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日遊草堂,阿來等名家祭拜杜甫

“此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詩聖杜甫在《人日兩篇(其二)》中記載了當年紀念人日的動人場景。1000多年之後,人們在人日這天遊覽成都的杜甫草堂博物館,憑吊詩聖。

人日遊草堂,阿來等名家祭拜杜甫

2月7日,農曆正月初七,相傳是女娲造人的日子,立春之後的草堂生機盎然。盡管春雨霏霏,市民三五成群來到杜甫草堂,在工部祠祭拜杜甫。阿來、謝季筠、劉雲泉、周裕楷、周嘯天、祁和晖、譚繼和、梁平、張景嶽、秦天柱等一衆學者、書畫家、作家、詩人也來到草堂,為杜甫獻上一枝梅花。

人日傳統始于漢代

最早出現“人日”一詞的書籍是西漢辭賦家東方朔的《占書》,記載了女娲創造地上生物的故事。他在書中寫道:“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皆晴明溫和,為蕃息安泰之候。……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間星辰。人民安,君臣合會。”

人日遊草堂,阿來等名家祭拜杜甫

相傳女娲捏泥造物時,在第七日造出了人類,故稱初七為“人日”,又名“人勝日”“人辰”等。這一節日,有着兩千多年的曆史積澱,形成了豐富的傳統習俗與文化活動。

戴人勝、贈花勝、食七寶羹、撈魚生、送火神……人們或祈來年風調雨順,或期新年步步高升,懷着對自然與生命的關懷與敬畏,給予這一天最足的儀式感。

在古代,人日亦是吟詩作對的好日子。“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是高适的惆怅,“今年人日與春并,人得春來喜氣迎”是趙孟頫的歡欣。而與這個節日聯系最為緊密的,當屬詩聖杜甫。

杜甫高适神仙友情

在傳統節日裡,總能遇上一些詩興大發的時刻。杜甫着墨過不少佳節,人日自然也不例外。他在《人日兩首(其二)》中寫道:“此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尊前柏葉休随酒,勝裡金花巧耐寒。佩劍沖星聊暫拔,匣琴流水自須彈。早春重引江湖興,直道無憂行路難。”

人日遊草堂,阿來等名家祭拜杜甫

相較于其一表達對韶華逝去的無奈,杜甫所寫的其二更為樂觀,鼓勵人們重振精神,激發鬥志。此時此刻,讀讀杜甫的“人日詩”,再合适不過。

人日祭杜成為成都的民俗,這得益于杜甫與高适的友誼。當年杜甫漫遊時,曾與李白和高适兩位大詩人相遇,結下真摯的友誼。杜甫流寓成都時,高适正在蜀州(崇州)做刺史,經常資助杜甫。公元761年,高适在人日那天題詩《人日寄杜二拾遺》寄贈杜甫,表達對朋友的思念。公元770年,漂泊于湖湘的杜甫有一天重讀高适這首詩,當時高适早已亡故,睹物傷情,遂寫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以寄托哀思。二人隔着時空的互相唱和,令人感動,也為“人日”平添了幾分風雅情懷。

人日遊草堂,阿來等名家祭拜杜甫

後來,四川學政何紹基特在人日來到草堂祭拜詩聖,并題就“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一聯,引得文人紛紛效仿,以至于初七人日進草堂憑吊詩聖,告慰先人的習俗從明清流傳至今。

人日遊草堂成民俗

1992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首倡恢複了“人日遊草堂”活動,這一典雅莊重的文化活動,于2011年入選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目錄,受到了廣大傳統文化愛好者的推崇與喜愛,成為了成都最具社會影響力與傳播力的文化品牌之一。

祭拜詩聖,憑吊先賢;吟詩唱和,賞梅祈福。以往每年的正月初七,草堂群賢畢至,少長鹹集,觀衆們齊聚一堂,以聖人之言感悟文心,共傳文脈。

人日遊草堂,阿來等名家祭拜杜甫

2月7日,一年一度“人日遊草堂”活動于草堂開啟。梅枝雅緻,筆墨素淨,一方小小桌案陳列在工部祠的詩聖像前,營造一派墨韻綿綿,文氣悠悠的祭祀氛圍。觀衆們紛紛上前,向詩聖鞠躬禮拜,獻上一枝紅梅,以表敬意。

“詩聖杜甫,繼往開來,承上古雅正之義……”朗朗讀書聲在工部祠前響起,孩子們專注且認真,他們在這裡了解高杜人日唱和的典故,祭拜杜甫爺爺。草堂小小講解員們還自發扮演起人日福娃為觀衆們送福,熱心地給大家講解“人日遊草堂”的由來,好不熱鬧。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館長劉洪介紹,“人日遊草堂”習俗曆史悠久,祭拜詩聖儀式是後人表達對先賢尊崇的一種方式。通過今日的活動傳承傳統文化,讓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親近和了解傳統文化。

杜甫的超級“粉絲”、著名作家阿來早早來到草堂,為詩聖送上一支梅花,他說:“人日走進草堂拜詩聖是對成都文化的溯源以及對杜甫詩歌精神的向往,我們應該繼承并發揚這個傳統。”

人日遊草堂早已成為成都的民俗活動,一位每年人日趕來赴約的老人表示:“人日這天來草堂看看杜甫,是春節裡面必不可少的一項習俗。因為他始終心系我們老百姓,就應該得到我們的敬重。”還有不少身着傳統服飾的年輕人結伴遊草堂,在詩意的氛圍中感受文化傳承的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