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源網絡,侵權立删!

在煙雨朦胧的民國往事中,才子佳人的故事總是被人津津樂道。
提到那些浪漫傳奇的愛情,便不能錯過梁思成與林徽因這對天作之合。
作為公認的民國第一才女,林徽因不僅美麗優雅,更堅強獨立、溫柔包容……即便生活在動蕩不安的亂世,她依舊活成了自己期望的樣子,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與愛情。
嫁給梁思成,雖然是遵循最古老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兩人卻在相知相惜中,将這段婚姻演繹成世人最羨慕的佳話。
對梁思成來說:林徽因不僅是他的妻子,更是在文學、藝術、建築乃至哲學方面,都修養頗深的奇女子,也是一個為了建築事業甘願忍受任何痛苦的女強人。
隻可惜命運善妒:這對伉俪情深的才子佳人,并沒有迎來最浪漫的白頭偕老。
因為常年的勞累與奔波,飽受病痛折磨的林徽因,最終于1955年的4月病逝。
林徽因的去世給了梁思成很大的打擊,此後的他性格愈發沉默内斂,除了工作便閉門不出,這種孤獨安靜的獨居生活,慢慢也似乎被家人适應了。
但讓家人沒有想到的是:不知從什麼時候,一個女人走進了梁思成的生活,給了他最渴望的溫暖和安穩,讓情感空白的梁思成,得以擺脫孤獨和想念的纏繞。
1962年,也是林徽因去世的第7年。
61歲的梁思成突然,做出一個讓家人感到“荒謬”的決定——他要迎娶林徽因的學生、也就是小自己27歲的林洙。
朋友得知消息,更是錯愕不已,人們紛紛勸告梁思成:
“一個比你小27歲的女子,嫁你這60多的老頭,你說她不是圖你的錢和名利,圖你什麼?”
在家人和朋友的眼中 ,這份決定來的太突兀,也太讓人難以接受。
為了阻止這場“荒唐事”的發生,梁思成的子女,以及衆多朋友紛紛想盡招數,其中不乏以絕交相威脅者;可即便如此,梁思成依舊不為所動,将林洙娶進了家門。
可能梁思成也不會想到:這份一意孤行的決定,會讓自己陷入晚節不保的局面;而歡天喜地嫁入梁家的續妻林洙回望陳年往事時,更也許有着說不出的茫然和恍惚:
在這場扭轉命運的婚姻裡,她似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可仔細翻了翻那些落了灰塵的過往,又似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除了嘲笑和諷刺聲,她什麼也沒有得到…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9">【飽受争議的林洙:狠心抛棄前夫,将婚姻視為跳闆】</h1>
梁思成宣布再婚的消息,衆人是支援的;因為誰也不願看到,這位卓越的建築才子,終日陷落在失去摯愛的痛苦和悲傷中,郁郁寡歡将就一生。
可對于“林洙”這兩個字,衆人卻如臨大敵;不管是梁思成的家人,好友還是同僚,對這段即将到來的婚姻都堅定反對,摯友張奚若更是表示:梁思成若與林洙結婚,便與其絕交。
而衆人對林洙的抵制原因,則要從林洙的婚姻和選擇說起!
出生于1928年的林洙,因為好勝心強,渴望成為獨女女性,是以學習上也分外刻苦用功。
她與林徽因的師生情,還要從一封求助信說起。
那是1948年,20歲的林洙來到清華求學。
因為父親和林徽因是同鄉關系,是以父親便寫信托付林徽因幫忙照顧。
當時林洙年齡雖小,卻無比渴望出人頭地;她得知清華學子人才輩出,便有了進入清華大學先修班學習的想法,隻是英語差得一塌糊塗,成為最大的求學阻礙。
為了幫助林洙實作求學夢,林徽因便每周二、周五親自輔導林洙的英語;當時的林徽因已經重病卧床,身體虛弱無比。但因為是老鄉托付的事情,她不忍心拒絕,便拖着病體給林洙補課。
因為時常出入林徽因的家門,林洙和梁思成也慢慢熟絡了;甚至在物是人非的半世紀以後,她仍舊記得初見梁思成時,對方的那句開場白:“這麼漂亮的姑娘,定是林小姐吧!”
因為這份熟悉,梁思成還成為林洙與第一任丈夫程應铨的證婚人。
說起來:程應铨也算是林洙的老師。
當年林洙如願進入清華大學後,認識了在建築系授課的程應铨。
他是談吐幽默的謙謙君子,也是意氣風發的年輕老師;這樣的身份和學識,深深吸引了林洙。
是以不顧父親的反對,林洙便與程應铨戀愛結婚;并把這場婚姻當做新生活的跳闆。
但美好期望終究是個人主觀營造出的假象,婚姻的真正模樣,終究違背了林洙的期待。
因為程應铨剛到清華教學不久,薪資待遇并沒有林洙想象中的好;在柴米油鹽的周旋中,林洙對丈夫也多了埋怨和指責,兩人的感情大不如前。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特殊年代,性情耿直的程應铨因為學術問題,與立場不同的兩個人發生争執,最後竟在對方的策劃下,成為被批判對象,事業名譽紛紛受到嚴重打擊。
婚姻本是千山萬水的互相扶持和跋涉,但林洙的眼中,落難的丈夫卻成為對家庭和自己的最大拖累。
在程應铨最需要支援和幫助的時候,林洙卻選擇了毫不猶豫的離開;甚至不讓程應铨與兩個孩子見面,理由是“不能讓做父親的拖累孩子。”
她告訴程應铨:
如果兩年内他可以擺脫罪名,成為那個風光無限的建築系老師,他們就還有機會複婚。
林洙的種種做法,也讓清華園衆人感到錯愕不已;也是這個時候,有關對林洙人品的質疑,也紛至沓來。
其實程應铨所遭受的苦難,并非是個人的原因,而是時代無法躲避的劫難;隻要熬過去,定會迎來柳暗花明的轉折。
但是林洙的做法,卻讓程應铨備受打擊,也讓他對婚姻無比絕望;性格獨立剛強的他,絕望之下最終選擇了投河自盡。
據程家親人回憶,兩人辦理離婚時,林洙曾對程應铨說過:
他隻有兩件事讓她感覺良好;一是1956年作為中國建築家代表團的成員出訪波蘭等東歐國家,林洙作為年輕建築學家的妻子覺得風光無限;另一件是他翻譯不少好書,得到不少稿費…
不難發現:林洙在這場婚姻中,所認定的幸福經曆,其實直指名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0">【林徽因去世7年後:梁思成執意求娶林洙】</h1>
當梁思成宣布迎娶林洙時,衆人無比排斥:
因為林洙對前夫的種種做法,清華園内人盡皆知。
不管是家世、性格,還是學術和人品,林洙與林徽因可謂差之千裡。
在這番不自覺的比較下,人們對林洙的排斥感愈加厚重。
可61歲的梁思成,似乎着了魔般的堅定,不惜與摯友張奚若老先生絕交,還是将林洙娶回了家。
不被認同的婚事,自然帶來無盡的負擔;曾經被敬為建築大師的梁思成,因為這番執拗的選擇,多了份荒唐的薄情,以至于晚節不保,至今讓人們無法釋懷。
其實這段婚姻裡,承受壓力的,又何止是執意續弦的梁思成呢?
被衆人萬般排斥的林洙自己可能也不會想到:嫁給一代建築才子,萬般風光卻難掩辛酸。
誠然,梁思成給了林洙最大的榮光:她是梁思成的合法妻子,能享受副部級的待遇;出門是專車接送,随時可以跟随梁思成去外地考察或度假…
前夫程應铨給過她的,梁思成給得更多;前夫程應铨沒有給她的,梁思成也給得毫不費力。
可縱然榮耀風光再多,有些真相卻是永遠無法遮蓋的:
作為續弦的林洙,自從嫁給梁思成,便開始了保姆式的忙碌,她不僅要照顧60多歲的丈夫,還要服侍林徽因80多歲的母親;為了能夠獲得梁思成的認可和笑臉,她整天為家務忙前忙後,幾乎沒有喘息的時間。
除此之外,林洙并未在梁思成這裡,實作想要的逆天改命;她曾試着為自己的兩個孩子尋個安穩住所,可梁思成的婚姻中,似乎從來沒有對林洙孩子的打算。
要知道:梁思成的收入很高,家中連傭人都有專用的房間;可即便如此,他從不允許林洙的兩個孩子來家裡居住;某次碰到兩個孩子在家中洗澡,發現弄髒了浴室,梁思成直接怒火沖天,讓兩個孩子立刻寫檢讨。
是以,林洙嫁給梁思成,并未給兩個孩子帶來任何生活的優渥變化;相反,自從她嫁入梁家後,兩個孩子便跟随外祖母一起生活,因為房子又小又破,哥哥林哲甚至隻能睡在廚房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1">【嫁入梁家後:因擅動林徽因畫像,被梁思成女兒扇巴掌】</h1>
自從嫁給梁思成後,林洙一直被各方拿來與林徽因比較。
說是比較,不過是一場雲泥之别的諷刺:因為林徽因的才學和成就,是林洙一輩子無法超越的高度,她的出現無法取代林徽因的地位,也無法取代林徽因在梁思成生命中的重要性。
俗話說: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想這句話的含義,也是直指人性的貪婪與妄念。
林洙嫁給了梁思成,得到了她風光無限的婚姻;但這份婚姻所帶來的憋屈和桎梏,也讓她的心變得貪婪起來,企圖想要更多。
而曾經拖着病體,幫她補習功課的恩師林徽因,變成了釘子般的存在。
兩人婚後不久,一直生活在林徽因陰影下的林洙終于爆發了。
她對家裡處處保留着林徽因生活痕迹的做法很是不滿,于是以宣告地位的方式,取下了客廳中林徽因的巨大畫像。
她想要對所有人證明,自己才是梁家的女主人。
但她沒有想到:這份舉動最後卻痛傷了自己。
梁思成的女兒梁再冰,本就不同意父親與林洙的婚姻;當她發現母親畫像被取下後,與林洙争執中,憤然給了林洙一耳光。
梁思成得知此事,并沒有責備女兒的無視長輩,也沒有去開導“挨欺負”的林洙。
他像是事不關己,也像是無比疲倦的應付道:就讓這個家消停消停吧!
梁思成到底愛林洙嗎?
在梁思成最後的十年中,是林洙給了他照顧和溫暖,我無法肯定他從來沒有動過心;但在有關林徽因的事情上,梁思成的立場是堅定無比的。
那就是:任何事情,都無法取代林徽因的位置和重要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2">【1972年,梁思成因病去世;臨終8字,诠釋了與林洙的婚姻本質】</h1>
真正考驗兩人婚姻的,還是那場暗流湧動的劫難。
1966年,為建築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梁思成,卻在荒唐風氣中,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家中财産悉數充公,失去了所有經濟來源。
家庭的這場變故,對林洙的打擊是巨大的。
把婚姻視作人生跳闆的她,一直想以“梁夫人”的身份過上被認同和尊重的生活;可一切還沒來得及實作,所有的希望便被殘酷的現實澆滅了。
衆人以為林洙又要上演當年“棄夫而去”的場面,但意外的是:林洙面對這場巨大變故,沒有哭也沒有鬧,而是選擇陪伴着梁思成,與他一起扛起生活的重擔。
最困難的日子,梁思成無法住院,林洙便學習如何打針,如何測量體溫,如何配藥。
梁思成渴了,她送上熱水;梁思成餓了,她捧上剛做好的食材;梁思成病中睡眠不好,她一遍一遍地給他按摩放松;梁思成想工作了,她拿來紙筆……
除此之外,還要想盡辦法養家糊口,那段時間,她成為了家庭的頂梁柱。
1972年,梁思成因病去世。
臨終之前,他對陪伴身邊的好友陳占祥感歎:“這些年,多虧了林洙。”
這飽含着複雜情感的8字,也成為梁思成留給林洙的最後一句話。
仔細品讀梁思成的這句話,許多難以确定的事情似乎也有了塵埃落地的答案。
當年執意娶林洙為妻,也許更像是一場迫不得已的選擇。
年過六十的他,需要被人照顧,也需要有人照顧林徽因的母親;而林洙的出現,恰好解決了梁思成的難題。
換句話說:他似乎從來不再需要夫妻,卻需要一個陪伴晚年時光的伴侶,亦或是保姆…
梁思成去世後,林洙曾這樣評價他:“這樣一個人,我如獲至寶。”
林洙終歸是獲得了些東西:風光也好,榮譽也好……統統是梁思成給她的,這是感恩,也是十年光陰的交換。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3">【放在最後的話】</h1>
很多人都在疑惑:
前夫程應铨陷入困境,林洙選擇了毫不猶豫的抛棄;晚年的梁思成被波及,林洙卻做出了截然相反的決定,用不離不棄的陪伴,幫助梁思成度過了最後的時光。
這番天差地别的選擇,是因為愛嗎?
也許吧!陷入愛情的女子,總有着奮不顧身的勇氣,也有着超乎能力的堅韌。
當然,更也許是權衡利弊的無奈之舉——
要知:與程應铨離婚時,林洙尚且年輕,擁有諸多的選擇和可能性;
而遇到梁思成以後,常年的付出讓林洙心力交瘁,更是因種種作為備受嘲諷;面對這些洶湧無比的時代洪流,她不敢,也無法再做出任何引人注目的決定。
仔細分析,不免會覺得人性薄涼。
在這汲汲營營的世間,每個人都竭盡全力尋找着護佑自己的避難所;然而這世間多少風雨,本就是為了捶打和磨練世人而生。
婚姻也好,生活也好,一旦摻雜些算計,總是失了味道;隻有學會承擔和面對,才能得到突破性的成長。
如果當年的林洙,知曉這其中關系,還會做出決絕的“抛夫棄家”選擇嗎?
她一直是個聰慧的女子,隻是這番聰慧太過鋒利,劃傷了太多無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