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新鎮小茂 | 文
衆所周知,哪怕是韭菜田裡突然挖出黃金,那就連路過的螞蟻也要連夜趕制PPT,論證這片土地在侏羅紀時代就已經和螞蟻帝國達成戰略合作關系。
據說螞蟻國營銷總監每早八點,都要在公司前台帶領下屬振臂高呼:“吃不下蹭熱點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看起來賊傻逼對吧,但古往今來都證明過這一套确實有用。
就比如,DeepSeek爆火後,引發了一批接入狂潮,各行各業都紛紛宣布接入DeepSeek。其中有很多是我能了解的,但還有很多東西的創意實在觸目驚心,讓我很好奇,在我們這個嚴禁搖頭丸和迷幻藥的國家,他們是哪來的靈感能想到這些點子的。
先講好了解的,比如遊戲智能NPC,屬于比較落地的應用了。第一個接入DeepSeek的遊戲是AI先天聖體《逆水寒手遊》(不是打廣告)。這遊戲在上周五的賽季更新版本中,加入了以官方版本DeepSeek驅動的智能NPC“沈秋索”。
我沒體驗過,反正官方聲稱,除了App/網頁版DeepSeek能做的事情之外,遊戲中的沈秋索能看得懂你的一言一行,能察覺到你的心情變化,能與你唠嗑、分享江湖經曆,甚至能與你進行深度情感交流。
當然,考慮到網易對《逆水寒》的每個AI角色都是這麼宣傳的,是以具體是怎麼一回事,不親自調查肯定就沒有發言權了。
網易幹了,騰訊肯定也得跟着幹。同樣在上周五,《和平精英》也宣布接入DeepSeek(同樣不是打廣告),為數字代言人“吉莉”注入人工智能。據介紹就是,能實作與玩家的自然語言對話、戰術指導,還能讓玩家擷取包括玩法介紹、遊戲攻略等深度支援。
這些應用其實挺合理的對不對?前陣子我去深圳造訪英偉達分部,他們主要向我展示的就是AI技術在遊戲中的具體應用,沒想到很快被DeepSeek搶走了風頭,時代發展的速度真是遠超想象。
但接下來這些産品,就有點讓人巴麻美附體——摸不着頭腦了。比如美的宣布推出首款DeepSeek空調,号稱Deepseek深度學習推理思考邏輯可視化,能夠溫濕風自感覺自調節;同時,DeepSeek實作一句話多指令多意圖了解,模糊指令意圖了解。
雖然都是中文,但似乎很難讓正常人了解它想表達什麼。後來我努力思考了一下才領悟到真意,其實目的就是讓你看不懂,才好壟斷解釋權,以及給産品上價值。你看看那些張口閉口區塊鍊、web3的人,我有理由懷疑他們自己也不知道那些概念是什麼意思。
河南廣電科技的“智能寫作滑鼠”,号稱擁有更為強大的語義了解和資料分析能力,響應速度提升至0.3秒,一鍵喚醒AI助理功能。
前幾天剛被百度以152億收購的YY公司宣布正式接入DeepSeek,新産品簡稱“YYDS”。
某掃地機産品宣布接入DeepSeek-R1大模型,說是能主動學習使用者習慣、智能規劃清潔路徑、提供更自然流暢的語音互動。
以及,額......某智能魚缸接入DeepSeek,形成“硬體生态化+軟體拟人化”的架構。例如,DeepSeek能實時解析水質、溫度等參數,動态調整養護政策;通義千問提供魚類疾病、水質管理等專業知識,實作“全生命周期”智能顧問功能——說真的,這個乍一看最抽象的關聯,但似乎反而是最靠譜的。
還有一大堆産品就不一一介紹了,我感覺這趨勢發展下去,拼好飯、拼多多也可以考慮接入DeepSeek,讓AI智能安排兼顧省錢和符合你喜好的購物/吃飯方案——或者是,能夠讓平台利益最大化的購物方案。
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還是對未來的精準預言?還是來問問DeepSeek自己怎麼看吧。
包括滑鼠、鍵盤、空調、掃地機、電瓶車等各種類型的硬體裝置都在接入DeepSeek,你覺得這是真心為了提升産品體驗,還是在跟風炒作?
DeepSeek是這樣回答的(節選,全文太長了),我承認這段确實是AI寫的:
一、技術更新的務實探索:确有體驗提升的典型案例
智能外設的精準突破
接入DeepSeek的鍵鼠裝置通過算法優化響應速度與操作精度,在遊戲和辦公場景中顯著提升使用者體驗。例如某鍵鼠組合銷量單日突破百萬,使用者回報其“學習使用者習慣”的功能讓操作更個性化4。這類産品通過AI能力與硬體功能的深度綁定,實作了傳統外設難以企及的“感覺-回報”閉環。
二、流量狂歡的泡沫隐憂:跟風作秀的典型操作
淺層接入的營銷套路
部分手機廠商僅通過APP調用DeepSeek功能,未實作系統級整合。例如XX手機使用者需在特定界面喚醒AI助手,操作路徑繁瑣,與普通下載下傳第三方應用無異。IDC分析師直言此類接入“本質是市場熱度的技術貼牌”。
虛假承諾的韭菜陷阱
部分掃地機、空調廠商以“AI全屋智能”為噱頭擡價,實際功能僅支援基礎語音控制。更惡劣的是,某些電瓶車品牌将DeepSeek包裝成“自動駕駛核心技術”,而實際僅用于導航語音播報。此類操作與網課商家“15天速成變現”的套路如出一轍。
三、技術炒作背後的驅動邏輯
流量經濟的生存法則在“不蹭熱點即落後”的競争壓力下,企業被迫加入接入競賽。某家電企業高管透露:“競品官宣接入DeepSeek當天,我們電商平台流量暴跌30%,隻能連夜趕制宣傳海報”。這種恐慌性跟風導緻行業陷入“為接入而接入”的怪圈。
總結
在這場AI賦能的狂歡中,既有廠商借技術東風實作産品躍遷,也不乏投機者收割流量紅利。或許正如DeepSeek官方對自身熱度的評價:“市場永遠不缺機會,但韭菜缺本金”。消費者需以“技術實用主義”破局,既要擁抱創新,更要警惕那些将算法簡化為營銷注腳的産品。畢竟,真正的智能更新,從來不是釋出會PPT上的口号,而是使用者指尖可感覺的體驗進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