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二戰,大家第一反應肯定是德國的納粹、日本的軍國主義,還有意大利的法西斯,這仨湊一塊兒組成了“軸心國”,被當成是二戰的罪魁禍首。可要是仔細翻翻曆史,你會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琢磨一個問題:美國在二戰裡的角色是不是被我們想得太單純了?有人甚至直接抛出個大膽的說法——美國才是二戰背後的真正推手。而且放眼現在,美國在全球的那些政策和軍事動作,咋看咋像是在給第三次世界大戰鋪路。
一戰打完,德國作為輸家,被《凡爾賽條約》摁在地上摩擦,賠款賠得底褲都沒了,領土也丢了一堆。1923年那會兒,德國的通貨膨脹簡直離譜,馬克貶值得跟廢紙似的。可沒過幾年,德國經濟居然緩過來了,這背後少不了美國的功勞。1924年,美國推出《道威斯計劃》,直接給德國塞了一大筆貸款,幫着重建工業。1929年,又搞了個《楊格計劃》,把德國的賠款負擔再減輕點兒。這些錢可不是白給的,德國拿去修工廠、搞生産,經濟很快就有了起色。
1933年希特勒上台,這哥們兒一看手裡有錢了,立馬開始玩命擴軍。美國的援助沒停過,1934年,美國賣給德國的原油和相關産品價值1200萬美元,到了1938年直接蹿到3400萬美元。1939年,德國從美國進口的石油占了美國石油出口的20%,裡面還有航空燃料、滾珠軸承這些軍用物資。美國公司也沒閑着,通用汽車的歐寶工廠、福特的科隆工廠,直接在德國造起了軍用卡車,德國打波蘭的時候,這些車可是立了大功。
再說日本這邊。1931年,日本入侵中國東北,開始到處搶地盤,但打仗得有資源啊。日本自己啥也沒有,全靠進口,而美國就是它最大的“供應商”。那幾年,美國給日本提供了90%的廢鋼鐵、90%的銅、差不多50%的鉛,石油和橡膠更是占日本需求的80%以上。這些東西直接變成了日本的戰争資本,轟炸機、坦克、軍艦,哪樣離得開美國的原料?
不過後來日本胃口越來越大,美國有點看不下去了。1940年,日本占了法屬印度支那,美國就禁了廢鋼鐵和鋼材出口。1941年7月,又直接把石油禁運了,斷了日本90%的油源。這一下把日本逼急了,沒油國家就得癱,東京那幫軍頭一合計,幹脆偷襲珍珠港,把美國拖下水。是以你說,美國這算不算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有些曆史學家覺得,美國在二戰前的那些操作,不單純是為了賺錢,而是有更大的算盤——削弱歐洲那些老牌強國。比如英國和法國,當時還是殖民地一大堆的大佬,但德國和日本一鬧騰,英法的日子不好過了。德國在歐洲橫掃,英國忙着守本土,法國直接投了;日本在亞洲搞亂,英國的殖民地也保不住。美國呢?表面上不摻和,實際上通過支援德國和日本,間接讓英法元氣大傷。等到戰争打得差不多了,美國再跳出來收拾殘局,最後成了戰後的大赢家。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戰。這事兒聽起來是日本主動挑釁,但美國國内一直有人懷疑,羅斯福政府是不是早就知道日本要動手,卻故意放水。有人說,美國情報部門其實截獲了日本的計劃,但為了有個參戰的理由,啥也沒幹。不管真相咋樣,珍珠港事件确實讓美國順理成章地加入了二戰,最後還靠着原子彈成了全球老大。
二戰一結束,美國經濟蹭蹭往上竄,工廠全開馬力,别的國家還在重建呢,美國已經遙遙領先了。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上,美國趁機把美元推成了世界貨币,别的國家都得圍着美元轉。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也成了美國的工具,金融霸權算是徹底到手了。
1947年,杜魯門主義一出,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正式開打。在歐洲,美國搞了個《馬歇爾計劃》,扔了上百億美金幫西歐重建,順便把共産主義擋在門外。在亞洲,北韓戰争、越南戰争,美國打得不亦樂乎,目的就是不讓共産主義往外擴散。軍事基地鋪滿全球,航母到處晃,美國的軍事實力直接碾壓。
到了21世紀,美國在中東的動作讓人看得眼花缭亂。2003年,伊拉克戰争直接把薩達姆幹掉,結果中東亂成了一鍋粥,恐怖主義反而更猖狂了。巴以沖突裡,美國一直站以色列,阿拉伯國家早就看不順眼。現在以色列跟伊朗關系越來越僵,美國還老插一腳,這要是擦槍走火,地區大戰跑不了。
中國崛起了,美國坐不住了,把中國當成頭号對手。貿易戰打得熱火朝天,技術封鎖一個接一個,南中國海的軍艦對峙、台灣問題上的針鋒相對,哪一個都可能點燃火藥桶。有人說,中美要是管不好這沖突,第三次世界大戰真不是開玩笑。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美國帶着一幫盟友對俄實施制裁,還給烏克蘭送武器送錢。有人把這場戰争看成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預演,法國學者托德甚至直接說,俄烏沖突已經更新成全球經濟戰,一邊是西方,一邊是中俄聯手。這架勢,确實有點讓人心裡發毛。
曆史這東西,越挖越有意思。美國在二戰裡的角色,遠不是教科書上那點“正義救世主”的故事,它的經濟援助和戰略布局,多少給戰争添了把火。如今,美國在全球的軍事動作和外交政策,又讓人覺得有點似曾相識。第三次世界大戰會不會來,誰也說不準,但超級大國之間的博弈,曆史上從來沒消停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