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我們要知道《别董大》是兩首詩:
《别董大二首》 唐·高适
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很多人隻熟悉第一首,因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千古名句。其實這兩句早已跳出了高适作品而獨立存在,充滿了天下茫茫我獨行,誓要震動寰宇的英雄氣概。
但是若要了解原詩的意思,就隻能把後世文人附着添加的意氣、情感去掉,将詩句回歸作品,才能正确了解高适的詩意。
“董大”是董庭蘭,因家中排行老大,故稱“董大”,唐人親昵喜歡以排名相稱。他是盛唐開元、天寶時期的著名琴師,隴西人,整理編著《大胡笳》,《小胡笳》。
天寶年間,高适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于貧賤的境遇之中。在與李白、杜甫同遊梁宋之後,沒有繼續遠行,暫時在宋州安定下來,農耕樵讀,以待時機。
天寶六年春,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就在這年冬天,高适與董庭蘭會于睢陽,寫了《别董大二首》。
從寫作順序來看,第二首更像在前面的作品。二人他鄉遇故知,卻各自潦倒破落,想共享一杯好酒,卻掏不出錢來,窘迫的神态溢于言表。但是敢于以此入詩,也正證明了高适為人豁達,對困窘處境的淡然和對未來的充滿信心。
從格式上來說,這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一先”部的拗律七絕。“六、翮”都是入聲字,發仄聲。其中第三句“貧賤應未足”的“未”字出律,第四句“相逢無酒錢”的“無”字做出了拗救。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六翮 ( liù hé)”是鳥類雙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鳥的兩翼。“飄飖”,舉止輕盈,灑脫。
我就像鳥兒一樣,四處奔波無果隻能自傷自憐,離開京洛已經十多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身為大丈夫,又有誰會心甘情願居于貧賤呢?今日重逢卻兩袋空空,掏不出酒錢。
盛唐絕句,明白如話,沒什麼難了解的。關鍵是詩中澎湃而出的昂揚志氣,我們稱之為盛唐氣象。
這一首寫了兩人異地重逢卻無錢沽酒的境況,雖然有“私自憐”的字詞,卻一點也沒有感覺到詩人因為缺錢而短志:“丈夫貧賤應未足”,哪怕什麼“相逢無酒錢”呢?
淩駕在生活資料之上的志氣雄心,隐隐凸顯。
下一首就是臨别贈言,俾睨天下的情懷更是恢弘湧動,噴薄而出。
格式上來說,這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十二文”部的七絕,格律嚴謹。
“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曛”,日落餘光,昏暗。這一句是送别之時的場景描寫。
開闊大氣,冷峻恢弘的景色都與離别有關(千裡黃雲,北風吹雁),但是高适并沒有沉浸在傷感之中,而是通過超然的氣度和禀賦,取境界之闊遠渺茫,舍風雪之寒涼凄苦,以理馭情,以情擇景,寫出慷慨激昂的壯偉來。
黃雲蔽天,綿延千裡,日色隻剩下一點餘光。夜幕降臨以後,又刮起了北風,大風呼嘯,伴随着紛紛揚揚的雪花。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你不要擔心前路就沒有知己,以閣下高才,天下能有幾個人不認識你呢?
這兩句作為千古名句,在這首絕句中的作用極其重要。我們在講絕句的時候,曾經使用這首作品作為例子,說明七絕是如何使用特定文法突出第三句“轉”、和第四句“放”的作用。
一般絕句的三四句會采取一種“假設”、“限定”、“疑問”、“反問”、“否定”的方式來突出重點。
在這裡雖然是對董庭蘭的勸慰之語,但是詩人同時使用了“否定”、“反問”兩種限定方法,加強了語氣和詩意的轉折,然後通過“反問自答”的形式将詩意發散出去,瞬間打開了整首詩的境界。
天下人人都識君,還怕前路無知己?
董庭蘭因房琯被逐,他與房琯于樂理相知甚深。崔珏曾專為二人相知寫詩稱頌:
席間詠琴客
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
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
房次律就是房琯,崔珏寫的是董庭蘭遇到了官高位顯的知音,詩境狹小。
董庭蘭與高适相遇,觸景生情,哀歎前路茫茫,知音再難遇。
高适這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作為回答,不僅緊扣董庭蘭天下知名琴師的身份,還把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詩境遠比崔珏那幾句闊遠得多,也深厚得多。
兩人詠知音之作,高下立見。
别董大後兩年,高适被朝廷起用,後加入哥舒翰部隊,安史之亂中步步高升,成為曆史上唯一以軍功封侯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