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梁思成在东京出生,三年后的杭州,林徽因也来到了世界上。
两个人的成长轨迹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产生了交际。正如建筑博物馆(中国建筑科技馆)“中华营造·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成、林徽因与建筑相关年谱展示墙上所描绘的那样,1919年,在梁思成与林徽因开始走进对方世界的同时,“建筑”一词也被埋进了两人今后共同的人生里。

展览照片
“梁林”初识
“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说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都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合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
——梁思成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建筑人生
1924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双双赴美留学学习建筑相关知识。1928 年,学成归国的梁林夫妇仿照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教学模式设置了东北大学建筑系课程,打破了中国有高度的古代建筑文明却迟迟没有产生相应的科学知识体系的现状。
梁思成与林徽因
1931年,梁林夫妇举家迁往北平,加入我国第一个以研究中国建筑为宗旨成立的民间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
他们要去做当时中国学者没有做过的事:开创性地引入现代学术方法开展关于营造文献及建筑遗构的考察研究。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测绘
回溯历史,梁思成和林徽因作为我国现代文化中的杰出学者伉俪,是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缔造者。他们的学术成果和人生经历是一部中国建筑研究诞生史,也映照着昔日大师云集的浪漫年代。
借“中华营造·梁思成、林徽因”文献展展出,建筑博物馆(中国建筑科技馆)文创中心也以梁林两位建筑巨擘波澜壮阔的建筑人生为出发点,以文献展中展出的梁思成、林徽因珍贵手绘图稿为设计蓝本特别推出一系列精美实用的文创产品,让您以梁林为桥,感悟建筑哲学。
“中华营造·梁思成、林徽因”展厅内的文创区域
01
《梁·古建制图》笔记书
我把1/3给梁思成,2/3留给你
这里有建筑系最浪漫的笔记本
所谓笔记书,比普通的笔记本多了内容,比书籍轻松,兼有书写与阅读功能。
201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为纪念梁思成先生去世40周年,出版了《梁》一书,全书从梁思成的家庭相册,梁思成的文章等四个部分为我们展现了梁思成真实而热血的建筑人生。
今年恰逢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建筑博物馆(中国建筑科技馆)文创中心也从梁思成先生的珍贵手稿出发,为大家推出《梁·古建制图》笔记书。
笔记书内页
笔记书中收录了梁思成绘制的中国古建筑图及文字讲解。在160页的版面里,插画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余部分为空白页,可以书写心得、记录杂事,同时还能欣赏画作,学习建筑知识,可谓意趣和情怀同在。
对于这本插图笔记书而言,最浪漫的告白莫过于:把三分之一留给图画,剩余的三分之二留给你书写自己的人生。
“我把三分之一给梁思成,三分之二留给你。”
02
学者伉俪系列笔记本
《天远青山阔·梁思成》
×
《早天云烟起·林徽因》
梁思成与林徽因伉俪装笔记本
看展览可以品味梁思成与林徽因的高质量爱情,来文创中心则可以通过《天远青山阔·梁思成》《早天云烟起·林徽因》伉俪装笔记本贴近他们的生活。
该系列笔记本将 20 世纪梁林夫妇的工作、生活照片分别还原为黑白钢笔画、明亮水彩画,节选他们与家人、朋友的来往书信、田野考察手记收入其中。
内页纹样以林徽因亲笔绘制花纹与古代建筑为主,并围绕两人生平大事记,利用年份数字做多种变化设计,以此缅怀梁思成、林徽因为中国建筑做出的卓越成就,愿他们永如四月春风,常驻人心间。
03
古建筑系列笔记本
《檩风》
《椿曦》
朱启钤、刘敦桢、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陈明达......等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在山河破碎的年代里,战争让中国古代建筑面临摧毁的风险,稳定的经费缺失也让学者们的研究工作开展地十分艰难。但这些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行者们仍怀揣着满腔的爱国主义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事业中。
这是中国建筑史学与历史建筑保护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檩风》《椿曦》系列建筑笔记本
从梁林出发却不止于梁林。
《檩风》《椿曦》系列建筑笔记本同时将中国建筑史学的先行者们在战火中绘制的精致古建图稿收录其中,加以文字解说,编撰成笔记本,空白的部分留给大家去想象发挥。
飘摇岁月里的手绘图纸
这里有中国建筑的模样
梁思成在美国宾大求学的时候看到了《弗莱彻建筑史》一书,书中插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都令他十分钦佩,于是决心在自己写作的《中国建筑史》专著以及相关研究论文中,要把插图画成这个水准。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与积累,梁思成绘制的古代建筑的测绘图不仅达到了世界水准,甚至在艺术性上较之《弗莱彻建筑史》的插图要青出于蓝。
梁思成(后)与莫宗江(前)绘制图纸
在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和营造学社的成员,自带行李,背着测量仪器,辗转15省200余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用简陋的制图工具绘制出当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且颇具古雅气息的建筑图纸,留下了诸多文献专著,为中国建筑发展史厘清了脉络。
这些珍贵的梁思成、林徽因手绘建筑图纸出现在“中华营造·梁思成、林徽因”的展览里。
也出现在建筑博物馆(中国建筑科技馆)文创中心的文创产品上。
04
# 古建筑手绘文件夹
本次以“中华营造·梁思成、林徽因”为主题的文创产品设计涉及《中国建筑之ORDER斗拱 檐柱 柱础》、《历代佛塔型类演变图》、《探桑猎钫拓木宫室图 战国时代》、《汉石阙数种》......等珍贵手稿图纸。
产品与
原图对比
通过这些文创产品,让您在展览外也能感受到没有CAD的年代,中国建筑学先贤靠手绘留下的中国建筑最真实的模样。
05
# 古建筑手绘明信片
06
# 古建筑手绘杯垫
07
# DIY填色画
08
# 从展览出发发现文创惊喜
斗拱+古建筑复原陈列
这里有可以带走的建筑文化
为了让观众更加立体直观地体会中国古建筑风采,“中华营造·梁思成、林徽因”展览还展出许多古建复原模型。
其中包括中国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斗拱,梁思成、林徽因首个建筑考察实例独乐寺观音阁的复原模型,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宫殿型建筑故宫角楼的复原模型。
而这些展览里的小惊喜,你同样能在建筑博物馆(中国建筑科技馆)文创中心找到它们的身影。
斗拱
展陈中的斗拱模型×文创中心的拼装斗拱
观音阁
观音阁复原陈列×观音阁冰箱贴
故宫角楼
故宫角楼复原陈列×故宫角楼巧克力
09
# 建筑学必看书单
《营造法式》到《中国建筑史》
这里有建筑学必看书单
《营造法式》,中国古建研究领域一本鲜为人知的资深著作,被誉为“中国最重要的建筑典籍”。
但是由于此书编纂于北宋时期,加之如星辰般繁多的专业名词,实在让人生畏。
《营造法式》
1925年,正在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的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寄来的一本《营造法式》自此开启了破解营造天书的征程。
从破译宋代《营造法式》到1944年首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中国建筑史》书稿的完成,这些与梁思成人生重要节点息息相关的书籍,如今也成为了建筑系学子的必读书目。
为满足观展者对建筑知识获取的需求,建筑博物馆(中国建筑科技馆)文创中心也将建筑学必看书单作为一份彩蛋呈现在大家面前。
《营造法式(陈明达点注本)》、《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图、《中国建筑营造图集》......都是“中华营造·梁思成、林徽因”展览文创区域不可忽视的精彩。
文创区域书籍类产品
“中华”是一种文明,“营造”是一种智慧。这是我们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质,它不仅包含建筑技术、文化哲思和艺术审美,而且蕴含着刚健自强、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观“中华营造·梁思成、林徽因”文献展,感悟梁思成、林徽因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精神,品味中国建筑与中华营造的内涵。
来建筑博物馆(中国建筑科技馆)文创中心,以梁林为桥让建筑哲学化身生活智慧,建筑精神永存心间。
关注微信公众号:建筑新动态,建筑新号角查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