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航运 今天
洁白如玉的豆腐一块块均匀码好,上面布满了或雪白或酱紫色的绒毛,有些绒毛中还有黑色颗粒若隐若现......

徽州毛豆腐(又叫虎皮毛豆腐、徽州霉豆腐),是徽州地区特有的风味小吃和传统名菜。千百年来,当地流传着这么几句谚语:“徽州第一怪,豆腐长毛上等菜”“徽州毛豆腐,打个巴掌也不吐”。
安徽南部温润的气候不仅促成了当地人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引导着微生物在豆腐表面慢慢生长。这一层约一寸长的白色绒毛其实是一种白色菌丝,是经发酵霉制形成。豆腐在发酵过程中,蛋白质被分解成多种氨基酸,所以相对于普通的豆腐,毛豆腐的味道要更加鲜美。在安徽,并非一年四季都能制作这种美味,进入湿热的夏季后,桑拿天里,豆腐的发酵过程就很难控制了。
毛豆腐的来历可不小,目前流传的两个版本,都和朱元璋有关系。一是相传朱元璋一次兵败徽州,逃至休宁一带,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偶然在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在此处的几块豆腐,但已发酵长毛,因为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吃了,随从只得将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给朱元璋吃。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鲜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兴。转败为胜后,下令随军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毛豆腐遂在徽州流传下来。
二是相传朱元璋幼年在一家财主家做苦工,白天放牛,晚上还要和长工们一起为财主推磨做豆腐。后来被财主辞退,过着沿街乞讨的生活,食不果腹。那些长工们十分同情朱元璋,每天偷了饭菜和鲜豆腐藏在草垛里,朱元璋悄悄取食。一次,朱元璋去外地行乞,几日未归,回来后,发现豆腐上长了一层白毛,但饥饿难耐,只好煎了就食,不料清香扑鼻,可口异常。朱元璋做了反元起义军统帅后,一次率十万大军途经徽州,令炊厨取当地溪水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从此,油煎毛豆腐很快在徽州流传,成了美味可口的传统佳肴。
想要做出口感上乘的毛豆腐,每一块豆腐都要恰到好处的配比,恰到好处的泉水,恰到好处的气候,恰到好处的湿度,以及百分百的用心。而这些恰到好处,却是关键点,一个环节出问题,全部都作废。另外原料也很重要,大豆要亲自到农户家购买,挑选粒粒饱满无坏豆,最纯正、健康的农家豆子。水则全部源自山上的山泉水,矿物质丰富,清甜可口。只有把握好原料关,做出的毛豆腐才不会发涩、难咽。
徽州毛豆腐的销售方式也别具一格,好些个体户摆摊,边煎豆腐,边敲竹板,嘴里还哼着徽腔小调,以招徕主顾。为此,嗜好者常吟:“竹板响,喉咙痒,挟(吃)三块,六分洋(钱);一怀酒,真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