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一飯圈”的陳曉卿在最新一季的《風味人間》裡說,“人無疑是大地的主人,卻又是腸胃的奴隸”。
有一樣美食,常年占據各大美食紀錄片的C位,沒有它的美食紀錄片都是不完整的。它潔白如雪,薄如蟬翼,口感鮮、甜、爽、滑,那就是吃貨冒着長寄生蟲的風險都排着隊去打卡的順德魚生。
正所謂“中國美食在廣東,廣東美食在順德。”順德,廣東佛山南部800平方公裡左右的下轄區,是拍出了媲美“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紀錄片的世界美食之都。
順德人不忍獨享這番鮮嫩爽滑的極緻風味,通過紀錄片成功将順德魚生“發揚光大”。
一部150分鐘的《尋味順德》饞得人口水直下三千尺,豆瓣高贊評論稱之為“食物A片”、“治療抑郁的藥方”。《風味人間》裡的魚生,更是超越食物本身,成為順德人對食材本味的追求的象征。
跟着紀錄片一路“尋味順德”,是不少人的“to do list”。要知道,在陳導團隊鏡頭下,連大腸刺身都可以是香的!如果貿然跟着紀錄片鏡頭去順德吃魚生,真的可能是在“玩命”。
自以為站在食物鍊頂端的老藝術家,這次就冒着長寄生蟲的危險去打卡嘗一口鮮、嫩、滑,沒想到,到頭來竟然是一嘴油膩和泥腥……
我尊重本地人的飲食文化和習慣,但對不起,順德魚生,我真的接受無能。(我甯願去吃湖建人……)
撈起撈起,油到飛起
如果說“沒有一頭牛能活着走出潮汕”,那麼在順德就是“沒有一條魚能夠活着遊出順德”。
曾經,順德一桌20道菜全部以鲮魚為主材料的鲮魚宴,就讓大美食家蔡瀾“歎為觀止”,直呼内行!
在順德,魚可以有200+種“死法”,清蒸、油炸、香煎、三溫暖,隻有你想不到,沒有順德廚師做不到的。
曾經有網友吐槽,順德人上輩子是貓,這麼喜歡吃魚。
順德廚師對魚的烹制,已經不是簡單的加工,而是一門“藝術”!
藝術的集大成就是——魚生。
順德魚生,中國飲食文化的“活化石”,延續千年的“貴族食譜”。
一條普普通通的魚,在順德廚師手下,被玩出了花。魚肉切片生食,魚頭魚尾熬粥,魚骨豉汁蒸,魚皮涼拌,連魚腸都可以用來煎蛋,所謂一魚五吃。
老師傅手下的生魚片,不超過0.5mm,晶瑩似雪,薄如蟬翼,輕可吹起,切斷細刺又不緻肌理破散,口感爽口彈牙。
《風味人間》團隊鏡頭下的魚生,肆無忌憚地挑逗着吃貨的味蕾,隔着螢幕都能收割一大波“口水”,在神仙文案的加持下更是如被吹上了“神壇”一般。
順德,位于珠江三角洲下遊腹地,其境内河湧交叉,池塘密布,曾經是桑基魚塘最為集中、發達的地區之一,自古便有吃魚生的習俗。
而中國人吃魚生的記錄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之後傳入日本、北韓半島等地,是日料店裡各種花式刺身的“鼻祖”。
不同的是,日料刺身一般深海魚為主,而順德魚生則就地取材,以順德盛産的淡水“塘魚”為食材。
沒錯,就是媽媽每天都能從菜市場魚攤上買到的十幾塊錢一斤的草魚、鲩魚、福壽魚。怎麼進了廚房上了餐桌,搖身一變,身價就翻了幾倍,一條三四斤的魚要賣到150元?
那也算是滿足了網紅店的條件之一——貴吧。這無形之中又增加了我們對“順德魚生”的期望值。
坐下不久,阿姨就端上來一大盤配菜,蔥絲、檸檬葉絲、洋蔥絲、蒜片、花生米、芝麻、酸荞頭片,就連姜絲都分有生姜絲和酸姜絲。順德人對吃的講究果然名不虛傳,在等待的過程中,我們一行人對主角魚生的期待又再積累。
阿姨在把調料端上來的時候說:“吃魚生,一定要用好的花生油,而且油一定要多,醬油要少,這樣才吃得出滋味。”
藝術從來都是大繁至簡,最傳統的順德魚生就是活魚放血切片,淋上花生油再撒上幾顆鹽,最能彰顯魚肉的清鮮和口感的柔韌。
順德魚生發展至今有衆多配菜,是為了迎合更多人的口味,因為原汁原味的生魚片真的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接受的。
萬衆期待,傳說中晶瑩剔透,薄如蝶翼的魚生片終于端上來了。
△心情跟魚片一樣淩亂 / 作者供圖
就這?就這?就這??
魚片淩亂地散放在碟子裡,老藝術家有那麼一瞬間以為自己今天是來打邊爐、涮魚片的。
阿姨撂下一句“就這麼撈就可以了”就轉身而去。
順德人講究“意頭”(吉利的兆頭),是以在順德,吃魚生又叫“撈起”。魚片放在盤裡,加入各種配菜調料,再用筷子大力攪拌,再大聲地喊出那句“暗号”,“撈起撈起,撈得風生水起”,(意思是祝願大家在社會都能“混得好”),這樣儀式才算完整。
吉不吉利不知道,反正場面一定很熱鬧,而社恐可能分分鐘腳趾都已經摳爛了。
沒有像紀錄片那樣“撈”一大盤,我們先是小心翼翼地夾起幾片魚生放進小碗,再把所有配菜都放一點,撒幾顆鹽,點一點花生油,再倒進醬油,攪拌。
生魚片爽脆香膩,蔥絲、檸檬葉絲辟腥,酸姜絲辣,荞頭片酸,芝麻香,各種滋味交雜,在口腔裡發生“化學反應”。
真當唇舌和生魚片接觸的那一刻,所有滋味都似乎都褪色,我的腦海裡不由自主地浮現了一個畫面……(ps:真的不是我看電影太認真的鍋)
△《指環王》裡面的咕噜(Gollum)從水潭裡抓了一條魚就啃
那首“魚之歌”更是萦繞在我耳邊,揮之不去,“Our only wish, to catch a fish, so juicy sweet!”
終于,那股池塘裡鮮活的泥腥味還是穿越酸、辣、鹹、香各種滋味找上了我,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就是咕噜本人。
也有可能是老藝術家的打開方式不對,是以我們又專門請阿姨來幫我們“撈”一下。
花生油轉幾圈,灑上一點細鹽,再加上各種配料,阿姨邊“撈”邊說,“油要多,才夠香、夠滑,醬油要少,不然就吃不出魚的清甜了,其他的你們根據自己喜好看着放就可以。”
“而且一定要大口大口地‘扒’進嘴裡才更好吃,像你們這樣一塊塊地夾,太秀氣了。”
望着盤子裡像泡在花生油裡一樣的生魚片,說實話,我内心是拒絕的,是不用放進嘴都已經能感受得到的油膩。
最後我們四個人把配菜裡的花生米吃完了。
敢吃淡水魚生,
真的“嫌命長”
順德人為追求食材的“本味”可謂連命都不要了!連池塘裡吃着微生物魚飼料長大的淡水魚都能直接切片生吃。你張萌姐都得說一句勇氣可嘉!
但就像不是每個佛山人都會功夫、無影腿一樣,也不是每個順德人都吃過魚生。
問了身邊好幾個順德朋友,答案出奇的一緻,“因為有寄生蟲啊”。
△不是每個順德人都愛吃魚生,熟的三溫暖魚也是他們的心頭好 / 圖蟲創意
确實,隻要有順德魚生的地方,螢幕彈幕和評論區就都離不開寄生蟲的話題!生食淡水魚感染寄生蟲的風險極高已經是老生常談了。
有人會說,制作魚生之前,魚都要先在清水中靜養瘦身,吐盡泥沙之後再放血、切片。“子非魚,焉知魚吐幹淨了沒有?”
不會真有人相信這樣的土方法能夠保證生食淡水魚的安全和衛生吧?不會吧?不會吧?
△再晶瑩剔透的魚片,也有可能有寄生蟲
還有人說高濃度白酒、白醋、芥末可以殺菌,這都是扯淡,全當給管不住嘴的人一個心理安慰吧。答應老藝術家,該吃的驅蟲藥一個都不能少好嗎。
不要說“誰誰誰經常吃,也不見他有事?”,這是幸存者偏差的事件,要知道,萬一真出事後果得你自己承擔。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8年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廣東人感染肝吸蟲的幾率全國最高,順德的感染率更是高達50.74%!
這和順德人愛吃魚生脫不了幹系。
△夥計正在斜下活蹦亂跳的魚 / 圖蟲創意
肝吸蟲蟲卵在淡水螺中孵化,然後尋找淡水魚、蝦作為第二中間宿主,在魚鱗、皮膚、肌肉組織發育成囊狀幼蟲,這時候如果有人生吃了這些魚,感染後便成了此寄生蟲的最終宿主。
感染後,輕則膽管炎、膽囊炎和膽結石等,嚴重的話還會導緻肝硬化、肝癌。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時間管理大師,但我們可以從管住自己的嘴開始做起!禍從口出,病從口入,不要存在僥幸心理。(蝙蝠警告)
被吹上天的魚生,
早該下神壇了
冒着長寄生蟲的風險,隻為吃一口“鮮”,而且還是街市賣魚檔裡十幾塊錢一斤的鲩魚生,這可能是傳說中的嗜吃如命吧!
溢價、油膩、不安全,被吹上天的順德魚生,吃起來真的要命。
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趨之若鹜,在魚生面前視死如歸?清蒸魚、三溫暖魚它不香嗎?
真香定律告訴我們,很多事情隻有零次跟無數次。但很多人第一次吃魚生也是最後一次。
一部分人出于獵奇,看了紀錄片之後慕名而來,打卡嘗新、冒險挑戰,對于他們來說吃魚生更像是一場體驗。去順德不吃魚生,就像去了北京不登長城。
盡管《舌尖上的中國》、《尋味順德》、《風味人間》等諸多美食紀錄片都為順德魚生“站台”,但千萬不要忘了那句,“本片隻為記錄順德人的飲食習慣,生食淡水魚生有風險,請謹慎嘗試”。
△在尊重順德曆史的基礎上,節目組也委婉地表示: 為了健康不要一味貪戀固有的風味 / 視訊截圖
另一部分魚生的"死忠粉",要麼是從小吃到大,戒不掉,又有童年濾鏡加持,寄生蟲算什麼,要麼是對"鮮"有着迷一樣的執念。
清蒸、白灼是基本,菜最好是地裡剛摘的,自家種的才是無農藥無公害,海鮮最好是到海邊吃,生猛鮮活現撈現殺才夠"鮮"。
這口"鮮",既要求食材新鮮,又講究盡可能少添加的加工,為的都是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菜有菜味,魚有魚味,是對一道菜最大的認可。
食物從最初的果腹之物,到講究品質的精神享受,得益于社會發展、生産力提高。
從原始社會的茹毛飲血、生吞活剝,再到熟練地使用火,種植各種香料、調料,人類對食材的了解和掌控也在一代一代地傳承、更疊。
△切勿貪食 / 圖蟲創意
一千多年,人類生食魚脍的傳統,在南方的桑基魚塘之鄉得以延續。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有複雜的地貌,繁多的食材,地理環境不同,食材的品質、味道都會發生奇妙的變化。地理區隔促成口味偏好,也塑造了人們不同的性格。
順德人追求的“鮮”,是追求盡可能接近食材本身的滋味。
尊重地方的飲食習慣和傳統,也要保有自己的判斷和了解。人和食物的相遇是一種奇妙的緣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