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条人
写了首歌,名字叫
《陈先生》
。歌长一分四十四秒,整首只有三句歌词:
1878年,伊生于海丰,1933年,佢死于香港,1934年,其葬与惠州。

陈先生是谁?他生平有什么事迹?五条人为什么会为他写歌?歌词为什么只有短短三句?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陈先生,重新回到那个
战火纷飞的年代。
陈炯明控告惠州知府陈召棠
陈先生全名
陈炯明
,原名陈捷,字赞之,又字竞存,粤系军事将领,中华民国时期军政代表人物之一,主张
“联省自治”
,与孙中山“大一统”的政治纲领不合,被国共讨伐后避居香江,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
“洪门致公堂”转型为“中国致公党”
,并首任该党总理。
1878年
生于广东
海丰县
。虽出生书香门第,家里经济上却很困难,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但母亲还是坚持供他读书,在20岁时中了秀才,1906年去广东读法政学堂,两年后以
优秀毕业生
的身份毕业。
广东
是陈炯明一生不可不说的地方。在陈炯明就读政法学堂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即领衔控告滥杀无辜的
惠州知府陈召棠
。陈召棠任惠州知府期间,
欺压百姓,滥用私刑
,就连未成年孩童也照杀,引起当地百姓极大愤恨。当地一些士绅决定状告陈太府,由
陈炯明搜集人证物证
。士绅不敢名列告状第一名,因为第一名要出庭作证,如果诬告反而会落罪;陈炯明自发奋勇愿名列第一名。因此士绅愿意给陈炯明一千元以作鼓励,陈炯明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陈炯明自己也是个穷学生,面对如此多的钱财当真不心动吗?当然不是,相反他
心中的正义胜过这钱财千百倍
,在大义面前钱财何须一提。那难道他不怕死吗?也不是,就连一些士绅不敢做的事他敢做,一切都是因为心中有一义字。在庭审中,陈炯明据理力争,说得陈太府哑口无言,当场
被撤职逮捕
。经此一事,陈炯明声名大震。
陈炯明实行改革
1909年,陈炯明任
广东谘议局议员
,提出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虽然陈炯明作为谘议局的议员,其实只有
咨询、商议
的权利。
但在当时封建帝国统治下,却成为代表民意的媒介。他坚决反对陈召棠之流滥用私刑,直接就地正法的做法。在经济方面,陈炯明受西方思想影响很大,他认为各地盐务应该
由商人经营
,而非官办。在教育方面,他
创办平民教育
,设立女子学校。在司法方面,他建议
废除衙役,以警察取代
。在社会风气方面,
他禁烟、禁赌
,设立游民教养院,相较于孙中山的三民思想,陈炯明的社会改革措施才算真正
为人民谋福利,保障人民生活
,这也为陈炯明和孙中山之间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
谘议局
是康有为发起维新变法运动时,清廷做的妥协。当时陈炯明作为谘议局的议员,仅一年后,陈炯明就认识到依靠
维新变法
,国家性质依旧未改变,绵延两千多年的皇权依然是压在数万万穷苦百姓的一道枷锁。
在即将请奏清廷召开国会前的谘议局会议中,陈炯明对会议持消极态度,且态度已然有所改变,
他开始积极地为改革做准备
。
1910年
广州新军起义
是南方同盟支部支持下的第一次武装暴动,由
赵声和倪映典
作为此次起义的发送者,并且取得了政法学堂朱执信的支持。起义计划是由炮兵首先开炮发难,巡防新军闻炮声响应。谘议局选举临时
民政长官
,陈炯明任正副职。但由于新军起义时,清政府已经有所发觉,甚至怀疑到陈炯明。幸好当时各议员的帮助,才摆脱嫌疑。
新军起义失败后,陈炯明又着手下一次行动,即1911年
黄花岗起义
。起义前,众人在南方设立了统筹部,
黄兴为部长,陈炯明为编制课长
。由于经费不够,统筹部向海外募集经费共计港币十八万余元。陈炯明作为谘议局议员,利用议员身份为革命打掩护。又召集百余人到广州组织先锋队,准备起义。
起义原定日期为4月13日,但温生才单独行动,4月8日打死广州将军孚琦,广州全城戒严。因此统筹部又延期至4月26日,组800人敢死队分十路进攻。当时军火有一批未到,遂决定再次延期到27日,由于香江收到电报时已经是26日晚上,时间来不及。又决定延期至28日,众人由香江赶到广州时,已经错过了起义时间。
最终在种种原因下,起义最终失败。
我们看这次行动不难分析出失败原因。首先
广州政府方面
对此次行动已经有所察觉,早已做好准备。其次,起义军
缺乏领导人物
,导致起义活动一而再再而三延期,打击了各位革命党人的信心。之后陈炯明回香江避难,同时等待机会准备下一次起义。也就是广东惠州起义,在陈炯明领导下的这次起义的胜利引发了
广东全省光复。
安其那主义与北伐
陈炯明治理事务时信奉安其那主义,
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他在1918年率领粤军进驻漳州时,便开始适用安其那主义。他主张联省自治,
效仿美国的联邦制建国
。他在漳州治理成绩显著,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甚至
号称漳州为东方的一颗新星
但由于陈炯明的主张与
孙中山在1926年发起的北伐
主张产生矛盾,被孙中山斥为
军阀
,孙中山撤了陈炯明广东的职务。1925年,陈炯明逃到香江,
八年后在贫困交加中死去
。死后,陈炯明连棺木也要用其母亲所备的棺木,不得不让人唏嘘,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地方军政长官,结局却如此凄惨。
在之后一百多年里,历史上都将陈炯明描绘为军阀,背叛革命事业的叛徒。但其实是两位当时领袖人物的政治主张不一致,陈炯明认为北伐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当时的广东百姓久经战乱,生活贫苦,因此不同意北伐。
陈炯明因此背负了整整一百多年的骂名
,直到近年来,其子陈定炎不满父亲被污蔑,写文为父亲翻案,陈炯明的事迹才为人所知。在当时看来,陈炯明是不同意北伐的叛徒,但现在看来,陈炯明是为人民着想的英雄人物。
历史上的是是非非谁又说得清,各人心中各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