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曆史文化長卷

一幅絢麗多彩的曆史文化長卷

——德州市陵城區神頭鎮東方朔文化展館印象

文/石賢聖

青未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曆史文化長卷

浮雕《出宮遊曆圖》 石賢聖 李照明 攝影

在廣袤的魯西北平原上,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德州市陵城區神頭鎮。

“神頭,神頭,神仙之首也!”

這裡名人輩出,西漢智聖東方朔、富平侯張安世,明代著名學者康丕揚、廉臣石維屏等,似群星璀璨、熠熠生輝。

這裡文化燦爛,聞名遐迩的東方朔民間傳說、惟妙惟肖的朔之鄉剪紙、萬衆雲集的三月三廟會,相繼入選山東省非遺項目名錄,占全區的四分之三。

這裡文物豐富,全區九件國家一級文物,出于此地的就有或精美絕倫或高大雄偉的綠釉八聯燈、胡人抱囊壺、黃釉龍鳳紋貫耳寶月瓶、三彩水盂、東方合墓志、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碑等六件。

這裡古迹衆多,充滿神秘色彩的漢墓群及東方朔墓,蘊藏無盡奧秘的厭次故城遺址均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占全區的五分之二。

這裡豪氣蓋世,邵續甯死不屈堅守厭次,彰顯不屈不撓之民族氣節。

這裡特産馳名,神頭香椿久享“厭次春龍”盛譽,自古貢品,色香味佳,營養豐盛。

……

近年來,神頭鎮将鎮駐地及周圍12個村莊、方圓10平方公裡區域列為文化旅遊研修基地核心區(集體建設用地2000餘畝,後又逐漸将核心區擴大至20平方公裡),深入挖掘豐厚的曆史文化資源,多措并舉完善文化旅遊設施。在這個“面”上,重點打造了一“線”一“點”:結合中部漢墓群及東方朔墓遺址景區、國儲林和東部百年香椿林、南部綠色生态大棚特色旅遊村,将大漢文化、民風民俗、現代農業進行整合,形成“十裡八村”鄉村曆史文化“中軸線”;而具有畫龍點睛之妙的“點”,則是位于智彙路和合興街交彙處神頭鎮黨政駐地院内的東方朔文化展館。

東方朔文化展館建築面積600餘平方米,投資近600萬元。該館于2018年5月規劃建設,由北京慧通伯樂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及著名工藝美術大師吳德寅先生聯袂精心設計,博采衆長、精雕細琢,曆時3年半,于2021年12月初竣工。

我曾以德州東方朔文化研究會成員及神頭老鄉雙重身份,多次應邀參與展館的展陳研讨活動,為弘揚傳統文化、助力故鄉發展盡綿薄之力。每每憶起,倍感欣慰。

2021年12月8日,冬陽普照的這天上午,我懷着虔誠的心情迫不及待地來到這裡,拜谒先賢,回顧曆史,遊覽勝景,品味文化……

藍天映襯,綠樹簇擁。東方朔文化展館紅柱灰瓦,端莊大氣,典雅喜慶,金底牌匾居中懸挂,“東方朔文化展館”七個黑色大字格外醒目。展館遵循“樸素大氣、厚重典雅、自然流暢、特色鮮明、科技環保”的設計原則,充分利用有限空間,采用浮雕、蠟像、視訊、圖闆、展櫃、展台、下沉式沙盤等多種展陳方式,緊緊圍繞“神頭魂”主題,以東方朔為主線,縱向連貫,橫向輻射,穿越時空數千年,涵蓋曆史名人、重大事件、文物古迹、民俗活動、傳說故事、特色美食等諸多内容,将一幅絢麗多彩的曆史文化長卷徐徐展開……

智聖風采

步入展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銅質浮雕——《出宮遊曆圖》。春風和煦,陽光燦爛,瑞鳥振翅,祥雲飄舞,馬蹄聲聲,車輪滾滾。東方朔與車夫受命後,興緻勃勃地乘車出宮,馬不停蹄奔向遠方。這次外出遊曆,想必他又會給漢武帝帶來不少體察民情的調研建議和令人捧腹的逸聞趣事。

東方朔(前161—前93),複姓東方,名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今陵城區神頭鎮)人,西漢文學家,官至太中大夫加官給事中。他愛國憂民、正言直谏、博學睿智、诙諧幽默。後人将其譽為“智聖”,推崇為笑話、相聲、謎語、占蔔、俗文學的鼻祖。

展館内,東方朔的生平事迹、民間傳說及後人評價等貫穿始終,聞雞起舞、正言直谏等蠟像栩栩如生,再現智聖風采;展闆圖文并茂,娓娓道來先賢神奇一生。

漢武帝初即位,征天下方正賢良之士。東方朔應征上書三千奏牍,漢武帝兩個多月才閱完。上書高自稱譽,武帝壯其言,令待诏公車,後又待诏金馬門。武帝以其多才,頗愛幸,常侍左右,曆授常侍郎、太中大夫,加官給事中。

自《史記》以來,曆朝史志俱立其傳、書其事、載其文。在宋代,封其為“智辯侯”。其故事不絕後世,與春秋時期楚國的優孟、三國魏晉時期的阮籍、清朝才子紀曉岚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笑星”。

東方朔一生著述甚豐,寫有《答客難》《非有先生論》《誡子詩》等。自漢代起東方朔就有許多被神化的傳說,在中國第一部神仙譜《列仙傳》中,東方朔列第43位。

青未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曆史文化長卷

蠟像《東方朔聞雞起舞》 石賢聖 李照明 攝影

建元三年(前138),漢武帝欲把阿房宮以南大片土地圈起來建上林苑。東方朔持反對意見并上《谏起上林苑疏》,後漢武帝封東方朔為太中大夫,加官給事中。

東方朔為郎官時,朝廷多事,文人大都奉使四方,隻有他及枚臯、郭舍人在漢武帝左右诙諧娛人,時人稱其為滑稽家。他滑稽诙諧的同時,敢于正言直谏。谏奢汰擾民、谏淫亂非禮、谏徇情廢法是他谏诤的重要内容。他臨終前,還勸漢武帝“遠奸佞,退讒言”等。其品格曆來受到稱贊。西漢史學家褚少孫在《史記 滑稽列傳》中借漢武帝之口說:“顧東方朔多善言。”明代著名學者康丕揚在《東方先生文集》中贊譽:“愚嘗讀班孟堅《漢書》而深有感于東方先生,諷谏直谏各歸于正,超出漢廷之上,大有益于人主。”

雖然東方朔已經離開我們兩千餘年了,但其影響非常深遠。全國各地有關他的遺址、傳說不勝枚舉。

據不完全統計,自他逝世至清末,撰文贊頌他的文人學士及朝廷官員有近百人。東漢時的班固以較大篇幅在《漢書》中為東方朔作了詳盡著述。西晉文學家夏侯湛為東方朔祠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畫贊。南朝史學家、文學家沈約在其《和謝宣城詩》中,對東方朔大加贊賞。到了唐朝,除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顔真卿書寫了著名的畫贊碑外,詩仙李白在其《玉壺吟》《贈嵩山焦煉師》等詩作中對東方朔作了極高評價。詩聖杜甫在《射日兩篇》、白居易在《詠興五首·解印出公府》、柳宗元在《摘櫻桃贈元居士·時在望仙亭南樓與朱道士同處》、文學家韓愈在《讀東方朔雜事》、韋應物在《送諸校書歸舊山歌》中,詩人吳筠、王維、李元、張健封等,都在自己的文章中對東方朔的為人處世、思想品行作了極高評價。到了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文學家吳曾、鄭樵、黃震等,也都給予東方朔極高評價。元朝文學家方回在《續古今考》中,将東方朔和司馬相如相比,而其情操卻高于司馬相如甚多。元代著名政治家闫複更是在《元重修漢太中大夫東方公廟碑》一文中稱贊東方朔:“生為名卿,殁為名神,揮斥八極,旦暮千載。”并由元代大書法家、翰林學士承旨劉庚親自書寫。到了明代,對東方朔的推崇禮遇更是達到極緻。呂兆禧、張溥、康丕揚、張燮、朱維陛等文學家、政治家,對東方朔文集重新收集整理編纂出版,先後有5種版本,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罕見的。尤其是朱維陛的《類語》,是收入比較全的一本。明朝大儒方孝儒、謝天瑞、李載贽、馮夢龍、葛守禮、賀良俊、徐孝遠等,都撰文高度評價東方朔。而在民間,由于劉伯溫對東方先生《靈棋經》推崇備至,掀起了人們對東方先生頂禮膜拜的高潮,人們自發地重修廟宇、再塑全身。到了清朝,康熙大帝以及文學家王世貞、顧祖禹、李汝珍,清末文學家劉聲木等,也都撰文給予東方朔極高評價。

古代贊頌東方朔的文章共180多篇(種),涉及碑文、贊頌、論述、詩歌、小說等多種文體。可見其曆史地位之高。

新中國成立前後,有50多位作家對東方朔給予極高評價,其中有偉大的文學家魯迅,當代著名學者鞠德源、東方龍吟、王立群、傅璇琮、傅春明、楊用成、李曉麗、黃震雲、王京平以及台灣作家龔弘等。

在美術界,從唐朝大畫家吳道子、宋元時代的無名缂織、明朝的唐伯虎、清朝的任伯年,到現代大畫家齊白石,對東方朔均有畫贊,不過大多将其畫成了盜桃仙人。

許多文獻把東方朔神化了。早在西漢時,就已把東方朔傳為歲星下凡。據史書記載,東方朔逝世後,漢武帝問大王公:“諸星具在否?”大王公曰:“諸星具在,獨不見歲星十八年,今複見耳。”漢武帝仰天歎曰:“東方朔生在朕傍十八年,而不知是歲星哉!”慘然不樂。

兩千多年來,關于東方朔的民間傳說在社會各階層以不同方式廣泛流傳,至今仍在陵城區及周圍縣市區傳誦不衰。2007年1月和6月,東方朔民間傳說相繼被列入首批山東省、德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厭次勝景

前廳拐角處,是著名工藝美術大師吳德寅先生認真研究有關資料後,以下沉式沙盤的形式複原的厭次故城。恰好這一天吳德寅先生尚未返京,我有幸一飽眼福耳福,聽他繪聲繪色地講解創作過程及有關場景。

2021年6月,北京市檔案館集中展出了吳德寅先生捐贈的310件泥塑作品。這些老北京360行“小人物”泥塑形象逼真、憨态可掬,再現了老北京的傳統市井風情。許多參觀者将其比喻為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圖》。顯然,這裡呈現的無疑是神頭鎮的《清明上河圖》。

當年,秦始皇掃平群雄統一中原後,唯恐他人取而代之,于是據當時“星相家”關于“東南有天子氣”的預言,多次東遊私訪。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的一天,他率衆來到神頭一帶,但見祥雲缭繞、紫氣升騰,不由自言自語道:“神頭,神頭,神仙之首也!此地不就是要出天子的地方嗎?”當即改“神頭”為“厭次”,“厭(古讀ya)”同“壓”;“次”作“到”“停留”講,意即天子已到這裡,不要再出天子;或者說已出了天子的地方。

嚯!你看——兩千餘年前的厭次故城就在眼前:笃馬河畔,微風徐徐,草木蔥茏,河水清澈,魚翔淺底。一條分支由城西北角流入城内,接着又分為四條支流和六個灣。整個場景是典型的“六灣六市”。四株飽經風霜的古樹分立四個城角,或鮮花盛開,或滿枝披綠,或碩果累累,或銀裝素裹,盡顯四季時令變換。官邸、商鋪、民居等,錯落有緻,布局分明。街道上,人來車往,布市、肉市、糧市、菜市、錢市、勞務市場等六大市場繁榮活躍。水岸邊,鵝鴨悠然自得,彰顯和諧自然。北端正中是一座全城最高檔的建築,漢白玉台階,紅牆黃瓦。這是漢餐的大廳。

漢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場景呢?這将在下一個下沉式沙盤中揭曉。

漢宴盛況

這裡展現的是漢式宴請場景。14位人物形态各異、活靈活現。這位是“主陪”漢武帝,與他相對的是來賓和随從。廳内,婀娜宮女着裝豔麗、載歌載舞,美酒佳肴奇香四溢、沁人心脾。賓主談笑甚歡、共叙友情。

此處有兩大亮點:一是位于漢武帝右手邊的東方朔肢體語言最為豐富,他正在眉飛色舞、手舞足蹈地說笑話助興呢!可以說他是大陸最早的“春晚主持人”;另一個是這裡展示了世界上最早的分餐盤,也就是說早在漢代,我們的祖先就推行“分餐制”了。

古墓瑰寶

這組圖闆介紹的是有關東方合墓的情況。

東方合墓位于東街村黨群服務中心西北200米處,與東方朔墓呈東北、西南相對,相距約1.5公裡。

2002年3月15日,該村一村民耕地時,發現一古墓葬。接到報案後,省、市文物專家随即進行了搶救性挖掘。墓室呈南北走向,南北長5.84米,東西寬4.7米,深1.5米,墓底及墓室四壁均用青灰磚砌成。出土墓志一方,長43厘米、寬42厘米、厚12厘米。其上以小楷工整镌刻,字迹清晰隽秀,共計469字。經鑒定,系東方朔第二十八代孫東方合墓志,所署時間是唐高宗鹹亨三年(672)。墓志首句記載:“公諱合,德州安德人也,即漢大夫倩之廿八代孫。”意即:東方公諱合,德州安德(今陵城區)人,是西漢太中大夫東方朔第二十八代孫。墓志上還記載有東方朔第25至28代孫以及東方合夫人的情況。該墓志史料價值很高,故被專家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墓志的出土作為兩千多年來唯一一件實物證據,為東方朔是今陵城區神頭鎮人提供了有力佐證,是山東省考古研究的重大突破。另有秦王鏡一面(國家二級文物),具有波斯風格的胡人抱囊壺和小巧玲珑的唐三彩水盂、龍鳳紋貫耳寶月瓶各一件(均為國家一級文物)以及硬質白陶明器一宗,共計百餘件。同一墓葬出土數量如此衆多且精美絕倫的文物,實屬罕見。

2005年,東方合墓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機關。

朔祠新姿

這裡是複原的東方朔祠(民間尊稱“朔祠”)門樓。

朔祠位于北街村内,始建于東漢,曆代屢有興廢,抗戰期間毀于戰火,現殘存的碑座、灰磚等仍依稀可見。

原來,東方先生畫贊碑即立于祠堂院内。當年,西晉文學家夏侯湛探望任樂陵郡太守的父親時路過此地,拜谒東方朔墓、祠,瞻仰先生畫像,慨然有懷,寫下了《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并序》,高度贊頌其才華和品格。顔真卿任平原郡(治所今陵城區)太守的第二年(754),正書并篆額夏侯湛贊文,撰書并題額《東方先生畫贊碑陰記》,刻于同一碑上。

該碑元時移至縣衙,建亭于大堂之側。康熙六年(1667)地震,亭倒碑埋于土中。乾隆年間,縣令汪本莊又建亭予以保護。抗戰期間,該碑被日本兵放之馬廄,人踩馬踏。

新中國成立後,該碑得以應有保護,先在政府後院封存,1984年在陵縣文化館建臨時保護室暫存,1992年春遷至文博苑,建雙層飛檐六角亭保護。該碑享有“三奇”美譽,即奇人(東方朔)、奇文(夏侯湛贊文)、奇書(顔真卿書法)金玉交輝、珠聯璧合,堪稱中國藝苑一絕,系國家一級文物。

廟會掠影

青未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曆史文化長卷

清末民初神頭三月三廟會 石賢聖 攝影

這處下沉式沙盤展示的是清末民初神頭三月三廟會的場景。

當初,東方朔幫盲人學會相術占蔔、謀得生路。他們對其備加推崇,尊稱祖師爺,每年農曆三月三趕到東方朔祠、墓,供奉跪拜。後來範圍不斷擴大、人員不斷增多,并逐漸增加了秧歌、民俗表演、物資交流等内容,時間也由最初的一天延長為三天乃至更長。這便是聲名遠播的神頭三月三廟會,自漢朝興起,曆經千餘年延續不衰。這裡生動再現了四個典型的占蔔場景:這一位是站着吹笛子(響器“報君知”之一)招攬生意,那一位正沿路遊走物色目标,另一位在茶館門前指點迷津,還有一位則坐在街邊擺攤預測吉兇……

徜徉在東方朔文化展館中,我時而駐足凝望,時而洗耳恭聽,如醉如癡,流連忘返……

作者簡介

石賢聖,男,漢族,1963年5月出生,德州市陵城區神頭鎮人,中共黨員,農學學士,陵城區委統戰部四級調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曲藝家協會會員,德州東方朔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陵城區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出版有《心曲》《陵城戰“疫”》《追夢先鋒》3部專著,百餘篇文章在省市級報刊發表。政協第十三屆德州市委員會委員,中共德州市陵城區第一次代表大會代表。德州市首屆文化之星,陵城區首批“百人計劃”人才智庫專家。曾獲“山東省基層宣傳文化工作先進個人并記三等功”“德州市優秀宣傳幹部”等數十項榮譽稱号。

壹點号石賢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