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江之味 | “徽州第一怪,豆腐長毛上等菜”

長江航運 今天

潔白如玉的豆腐一塊塊均勻碼好,上面布滿了或雪白或醬紫色的絨毛,有些絨毛中還有黑色顆粒若隐若現......

長江之味 | “徽州第一怪,豆腐長毛上等菜”

徽州毛豆腐(又叫虎皮毛豆腐、徽州黴豆腐),是徽州地區特有的風味小吃和傳統名菜。千百年來,當地流傳着這麼幾句諺語:“徽州第一怪,豆腐長毛上等菜”“徽州毛豆腐,打個巴掌也不吐”。

長江之味 | “徽州第一怪,豆腐長毛上等菜”

安徽南部溫潤的氣候不僅促成了當地人恬淡保守的氣質,也引導着微生物在豆腐表面慢慢生長。這一層約一寸長的白色絨毛其實是一種白色菌絲,是經發酵黴制形成。豆腐在發酵過程中,蛋白質被分解成多種氨基酸,是以相對于普通的豆腐,毛豆腐的味道要更加鮮美。在安徽,并非一年四季都能制作這種美味,進入濕熱的夏季後,三溫暖天裡,豆腐的發酵過程就很難控制了。

長江之味 | “徽州第一怪,豆腐長毛上等菜”

毛豆腐的來曆可不小,目前流傳的兩個版本,都和朱元璋有關系。一是相傳朱元璋一次兵敗徽州,逃至休甯一帶,腹中饑餓難熬,命随從四處尋找食物,偶然在草堆中搜尋出逃難百姓藏在此處的幾塊豆腐,但已發酵長毛,因為沒有别的東西可以吃了,随從隻得将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給朱元璋吃。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鮮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興。轉敗為勝後,下令随軍廚師制作毛豆腐犒賞三軍,毛豆腐遂在徽州流傳下來。

長江之味 | “徽州第一怪,豆腐長毛上等菜”

二是相傳朱元璋幼年在一家财主家做苦工,白天放牛,晚上還要和長工們一起為财主推磨做豆腐。後來被财主辭退,過着沿街乞讨的生活,食不果腹。那些長工們十分同情朱元璋,每天偷了飯菜和鮮豆腐藏在草垛裡,朱元璋悄悄取食。一次,朱元璋去外地行乞,幾日未歸,回來後,發現豆腐上長了一層白毛,但饑餓難耐,隻好煎了就食,不料清香撲鼻,可口異常。朱元璋做了反元起義軍統帥後,一次率十萬大軍途經徽州,令炊廚取當地溪水制作毛豆腐犒賞三軍。從此,油煎毛豆腐很快在徽州流傳,成了美味可口的傳統佳肴。

長江之味 | “徽州第一怪,豆腐長毛上等菜”

想要做出口感上乘的毛豆腐,每一塊豆腐都要恰到好處的配比,恰到好處的泉水,恰到好處的氣候,恰到好處的濕度,以及百分百的用心。而這些恰到好處,卻是關鍵點,一個環節出問題,全部都廢棄。另外原料也很重要,大豆要親自到農戶家購買,挑選粒粒飽滿無壞豆,最純正、健康的農家豆子。水則全部源自山上的山泉水,礦物質豐富,清甜可口。隻有把握好原料關,做出的毛豆腐才不會發澀、難咽。

長江之味 | “徽州第一怪,豆腐長毛上等菜”

徽州毛豆腐的銷售方式也别具一格,好些個體戶擺攤,邊煎豆腐,邊敲竹闆,嘴裡還哼着徽腔小調,以招徕主顧。為此,嗜好者常吟:“竹闆響,喉嚨癢,挾(吃)三塊,六分洋(錢);一懷酒,真舒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