到风尘仆仆的何香凝,不禁心生惊讶,连忙要请她进去喝酒驱寒。
陈炯明
桌上,何香凝举起酒杯一饮而尽,问道:
“仲恺有什么对不起你的?你们因为他要帮孙中山先生筹款,就想囚禁他是吗?但是你想想民国九年的时候,仲恺又何尝不是为了帮助你们,而殚精竭虑呢?...难道帮助你们是对的,帮中山先生就是错的了吗?”
“我今天来,就没想过自己能回去,哪怕你们是把我剁成肉酱,我也不会害怕。你们到底是要杀了仲恺还是放了他,你今天必须给我一个回答!”
陈炯明听后,假惺惺地拿出一封电报,说:“这都是那群部下的主意,具体事情我也不知道。这样吧,我给你写一个条子,你就和龙荣轩一起去兵工厂里把仲恺接回家吧!”
说罢,就拿纸笔写了一张纸条递给她。
看着这个字条,何香凝意识到这不过是在敷衍她罢了,她直接把纸条扔回去,厉声说道:“我今天来,就没有打算回去,我也不要求你们一定要放了廖先生,但是你们今天必须要给我一个准确的答复,是放还是杀?”
这时马玉航过来劝导:“廖先生送到白云山肯定就是要放了他呀,您对司令发这么大脾气做什么呀?”
他话音刚落,何香凝又提高了自己的音量:“这分明就是要明放暗杀!你们要是准备放了他就让他今天跟我回家;要是准备杀了他,就让他今天留在白云山上。”
经过一番辩论过后,知道自己理亏的陈炯明,考虑到孙中山等人已经离开了广东,目前对他也没有什么威胁,再三斟酌之后,便派人同她一起将廖仲恺释放了。
廖仲恺
一心为国民,五骂蒋介石
1925年,孙中山在弥留之际,还在向何香凝表示感谢。
何香凝则含着眼泪向他表示:“先生放心我们一定实行三大政策,抵抗帝国主义......我愿为打倒帝国主义,实行三大政策奋斗到底。”
后排左二为廖仲恺,前排右三为何香凝,右四为孙中山,怀里抱着的是廖承志,右五为宋庆龄,右七为廖梦醒
此时,经历改组的国民党内部已经出现了严重分歧,两大派系相互对立,右派将矛头指向了坚持三大政策的廖仲恺。
1925年8月20日,何香凝偕廖仲恺前往国民党中央党部开会。谁知刚走到党部门口,廖仲恺就被潜伏已久的凶手所杀害,子弹在何香凝的头顶呼啸而过,她眼睁睁看着丈夫中弹身亡。
悲愤至极的她将“精神不死”四个大字,贴在自己家的大门上,要与右派势力斗争到底。
在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安慰中,何香凝看清了右派的反动本质,也得到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她慷慨激昂地说道:“只要对国家有益,哪怕我们全家都因此而亡也在所不惜!”
丈夫的死亡让她失去了革命伴侣,但也让她不惧生死,将思想拔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26年3月,蒋介石等人制造了“中山舰”事件,调动军队包围了省港罢工委员会及东山苏联顾问办事处和住宅,无中生有地说共产党想要制造出一场暴动,所以要武力制止,并逮捕了李之龙等人。
何香凝得知此事之后,意识到自己身上还肩负着孙中山先生和丈夫的意志,于是她决定为共产党澄清谣言,解除他们对苏联友人的包围。
此时,全城已被武装戒严、重重封锁,但何香凝不顾士兵的层层阻挠,对他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服了盘问自己的哨兵们。
她对蒋介石痛骂道:“总理和仲恺到现在还尸骨未寒,现在也只有苏联能帮助我们打通革命的道路,他们愿意远赴中国来帮助我们,而你却以怨报德,将他们囚禁起来,是想要违背孙先生的遗志,破坏革命的道路吗?”
听完这话,蒋介石也无言以对,只得打电话让军队撤退。
蒋介石
1927年,在4.12事变后,何香凝发表了一篇名为《蒋介石是反革命派》的演说。她毫不避讳地说:“蒋介石竟然开始公然摧残工农革命群体了,我们应该怎么样对付他呢?就只能像廖先生说的话那样,打倒这些反革命派!”
之后,她更是跟宋庆龄等人联名发表了“讨蒋通电”。
何香凝和宋庆龄
即便后来蒋介石请她去当自己的证婚人,她也因为看不惯蒋的行为悍然拒绝了。
1928年,何香凝不顾家人的劝导,决心去南京最后一次劝导蒋介石。
随即宋美龄带着礼品去看望她,然而谈了不到二十分钟,直至宋美龄红着脸走出来,何香凝还跟着她在不停地训斥。
又过了几天,蒋介石穿着一身新改良的军装,前来拜访何香凝。可同样也是交谈没多久,两人就发生了争执。何香凝训斥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讲到激动时,还愤然拍起了桌子。蒋介石最后只得行个军礼,转身离去了。
1933年3月,何香凝的爱子廖承志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
在得知这件事后,何香凝立即开始了救援活动,并和上海国民党当局展开了斗争。当时她因为心脏病卧病在床,不能站立,所以她只得躺在藤椅上,让众人将藤椅搬到公安局。
吴铁城知晓以后,连忙派人过来迎接:“廖夫人,局长请您到客厅去喝茶呢!”
对此,何香凝丝毫不留情面地说:“我不配进你们的客厅,也不屑去,我也不想坐你们的沙发椅,我只想坐牢!”
那人看她这油盐不进的模样也无可奈何,只能转头向局长复命去了。
局长过来后,高声说道:“廖夫人,进来!进来!有什么话咱们进来好好说呀!”
何香凝却嗤笑道:“你们为什么要迫害那些无辜的人?要说骂老蒋也是我骂得最多的,那你们有能耐先把我抓起来吧!”
“夫人您这是说的什么话呀?您的爱子会释放的,我们现在也正在调查这件事呢!”
看着何香凝拖着一副病躯,生怕有什么意外的吴铁城,只得回房间向上级汇报这件事。就这样,这事一层层传到了蒋介石的耳边,他深知何香凝的性格,担心她真的在公安局前病故的话,没法向国家群众交代,更会给他的政敌留下把柄,于是就下令释放了廖承志。
1935年,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来后,全国一片哗然,无数知识分子、进步青年高呼“国之将倾”。得知此事的何香凝悲愤不已,她直接拿出一条自己穿过的旧裙子在上面挥毫写道: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
不战送河山,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这诗骂得当真是狠极了,字里行间都在透露着对蒋介石的鄙夷,骂他不战而弃,又有何颜面说自己是个男子汉呢?又说自己这样的一介女流们,都不甘心这样,情愿自己死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这裙子便换成他战场上的军装吧。
蒋收到此包裹后,自然十分恼怒,气得脸色变白,但却愣是不敢正面接招,没有回应半个字。
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件发生,何香凝和宋庆龄联合致电蒋介石,痛骂他竟然违背中山先生的遗训,同胞相残的罪行,要求:“撤消剿共部署,解决联共方案,发展各种抗日实力,保障各种抗日党派”。
与此同时,她连续发表了多篇缅怀孙中山先生的文章,陈述了他们革命道路的坎坷和“三大政策”制定时的艰难,启发了很多人,尤其是国民党中孙先生的追随者,为捍卫他的遗志不断斗争。
为革命奋斗终生,虽九死其尤未悔
何香凝早在国共初次合作的时候,就对共产党有了明确的认识,并且始终坚持着中山先生“联共”的政策。她曾多次公开表示,国共之间要寻求合作,一起寻找救国之策。
在国民党“二大”会议上,她说:“我们和共产党必须要合作,共同奋斗,打倒帝国主义,实现革命成功!”
在国共合作期间,她还积极主张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部担任重要工作,并且为之倾尽全力。不仅将丈夫兼任的中央组织部长一职,让与共产党员谭平山,还让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同时将多名党员安排进了黄埔军校任职。
何香凝在主持妇女部工作的时候,对共产党人尤为重用,更把邓颖超提为了自己的秘书长,时常让她们帮助自己做一些实事。
在汪精卫等人撕毁国共合约后,她又毅然出面保护革命左派和众多共产党人。亲自给中央组织部写信:“我是妇女部长,如果你们认为妇女同志都是‘共产’和‘准共’的话,我才是他们的头头,有事就来找我,不准去为难他们!”并且还说直言要与背叛革命的蒋、汪二人决裂。
何香凝非常响应中共的号召,她认为只有积极抗战,才能真正地保家卫国,因此,她也在为促进国共的二次合作不断努力。
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和柳亚子等人奋力组织了“国难救护队”,奔赴东北抗日前线,四处开展演讲,募集资金。同时率先拥护中共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宣言,说服了众多国民党人签字,致力于推动两党的二次合作。
尽管她在战火中辗转多地,体弱多病时常卧床,但却始终高举着国共合作的旗帜,誓死反对投降与分裂。
由于对中共有着深入的了解,她也非常赞赏党内“和平、民主、团结”的主张,并且不畏强权,勇于揭露蒋介石内战、独裁、卖国的政策。知道蒋在谈判期间竟出动军队进犯解放区时,致电孙科等人:抗战八年,将士和民众的痛苦和牺牲已经太大了,再也经不得流血、破坏了。
最后致电毛泽东、蒋介石: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唯盼国共两党相忍为国。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她也坚定地踏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她清楚地认识到,为了实现我国的工业化,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唯一的康庄大道。
她还将自己的满怀热情都放到了侨务工作上,呼吁海外华侨帮助祖国的建设,“招致侨资回国参加建设”,有力地扩大了爱国战线,加快了新中国建设的步伐。
对于台湾的同胞,何香凝也异常关切,她呼吁道:“重新振作起来,使台湾复归祖国的怀抱…早日站到祖国人民的队伍中来,为实现和平解放台湾献出力量。”她对台湾当局和同胞的肺腑之言,至今仍然激励着海峡两岸人民。
今年是何香凝先生逝世的49周年,仅以此文告慰每一个为维护国家独立和统一作斗争的革命志士。中华民族现在已经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数人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着,而祖国的统一也近在咫尺,无人能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