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賢有思想深刻超出人們的了解能力而招緻人們痛罵者,楊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可能是最早的一個,也可能是被人們誤會最深的一個。人們痛罵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可曾知道,你如果守不住身上“一毛”,最終可能項上人頭也保不住。然而,又有多少人明白這個道理呢?
直到今天,人們說起春秋戰國時的百家争鳴,提起楊朱,就會想到楊朱的那句名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楊朱一直被視為極端自私自利的代表人物。你看,拔一毛而利天下,楊朱竟然鼓動大家“不為也”。
“一毛不拔”這個成語,就是這樣來的。天下為公,是多麼好的思想境界!而楊朱偏偏鼓動大家做“一毛不拔”的鐵公雞,這不是道德敗壞麼?

據說,自私是人的本性。可是,一般人雖然也自私,但會遮遮掩掩,而楊朱是公然鼓吹自私,要大張旗鼓地說,唯恐大家不知道似的。孟子對楊朱的觀點,就曾破口大罵: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義正語嚴地罵楊朱為“禽獸”,想來,很多人會認為罵得好罵得痛快。當然,孟子也罵了主張“兼愛”的墨子,可能有些人會表示不解,其中的道理,這裡就不展開來說了。
中國人是如此喜歡仁義道德,當然會強烈反對楊朱主張自私自利的思想觀念。雖然,有些人是滿口的仁義道德,滿肚子的男盜女娼,可是,人們還是覺得比楊朱赤裸裸的公然宣揚自私自利要好得多。
楊朱宣揚“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人們對此心生反感,如此一來,楊朱的思想觀念,就會被人們拒絕。諸子百家的很多著作,都能夠流傳後世,而楊朱的文章,就失傳了。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楊朱思想,隻是在《孟子》《列子》等書中,儲存了楊朱的片言隻語。而楊朱這個人呢,也無史籍記載,是以楊朱的生平,也就無據可考。也就是說,因為人們不喜歡楊朱的思想,楊朱就在曆史長河中消失了。
人們讨厭楊朱宣揚的思想,其實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楊朱的思想過于深刻獨到,以至于庸衆不但無法了解楊朱的思想觀念,反而要誤解楊朱。楊朱倡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其實閃耀着思想光芒,誤解楊朱,抛棄楊朱的思想,可以說,埋下了群眾受苦受難的種子,這顆種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讓群眾受盡了苦難。可以說,痛罵楊朱“一毛不拔”誤盡天下蒼生。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如果認為是極端自私自利,應該予以反對的話,那麼,為了“利天下”,拔你兩毛可不可以?應該是可以的吧。如果可以拔兩毛,把你的頭發拔光,可以不可呢?“利天下”是如此的宏大,與之相比,你的滿頭青絲,算得了什麼?完全可以拔光你的頭發。既然可以拔光你的頭發,那麼再進一步,為了“利天下”,需要砍下你的一條腿,你當然也隻能接受。再往下發展,為了“利天下”,需要砍下你的項上人頭,這時,你肯定是不願意了,但是,你還抗拒得了嗎?
《三國演義》第17回“袁公路大起七軍,曹孟德會合三将”中,就有曹操“借人頭”的故事。
操軍相拒月餘,糧食将盡,緻書于孫策,借得糧米十萬斛,不敷支散。管糧官任峻部下倉官王垕入禀操曰:“兵多糧少,當如之何?”操曰:“可将小斛散之,權且救一時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聽,無不嗟怨,皆言丞相欺衆。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問汝借一物,以壓衆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頭以示衆耳。”垕大驚曰:“某實無罪!”操曰:“吾亦知汝無罪,但不殺汝,軍必變矣。汝死後,汝妻子吾自養之,汝勿慮也。”垕再欲言時,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門外,一刀斬訖,懸頭高竿出榜曉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盜竊官糧,謹按軍法。”于是衆怨始解。
你看,為了穩定軍心這個“大利”,軍糧官的人頭不是就砍下來了麼?官糧官冤不冤?然而,你既然要強烈反對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關鍵時候,用一下你的人頭,又有何不可?
既然大家認為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個思想觀念是錯誤的,那就是在需要的情況下,就完全可以拔你一毛了。你既然允許别人拔你一毛,也就是說,你自己的“一毛”不能由你自由支配,為了“利天下”,就有可能拔掉你的全部頭發,也有可能砍下你的項上人頭。
當然,為了“利天下”而剝奪你的行動自由,比如,當下某些地方,因為衆所周知的原因,讓你不能出行,不能上街,不能回家,不能賺錢養家糊口,不能上學讀書,除了你自己感到惱火之外,在别人眼裡,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為了“利天下”麼,這點犧牲損失算得了什麼?你總不能學楊朱“一毛不拔”吧。至于說,為了“利天下”而占有你的财産,拆毀你的房屋,那錢财是身外之物,就更不在話下了。
如果你輕易放棄守住自己“一毛”的權利,那麼,最後就可能你什麼都守不住。楊朱振臂高呼“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結果是招緻衆人齊聲怒罵,到人們守不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之時,才會發現,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原來是在為群眾守護自己的權利和利益而搖旗呐喊。
1961年1月20日,美國第35任總統肯尼迪在總統就職演講中說過一句著名的名言:不要問國家可以為你做些什麼,而要問你們能為國家做些什麼?當時,台下聽衆掌聲雷動。而曾獲得過諾貝爾經濟獎的著名經濟學家弗雷德曼聞言,還是忍不住反唇相譏:我不想知道國家為我們做了什麼,也不想知道我們為國家做了什麼,我關心的是,在這個國家我們到底能夠做些什麼?
平時,人們痛罵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到了要丢項上人頭之時,才發現,原來楊朱早就是被人們罵死咒絕了,這時,已經沒有人會站出來替你打抱不平,說不定,耳邊還會響起衆人的歡呼之聲,如之奈何?
如果說,我願意為“利天下”而“拔一毛”,那隻能說明是我的高尚。如果說,有人以“利天下”之名而拔我“一毛”,那應該認為那人很卑鄙。我的“一毛”應該由我自己來自由支配,我願拔那我自己會拔,我不願拔别人就不能拔。守住自己的“一毛”,就是守住自己的權利和自由,是如此的重要。痛罵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隻能說,可悲可歎。
思想深刻的楊朱,在兩千多年前的那一聲“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呐喊,竟然成為絕響,尤其可悲可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