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下誰人不識君丨同為不得志的董大與高适之間的惺惺相惜莫愁前路無知己---讓人唏噓的知己情誼同是天涯淪落人---被時代輪盤操縱的人生境遇總結

作者:呆小啾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首古詩作為中國小必讀詩文之一,而被人們廣泛熟知。正所謂,初讀不知書中意,再讀已是書中人。在那個天真的年紀,我們還不懂什麼叫作知己難求、離别之苦。直到長大後的我們,脫離了稚嫩的青春才真正明白了其中噴湧而出的知己情誼,明白了當時詩人高适和友人董大的依依惜别。

因為時代的鴻溝,我們隻能從這首詩的基調中去了解詩人們所寄托的情感,因為諸多主觀因素的影響,我們難免會忽視一些留存在詩句間的深厚情誼。實際上,當時的高适和董大正處于同樣的人生境遇,同樣的困頓不順,是以才會産生這種惺惺相惜的知己情誼。

天下誰人不識君丨同為不得志的董大與高适之間的惺惺相惜莫愁前路無知己---讓人唏噓的知己情誼同是天涯淪落人---被時代輪盤操縱的人生境遇總結

下面,小呆帶大家通過曆史的縫隙,回顧這段令人動容的友情背後的故事。

<h1 class="pgc-h-arrow-right">莫愁前路無知己---讓人唏噓的知己情誼</h1>

一首《别董大》讓我們見識到了詩人高适的才學和胸襟。但是,我們卻對這份知己情誼的另一位主人公所知甚少,就連人家的真實姓名也沒有多大印象。

那麼這董大究竟是何許人也?

“别董大”,這裡的董大隻是一個化名,他本名董庭蘭,原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音樂家,善撫琴。可能會有人發出疑問,一個是與岑參齊名的詩人,一個又是唐朝時期的著名音樂家,又怎麼有着如此坎坷的知己情誼呢?

其實二人的人生十分相似,都沒有一路亨通、順風順水,反而都經曆過谷底,經曆了人生諸多坎坷,是以才會覺得與對方相遇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在成名之前,董庭蘭可謂是命途艱難,少時他沒有認真在仕途上用功,反而四處遊蕩,過着清貧的日子。直到五十多歲突然頓悟,開始學習詩文、琴技,可能是天賦異禀,短時間内就成為聞名一方的琴師。因為高超的琴技被時人廣為傳頌,董庭蘭受到了當時宰相房管的邀請,做了他的門下客。

高适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與董庭蘭相識,并被董庭蘭的琴藝所深深吸引。

天下誰人不識君丨同為不得志的董大與高适之間的惺惺相惜莫愁前路無知己---讓人唏噓的知己情誼同是天涯淪落人---被時代輪盤操縱的人生境遇總結

一朝宰相身居高位,能做其門客,伴随左右,是多少人豔羨的事情。可惜天有不測風雲,房管因為某些朝中事務被牽連貶谪,而身為門客的董庭蘭也不得不離開長安,離開朋友。當時高适為了紀念友人并勸慰他,就有了這首被我們熟知的《别董大》。

就像詩中所說的,“天下誰人不識君”,表面是說給董大的,潛意識裡也是高适對自己說的話,因為此時的高适也是空有一身才華,卻無從施展,他所面臨的境遇與董大是一緻。

在本就深厚的情誼上,又因為同樣的人生境遇,兩人的知己情懷也就噴湧而出了。

但是這段友誼也随着董大的離别而顯得異常悲怆。

天下誰人不識君丨同為不得志的董大與高适之間的惺惺相惜莫愁前路無知己---讓人唏噓的知己情誼同是天涯淪落人---被時代輪盤操縱的人生境遇總結

<h1 class="pgc-h-arrow-right">同是天涯淪落人---被時代輪盤操縱的人生境遇</h1>

高适和董大因為同樣坎坷的人生經曆而惺惺相惜,後人也被他們這種情誼所打動,但是鮮少有人意識到這種有志之士,空懷一腔熱血卻無從報國的現象在唐朝時期竟然十分普遍。

而高适和董大這種被辜負的才華和肆意隔斷的知己情誼正是那個時代的特殊犧牲品,那我們就來探求一下當時看似繁華的開元盛世其表象之下,究竟隐藏着什麼秘密。

世人皆知,在唐玄宗的統治下,唐朝政治、經濟也是繁榮向上,不斷發展,創造了一個浮華無比的開元盛世。

天下誰人不識君丨同為不得志的董大與高适之間的惺惺相惜莫愁前路無知己---讓人唏噓的知己情誼同是天涯淪落人---被時代輪盤操縱的人生境遇總結

但是在此之後,唐玄宗李隆基反而逐漸沉迷于自己所創造的盛世景象了,他放棄了奮發圖強、勵精圖治,轉而追求精神娛樂,沉溺于奢華享受。這就直接導緻了唐朝發展的凝滞,一些細微的禍患也逐漸壯大,成為當時那個時代的災禍,間接導緻了一批有志之士的郁郁不得志。

首當其沖的就是朝廷上下沉醉于一股奢靡氣息當中無法自拔,朝中大臣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獲得利益,排擠有志之士。

當中最出名的就是宰相李林甫了,相傳他本來身無長物卻慣會拍馬屁,糊弄玄宗,在他當職的十九年間,因為玄宗不問朝政,是以朝堂簡直成了他自己的一言堂,凡是一些有才能且有抱負的官員都被他排擠掉了。沒有官員可以在他的眼皮子底下表達不滿。朝堂上的忠貞、有志之士也是越來越少。

天下誰人不識君丨同為不得志的董大與高适之間的惺惺相惜莫愁前路無知己---讓人唏噓的知己情誼同是天涯淪落人---被時代輪盤操縱的人生境遇總結

有一次唐玄宗對一位詩人贊不絕口,打算授予詩人官職,但是卻被李林甫攔下,他還讓詩人寫詩請辭,可見此人的奸詐。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像高适這種有志之士沒有被重用也就說得通了。

除此之外,這開元盛世之下也滿是對底層百姓的壓迫,朝廷官員在奢華享受,普通百姓卻要忍受着諸多苛捐雜稅。比如詩文《觀刈麥》中,白居易就詳細地描述了當時唐朝沉重的賦稅壓力。

百姓們為了賦稅不得不砸鍋賣鐵,這就是盛世之下最現實的場景。

雖然詩人能夠遊離于百姓普通生活和高官奢華風尚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當中,但他們空有滿腹才學,卻無法施展拳腳,隻能郁郁寡歡。

而這就是被時代所耽誤的文人才子,他們生于盛世卻沒有發展的機會。

天下誰人不識君丨同為不得志的董大與高适之間的惺惺相惜莫愁前路無知己---讓人唏噓的知己情誼同是天涯淪落人---被時代輪盤操縱的人生境遇總結

<h1 class="pgc-h-arrow-right">總結</h1>

唐朝開元盛世,其繁華景象被無數世人所向往,但是浮華之後留下的卻是滿目瘡痍,早在盛景之初就埋藏了諸多禍根,隻是沒被人們發現。誕生于開元盛世時期的《别董大》固然是一首離别詩,但“天下誰人不識君”背後卻暗含着詩人無數的心酸與展望。

詩中高适勸慰的不僅僅是董大,更是在勸慰自己,又或是在勸慰着像自己這樣寂寂無名卻對前途充滿希冀的文人們。是以,高适并沒有在時代的洪流中被迫改變,反而越挫越戰。

回看整首詩,知己情誼自然十分重要,更重要的卻是詩人這種積極向上,不被現實所累的豁達情懷。整首詩,我們沒有看出詩人的半點沮喪和無奈,反倒是在依依惜别下隐藏的對未來的展望。

難道,這種情懷和胸襟不值得後世的我們學習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