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無蟹不成秋,秋天就要從一頓大閘蟹開始。
上海三江彙流,比鄰東海,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久負盛名的上海大閘蟹。
作為長江水系河蟹的故鄉,崇明更是彙聚了許多吃蟹愛好者。10月11日,“暢行蟹鄉共享蟹樂——2020上海河蟹産業推廣崇明行”在蟹鄉上海崇明舉行。
從“小毛蟹”變成“老毛蟹”,“江海21”來了
河蟹的學名為中華絨螯蟹,又稱大閘蟹,為我國特産,久負盛名,被譽為“乃天下一大美事也”。上海崇明的河蟹養殖已有1300多年曆史,是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的主産地,其天然蟹苗供應全國。
平日裡,人們愛吃的陽澄湖大閘蟹的蟹苗很大一部分也是來自崇明。
然而崇明優質蟹苗雖名揚四海,當地養殖戶卻始終有個心結:成蟹成長慢、個頭小,個個都是“小毛蟹”。症結在于,這裡缺乏水草多、水質好的大水面生态條件;同時地處長江入海口,鹹淡水交彙導緻河蟹美味卻生長“困難”。
如何讓崇明成蟹從“小毛蟹”變成“老毛蟹”?上海海洋大學的專家教授們出招了!
上海中華絨螯蟹産業體系實施後,首席專家、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成輝以及上海市水産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等機構的專家集體攻關,2015年,上海誕生了“江海21”良種。
“‘江海21’将具有不同優良性狀的父本、母本進行配套組合産生,較好地聚合了父本、母本的各自典型性狀,具備‘青背、白肚、金爪、黃毛’的長江原種基本特征。”上海海洋大學水産與生命學院博士博士王軍介紹,在相同飼養條件下,“江海21”的生長速度比對照群體快22.02%;大規格商品蟹比例高,50%以上的雄蟹大于等于200克,33%以上的雌蟹大于等于150克。
崇明河蟹的産量、規格和品質都上去了,這裡的清水蟹也成了市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吃得文雅又高效,食蟹也能走“技術”路線
縱觀曆史長河,現今上海及周邊地區長久以來便盛産蟹類,我們的先民很早便開始捕蟹、食蟹。
“我們吃蟹的曆史十分悠久,而西歐、北美等國至今還不敢吃河蟹。”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陳舜勝說,中國有6000多年的吃蟹曆史,考古工作者在長江三角洲對淞澤文化、良渚文化地層發掘研究發現,先民們食用的廢棄物中,就有大量的河蟹蟹殼。
不過愛蟹之人頗多,懂得正确吃蟹的人卻不多。更有人直言,平時吃蟹就是狼吞虎咽,把肉吃掉即可。
其實,吃蟹有諸多講究,如何吃得文雅又高效?
陳舜勝介紹,食蟹前,食客應先準備好調料(鎮江醋+姜末+糖)、溫好黃酒、大蟹還應準備“蟹八件”。
然後面對眼前的美味,便可開始走“技術”路線了。
首先去蟹臍,再揭蟹蓋、去大螯、去蟹鰓三角膜、去蟹嘴、去蟹胃。此時可以稍作休息,品一品蟹蓋中的蟹黃與蟹膏,記得蟹黃、蟹膏必須趁熱食用。
然後去蟹的心髒(六角蟲),将把蟹身掰成兩半,食蟹黃、蟹膏。
再順着蟹腳将蟹身掰成一節節,分拆蟹肉食用。
蟹腳、蟹螯放涼後,肉會自動與殼分開,此時可将蟹腿剪成三截,用蟹腳尖把蟹腿内的肉捅出食用。
吃蟹螯不要用牙硬咬,造成牙齒隐裂得不償失。可将蟹螯分成三段,前兩段可直接剪開食用;螯足剪開兩邊掰開後食用。
最後一步,記得餐後洗手,再喝一杯姜茶暖胃,以解蟹的寒性。
當然,吃蟹也有幾點注意事項:
首先,死蟹是不能吃的。當大閘蟹垂死或已死時,蟹體内的砂囊會破裂,如果大閘蟹生前砂囊内有毒素蓄積會随着其破裂擴散,即便煮熟,這些毒素也不易被破壞。
孕婦和小孩可以吃蟹,但一定要适量。為避免身體不适,吃後最好喝杯性熱的紅糖姜茶解寒。
同時,脾胃虛寒者應盡量少吃大閘蟹;傷風、發熱、胃病、腹瀉者不宜吃大閘蟹;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患者,少食或遵醫囑食用蟹黃、蟹膏,以免膽固醇增高。
蟹不宜與柿、梨、花生仁、泥鳅、茶水、冷飲、啤酒(特别是冰啤)同食,以免造成嘔吐、腹痛、腹瀉等食物中毒現象。
總體而言,過猶則不及,螃蟹再美味也不宜貪多哦!
本次活動由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上海海洋大學、崇明區農業農村委員會等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