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方朔《化民有道對》鑒賞化民有道對東方朔【題解】 【原文】【譯文】東方朔人文趣事東方朔生平大事記

作者:國學文化鑒賞

<h1>

</h1>

東方朔《化民有道對》鑒賞化民有道對東方朔【題解】 【原文】【譯文】東方朔人文趣事東方朔生平大事記

<h1>化民有道對</h1>

<h1>東方朔</h1>

<h1>【題解】</h1>

據《漢書》本傳,東方朔作《答客難》之前,曾因武帝向他提出如何以“道”化民的問題而作《化民有道對》。當時天下崇尚奢侈靡麗,争相從事工商業,農民紛紛離開農田。此文指陳實事,表明了重視德治、崇尚節儉、反對奢侈淫靡的政治主張。

<h1> 【原文】</h1>

上從容問朔:“吾欲化民,豈有道乎? ”朔對曰:“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上古之事,經曆數千載,尚難言也,臣不敢陳。願近述孝文皇帝之時,當世耆老皆聞見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韋帶劍,莞蒲為席,兵木無刃,衣缊無文,集上書囊以為殿帷;以道德為麗,以仁義為準。于是天下望風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城中為小,圖起建章,左鳳阙,右神明,号稱千門萬戶;木土衣绮繡,狗馬被缋罽;宮人簪玳瑁,垂珠玑;設戲車,教馳逐,飾文采,叢珍怪;撞萬石之鐘,擊雷霆之鼓,作俳優,舞鄭女。上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獨不奢侈失農,事之難者也。陛下誠能用臣朔之計,推甲乙之帳,燔之于四通之衢,卻走馬示不複用,則堯舜之隆宜可與比治矣。《易》曰:‘正其本,萬事理;失之豪氂(毫厘),差以千裡。 ’願陛下留意察之。”

【注釋】

〔1〕堯、舜、禹、湯、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均指古代賢能的君主。

〔2〕耆:本意六十歲。

〔3〕弋绨:黑色粗厚的絲織物。

弋,通“黓”。《漢書·文帝紀贊》:“身衣弋綈,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

帳無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 ”顔師古注:“弋,黑色也。綈,厚繒。”這裡指黑粗布衣服。

〔4〕革臼:生皮做的鞋。

〔5〕以韋帶劍:無裝飾品的皮帶

挂劍。〔6〕衣缊:泛指舊絮棉衣。缊,舊絮。〔7〕上書囊:裝奏章的青布袋。〔8〕漢章:漢代宮阙名。〔9〕绮繡:彩色的絲織品。〔10〕瑇瑁(音dàimào):也稱“玳瑁”。是爬行動物,形似龜。這裡指指玳瑁的甲殼。亦指用其甲殼制成的裝飾品。珠玑:音(zhūjī)珠寶,珠玉。此句指宮人華麗的穿着打扮。〔11〕珍怪:奇珍異寶。〔12〕萬石:百萬斤。此句意為:宮内撞百萬斤的大鐘,擊像雷霆一樣震響的大鼓,樂人演戲,鄭女起舞。〔13〕帳燔(音fán):帷帳。〔14〕四通之衢:四通八達的道路。〔15〕《易》曰句:《易經》上說:理正事物的本源,萬事才有條不紊;開始差錯毫厘,結果相差千裡。〔16〕察:省察。

<h1>【譯文】</h1>

漢武帝閑談時很随便地問東方朔:“我想教化人民,是否有什麼辦法? ”東方朔回答說:“堯、舜、禹、湯、文王、武王、成王、康王上古之事,幾乎經曆了數千年,還難以說清楚,臣不敢陳述。願意說說近代孝文皇帝時的事,這是當代在世老人都知道的事情。文帝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但他身着黑色粗布衣服,腳穿生皮制成的鞋,用沒有飾物的牛皮帶挂着劍,鋪着莞蒲編的草席,兵器像木制的沒有利刃,冬衣沒有文采,裹面裝的是亂絮。收集裝奏章的青布袋縫成宮殿帷幕。文帝以道德崇高為美,以仁義為準繩。于是天下人都仰望他的風範,形成淳厚的時俗,顯明昭著地教化了群眾。現在陛下嫌長安城内地方小,在城外築起建章宮,左有鳳阙觀,右有神明台,号稱千門萬戶;宮内土木鋪裹着錦繡絲綢,狗馬披着五彩毛毯;宮人頭簪玳瑁,身佩珠玑;設定玩耍車,倡導馳逐遊獵之樂,追求裝飾的文采絢麗,聚積奇珍異物;撞響萬石重的巨鐘,敲擊聲如雷霆的大鼓,倡優作耍,鄭女起舞。皇上像這樣淫侈無度,卻想讓老百姓不奢侈,不棄農經商,這是難以做到的事。陛下果真能采納臣東方朔的建議,除下衆多華麗的帷帳,在四通八達的大街上焚毀,退棄那些善于奔馳的良馬表示再不騎用,那麼,就隻有堯舜盛世可以和陛下的政績相媲美了。《易經》上說:‘端正事物的本源,萬事才有條理;失之毫厘,相差千裡。 ’希望陛下留心鑒察上述之事。 ”

<h1>東方朔人文趣事</h1>

東方朔(前161年?——前93年?),字曼倩(又作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陵縣神頭鎮)人,西漢太中大夫,侍漢武帝,《史記》、《漢書》對其均有傳記。

漢武帝劉徹繼位後,下诏征天下賢良方正直言極谏之士。當時年僅二十二歲的東方朔應诏至長安上書,深受漢武帝賞識,得以待昭公車,俸祿薄,未得省見。後以“智取侏儒”待诏金馬門,稍得親近。又以雄辯郭舍人,拜為常侍郎,遂得愛幸。建元三年,他因上書《谏起上林苑疏》被擢拔為太中大夫,不久,因酒醉小遺殿上,被免為庶人,待诏宦者署,後又複命為郎,一直到最後。

東方朔是一位正言直谏的大臣。漢武帝聽信專門會奉承他的臣下的話,要修一個極大的上林苑,以供他遊獵享樂,東方朔上書《谏起上林苑疏》,認為這是奢侈擾民,違逆天意人心,具體分析開辟上林苑禍國殃民的危害,并以曆史上奢靡誤國的教訓,忠告武帝要以前車為鑒,避免重蹈曆史覆轍。

武帝姑母館陶公主私幸一個叫董偃的賣珠兒,此人善于阿谀奉承,又擅長一些遊戲技藝,是以武帝常和他一起馳逐、戲耍、飲酒作樂。元光五年初秋,武帝置酒于宣室(未央宮前殿正室,是參商朝政大事的地方),派人叫董偃來飲酒。東方朔見此情景,很是氣憤,把畫戟往地上一扔,力陳董偃的三大罪狀:私侍公主;敗男女之化,亂婚姻之禮,傷先王之制;以靡麗奢侈、耳目之欲誘惑陛下,這是國家的大賊。應該處斬,他怎麼能到這裡來呢!在東方朔的極力規谏下,武帝不得不改置酒于北宮,引董偃從東司馬門入。從此,董偃受寵一天不如一天。

在太初元年前後,武帝妹隆慮公主之子、武帝女夷安公主之夫昭平君酒醉之下殺了主傅,此罪行昭然若揭,國法難容。武帝不得不忍痛殺之,而“為之垂涕歎息”、“哀不能自止”。這時,武帝左右的侍從們也追随其後,裝模作樣地表示出痛惜之情,以讨好漢武帝。但唯有東方朔力排衆議,挺身而出,向前奉酒上壽,再拜稱“萬歲”,以示祝賀。足見東方朔一身正氣。膽識過人。

東方朔博學機智,能言善辯,诙諧勸谕,《史記·滑稽列傳》、《漢書·東方朔傳》均突出了他滑稽幽默的獨特風格,但他的滑稽幽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的目的是為了取容,而并非為了取寵,正如西晉文學家夏侯湛在《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并序》中所寫“先生瑰玮博達,思周變通。以為濁世不可以富貴也,故薄遊以取位;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颉颃以傲世;傲世不可以垂訓也,故正谏以明節;明節不可以久安也,故诙諧以取容。潔其道而穢其迹,清其質而濁其文。馳張而不為邪,進退而不離群。”可謂是“雄節邁倫,高氣蓋世”。

東方朔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國通史綱要》(上海人民出版社)在評價西漢文化時說:“武帝愛好文學。他的侍從,如嚴助、東方朔、枚臯、司馬相如等,都是有名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第九篇中說:“文學之士,在武帝左右者亦甚衆 。先有嚴助……又有吾丘壽王、司馬相如、主父偃、徐樂、嚴安、東方朔、枚臯、膠倉、終軍、嚴蔥奇等;而東方朔、枚臯、嚴助、吾丘壽王、司馬相如尤見親幸。”司馬遷曾以他的《史記》向東方朔請教。《谏起上林苑疏》、《答客難》、《非有先生論》是他的代表作,文辭起伏跌宕,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明張溥收集他的作品輯成《東方大中集》。

由于他的滑稽幽默,被尊為中國相聲的鼻祖。

後人由于敬佩東方朔的人格,崇拜他淵博的學識,把他譽為智聖,捧為知識之星、歲星、桃仙子、六爻八卦的祖師爺等,早在漢代就有很多把他神化了的民間傳說,是以兩千多年來東方朔的形象始終被人們傳為神仙。

東方朔雖然位不過執戟,官不過侍郎;在曆史的長河中,象這樣草芥一樣的小官,何止萬萬?然而,别人卻都象小草一樣,默默地生,又默默地死去了。而東方朔,卻被世人所崇敬。從唐吳道子到宋、元缂織《盜桃畫》,到明唐伯虎的《盜桃圖》,到現代畫家齊白石等人的東方朔畫像,每個朝代均有很多大畫家,為其作畫,但大多把他畫作了盜桃仙人。書聖晉王羲之和唐代大書法家顔真卿,先後都曾書寫過晉夏侯湛為東方朔作的《東方先生畫贊》。顔書此碑至今尚存于陵縣。

<h1>東方朔生平大事記</h1>

公元前161年(漢文帝後元三年),東方朔生于漢平原郡厭次(今陵縣神頭鎮)“少失父母,長養兄嫂”(見《應诏上書》)。

公元前149年(漢景帝中元元年)至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後元三年),時東方朔13歲—21歲。“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征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見《應诏上書》)。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時東方朔22歲,應漢武帝诏到長安求仕。“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牍”(見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可能是《漢書·藝文志》所載屬雜家二十篇之數。“朔文辭不遜、高自稱譽,上偉之,令待诏公車”(見班固《漢書·東方朔傳》)。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建元二年),時東方朔23歲。借恐吓侏儒得見武帝,得待诏金馬門。同年因射覆及辯難幸倡郭舍人,被漢武帝擢為常侍郎。(均見班固《漢書·東方朔傳》)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建元三年),時東方朔24歲。夏有伏日割肉趣聞,秋有《谏起上林苑疏》事,被擢為太中大夫(均見班固《漢書·東方朔傳》)。

公元前137年(漢武帝建元四年)至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建元六年),時東方朔25歲至27歲之間。先是因酒醉小遺殿上被免為庶人,待诏宦者署,後又被任為中郎。

公元前130年(漢武帝元光五年),東方朔32歲,是年東方朔從漢武帝幸上林苑,當有所作。疑劉向《别錄》所載之《平樂觀賦獵》和《七言上、下》、《八言上、下》當作于此時。但七、八言詩不知内容屬何,是否作于此年,不敢斷然肯定。因平樂觀是上林苑的建築,是以将《平樂觀賦獵》系于是年,大體不錯。

另有東方朔止董偃入宣室事(見《漢書·東方朔傳》。

公元前128年(漢武帝元朔元年),東方朔34歲 。是年漢武帝生戾太子,東方朔寫《皇太子生禖》。(見《漢書》之《枚臯傳》)

公元前126年(漢武帝元朔三年)或公元前125年(漢武帝元朔四年)東方朔36歲或37歲。《與公孫弘書》當作于公元前126年或公元前125年初。是二年内,當另有《難公孫弘書》。公元前125年(漢武帝元朔四年),東方朔37歲。是年冬,東方朔随武帝幸甘泉宮,向公孫弘借車馬,寫《從公孫弘借車馬書》。(見《漢書》之《孝武本紀》、《郊祀志上》)。

公元前124年(漢武帝元朔五年)至公元前121(漢武帝元狩二年)或更晚,東方朔38歲至41歲或更晚。此間似應有《武帝自問》和《答帝問才》。

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元狩元年),東方朔40歲 。是年東方朔智辯驺牙,且預言遠方歸義。次年,匈奴混邪王來降,漢武帝厚賞東方朔。(見《漢書·東方朔傳》)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至公元前117年(漢武帝元狩六年),東方朔43歲到45歲。其間當有《答骠騎難》之作(見《漢書·霍去病傳》,文見《東方大中集》)。

公元前115年(漢武帝元鼎二年),東方朔47歲。是年漢武帝起柏梁台,用香柏為殿,香聞十裡。東方朔的《屏風殿上柏柱》疑似寫此香柏之柱。如是,當作于此年(見劉向《别錄》)。另《别錄》還載《責和氏壁》一文目,年代不可考,由題目看不像晚期作品,今亦系于此。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元封元年),東方朔52歲。是年東方朔随漢武帝封泰山。當著有劉向《别錄》所載之《封泰山》一文。《海賦》當寫于此時。另有谏止漢武帝赴海求仙之事(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十二》)。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元封二年)至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元封三年),東方朔53歲至54歲。元封二年,漢武帝禱旱于萬裡沙,次年又祠靈星,疑東方朔《旱頌》一文當作于此二年内。(見班固《漢書·郊祀志》文見《東方大中集》)

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元封五年),東方朔56歲。是年冬,東方朔随武帝南行巡狩,如東方朔确作《寶甕銘》,則必在是年(見《漢書·武帝紀》)。另,東方朔賀殺昭平君一事,據年代推算,當在此年之後三數年内比較合理,但決不會早于此年(見班固《漢書·東方朔傳》)。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東方朔58歲。是年漢武帝起建章宮,東方朔《化民有道對》應寫于是年(見《漢書·武帝紀》)。另《與友人書》應作于此年或稍後一些時間(見《東方大中集》)。

公元前102年(漢武帝太初三年)至公元前97年(漢武帝天漢四年),東方朔60歲至65歲。從東方朔的思想發展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推論,在此數年内當有《嗟伯夷》、《答客難》、《非有先生論》、《七谏》諸作,但此四篇寫作的前後次序不可強推。

公元前96年(漢武帝太始元年)至公元前93年(?)(漢武帝太始四年),東方朔66歲至69歲死(?)。此期作品當有《據地歌》和《誡子詩》。另有臨終前谏武帝遠佞人、納忠言之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