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梁思成在東京出生,三年後的杭州,林徽因也來到了世界上。
兩個人的成長軌迹随着時間的流逝慢慢産生了交際。正如建築博物館(中國建築科技館)“中華營造·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成、林徽因與建築相關年譜展示牆上所描繪的那樣,1919年,在梁思成與林徽因開始走進對方世界的同時,“建築”一詞也被埋進了兩人今後共同的人生裡。

展覽照片
“梁林”初識
“當我第一次去拜訪林徽因時,她剛從英國回來,在交談中,她說到以後要學建築,我當時連建築是什麼都還不知道。徽因告訴我,那是合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
——梁思成
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建築人生
1924年,梁思成與林徽因雙雙赴美留學學習建築相關知識。1928 年,學成歸國的梁林夫婦仿照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的教學模式設定了東北大學建築系課程,打破了中國有高度的古代建築文明卻遲遲沒有産生相應的科學知識體系的現狀。
梁思成與林徽因
1931年,梁林夫婦舉家遷往北平,加入我國第一個以研究中國建築為宗旨成立的民間學術團體——中國營造學社。
他們要去做當時中國學者沒有做過的事:開創性地引入現代學術方法開展關于營造文獻及建築遺構的考察研究。
梁思成與林徽因在測繪
回溯曆史,梁思成和林徽因作為我國現代文化中的傑出學者伉俪,是中國古建築史研究的創始者之一,也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締造者。他們的學術成果和人生經曆是一部中國建築研究誕生史,也映照着昔日大師雲集的浪漫年代。
借“中華營造·梁思成、林徽因”文獻展展出,建築博物館(中國建築科技館)文創中心也以梁林兩位建築巨擘波瀾壯闊的建築人生為出發點,以文獻展中展出的梁思成、林徽因珍貴手繪圖稿為設計藍本特别推出一系列精美實用的文創産品,讓您以梁林為橋,感悟建築哲學。
“中華營造·梁思成、林徽因”展廳内的文創區域
01
《梁·古建制圖》筆記書
我把1/3給梁思成,2/3留給你
這裡有建築系最浪漫的筆記本
所謂筆記書,比普通的筆記本多了内容,比書籍輕松,兼有書寫與閱讀功能。
2013年中國青年出版社為紀念梁思成先生去世40周年,出版了《梁》一書,全書從梁思成的家庭相冊,梁思成的文章等四個部分為我們展現了梁思成真實而熱血的建築人生。
今年恰逢梁思成先生誕辰120周年,建築博物館(中國建築科技館)文創中心也從梁思成先生的珍貴手稿出發,為大家推出《梁·古建制圖》筆記書。
筆記書内頁
筆記書中收錄了梁思成繪制的中國古建築圖及文字講解。在160頁的版面裡,插畫占三分之一左右,其餘部分為空白頁,可以書寫心得、記錄雜事,同時還能欣賞畫作,學習建築知識,可謂意趣和情懷同在。
對于這本插圖筆記書而言,最浪漫的告白莫過于:把三分之一留給圖畫,剩餘的三分之二留給你書寫自己的人生。
“我把三分之一給梁思成,三分之二留給你。”
02
學者伉俪系列筆記本
《天遠青山闊·梁思成》
×
《早天雲煙起·林徽因》
梁思成與林徽因伉俪裝筆記本
看展覽可以品味梁思成與林徽因的高品質愛情,來文創中心則可以通過《天遠青山闊·梁思成》《早天雲煙起·林徽因》伉俪裝筆記本貼近他們的生活。
該系列筆記本将 20 世紀梁林夫婦的工作、生活照片分别還原為黑白鋼筆畫、明亮水彩畫,節選他們與家人、朋友的來往書信、田野考察手記收入其中。
内頁紋樣以林徽因親筆繪制花紋與古代建築為主,并圍繞兩人生平大事記,利用年份數字做多種變化設計,以此緬懷梁思成、林徽因為中國建築做出的卓越成就,願他們永如四月春風,常駐人心間。
03
古建築系列筆記本
《檩風》
《椿曦》
朱啟钤、劉敦桢、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陳明達......等中國營造學社成員,在山河破碎的年代裡,戰争讓中國古代建築面臨摧毀的風險,穩定的經費缺失也讓學者們的研究工作開展地十分艱難。但這些中國古建築研究的先行者們仍懷揣着滿腔的愛國主義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國古建築的研究與保護事業中。
這是中國建築史學與曆史建築保護事業發展的裡程碑。
《檩風》《椿曦》系列建築筆記本
從梁林出發卻不止于梁林。
《檩風》《椿曦》系列建築筆記本同時将中國建築史學的先行者們在戰火中繪制的精緻古建圖稿收錄其中,加以文字解說,編撰成筆記本,空白的部分留給大家去想象發揮。
飄搖歲月裡的手繪圖紙
這裡有中國建築的模樣
梁思成在美國賓大求學的時候看到了《弗萊徹建築史》一書,書中插圖的科學性和藝術性都令他十分欽佩,于是決心在自己寫作的《中國建築史》專著以及相關研究論文中,要把插圖畫成這個水準。
經過長時間的訓練與積累,梁思成繪制的古代建築的測繪圖不僅達到了世界水準,甚至在藝術性上較之《弗萊徹建築史》的插圖要青出于藍。
梁思成(後)與莫宗江(前)繪制圖紙
在20世紀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和營造學社的成員,自帶行李,背着測量儀器,輾轉15省200餘縣,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築,用簡陋的制圖工具繪制出當時達到世界先進水準且頗具古雅氣息的建築圖紙,留下了諸多文獻專著,為中國建築發展史厘清了脈絡。
這些珍貴的梁思成、林徽因手繪建築圖紙出現在“中華營造·梁思成、林徽因”的展覽裡。
也出現在建築博物館(中國建築科技館)文創中心的文創産品上。
04
# 古建築手繪檔案夾
本次以“中華營造·梁思成、林徽因”為主題的文創産品設計涉及《中國建築之ORDER鬥拱 檐柱 柱礎》、《曆代佛塔型類演變圖》、《探桑獵钫拓木宮室圖 戰國時代》、《漢石阙數種》......等珍貴手稿圖紙。
産品與
原圖對比
通過這些文創産品,讓您在展覽外也能感受到沒有CAD的年代,中國建築學先賢靠手繪留下的中國建築最真實的模樣。
05
# 古建築手繪明信片
06
# 古建築手繪杯墊
07
# DIY填色畫
08
# 從展覽出發發現文創驚喜
鬥拱+古建築複原陳列
這裡有可以帶走的建築文化
為了讓觀衆更加立體直覺地體會中國古建築風采,“中華營造·梁思成、林徽因”展覽還展出許多古建複原模型。
其中包括中國建築結構的關鍵性部件:鬥拱,梁思成、林徽因首個建築考察執行個體獨樂寺觀音閣的複原模型,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木質結構宮殿型建築故宮角樓的複原模型。
而這些展覽裡的小驚喜,你同樣能在建築博物館(中國建築科技館)文創中心找到它們的身影。
鬥拱
展陳中的鬥拱模型×文創中心的拼裝鬥拱
觀音閣
觀音閣複原陳列×觀音閣冰箱貼
故宮角樓
故宮角樓複原陳列×故宮角樓巧克力
09
# 建築學必看書單
《營造法式》到《中國建築史》
這裡有建築學必看書單
《營造法式》,中國古建研究領域一本鮮為人知的資深著作,被譽為“中國最重要的建築典籍”。
但是由于此書編纂于北宋時期,加之如星辰般繁多的專業名詞,實在讓人生畏。
《營造法式》
1925年,正在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的梁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寄來的一本《營造法式》自此開啟了破解營造天書的征程。
從破譯宋代《營造法式》到1944年首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比較完善、系統的中國建築史,建築學科的開山之作《中國建築史》書稿的完成,這些與梁思成人生重要節點息息相關的書籍,如今也成為了建築系學子的必讀書目。
為滿足觀展者對建築知識擷取的需求,建築博物館(中國建築科技館)文創中心也将建築學必看書單作為一份彩蛋呈現在大家面前。
《營造法式(陳明達點注本)》、《中國建築史》、《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中國建築營造圖集》......都是“中華營造·梁思成、林徽因”展覽文創區域不可忽視的精彩。
文創區域書籍類産品
“中華”是一種文明,“營造”是一種智慧。這是我們中國傳統建築的特質,它不僅包含建築技術、文化哲思和藝術審美,而且蘊含着剛健自強、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
觀“中華營造·梁思成、林徽因”文獻展,感悟梁思成、林徽因的家國情懷與專業精神,品味中國建築與中華營造的内涵。
來建築博物館(中國建築科技館)文創中心,以梁林為橋讓建築哲學化身生活智慧,建築精神永存心間。
關注微信公衆号:建築新動态,建築新号角檢視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