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編輯:YY
她曾靠《賣米》一文感動無數人,獲得一等獎。
卻在領獎的前一年因白血病去世。
天妒英才,讓一代才子在風華正茂的年紀離世。
2003年央視主持人撒貝甯出現在她的哀悼會上,恸哭的介紹這位才子艱苦又努力的生平。
張培祥短暫的一生都經曆了什麼?
小荷才露尖尖角
是誰的青春如此耀眼?
1997年,18歲的張培祥帶着全家湊出來的1000元家當來到了北京。
她站在北京大學的門口,滿懷希望的憧憬未來。
張培祥從小熱愛讀書,在大學裡她如饑似渴的汲取知識。
四年間,她在滿是精英的法學院裡從500人中脫穎而出,考出第九名的好成績。
也許有人會嘲笑第九名有什麼好說的。
但你們不知道的是她一路走來的經曆有多“豐富”。
心酸的上學路
張培祥,1979年出生在湖南醴陵的一個貧苦家庭,
她的父親常年生病,母親因患有小兒麻痹症導緻一隻手幾乎癱瘓,還被切掉乳腺。
她還有個弟弟,她的原生家庭就是這樣“與衆不同”。
小的時候她的父母沒錢供她讀書,她隻能跟随母親到農田勞作。
種過田都該了解其中的辛苦。
人們要頂着炎熱的太陽到田裡耕作澆水,冬天又要抵禦嚴寒。
她曾看到同齡人背着書包去上學,她心生向往,詢問父親自己能不能去上學。
但是她的家庭條件不允許,張培祥就這樣失望的走過了幾個春秋。
終于在6歲那年,她迎來一個好消息。
她終于可以上學了,于是她在學校裡她認真讀書,過得很開心。
但是10歲那年,她又差點辍學。
随着年齡的增長,家裡的負擔逐漸加重,已經負擔不起張培祥的學費了。
她的家人準備讓她辍學,張培祥看到自己即将被迫放棄熱愛的書本,難過極了。
峰回路轉必有路,她的姑姑出現了。
姑姑姑父心疼年幼的她,看到她有讀書的天賦,便同她的父母溝通想将她帶走繼續讀書。
父母也知道隻有讀書才有出路,便讓女兒跟着他們走了。
張培祥就這樣來到泗汾雙塘國小讀書。
她抓住機會,比以前更加努力的讀書,1991年,她以全校第一考入醴陵一中。
但苦難似乎專挑苦難人。
高二那年,她的父母終于負擔不起學費,張培祥也知道自己再讀書會将體弱多病的父母拖死。
她含淚告别學校,南下打工。
好在羅校長在聽到她的事情後,感動的說自己還沒遇到如此優秀的學生。
便花費四個月找到她,免除了她的一切費用“請”她繼續上學。
張培祥感激不盡,努力讀書,也不負衆望的在一年後成功考入北京大學的法學院。
家裡人為她感到驕傲自豪,同時又為她付出的努力感到心酸。
但當務之急是要籌備好張培祥的學費。
他們一家東拼西湊,最終籌集了1000元,她就這樣帶着全部家當來到了北大。
在這裡她開啟了新的生活。
風華正茂
張培祥在北大拼命讀書。
她所在的法學院人才濟濟,而法學需要學習和背誦大量東西,是以她常常在圖書館呆到很晚。
此外她的家境貧寒,當時的1000元已經将家裡的積蓄花的差不多了。
但她并不打算伸手問父母要錢,而是決定自己想辦法。
大學裡有獎學金,是以她努力學習并多次獲得獎學金,緩解了資金壓力。
上天還算眷顧她,畢業後她順利在本校攻讀碩士。
張培祥并不是死讀書的人,她還有着廣泛的興趣愛好。
她喜歡下棋,還自己成立了一個棋社。
她還喜歡讀書寫作,便經常到北京電視台幫忙寫劇本、做策劃。
同時她還自己研究翻譯和創作。
這位明珠發出的耀眼光芒吸引到很多人。
2003年老家湖南衛視推出了《新青年》欄目,她很幸運進入裡面并協助策劃。
她在這檔欄目裡大展身手,并擔任嘉賓主持,收獲了可觀的收視率。
張培祥的成就不僅僅就這些。
她從小閱讀大量書籍,有喜愛寫作,已經擁有了深厚的文學功底。
她在北大的未名BBS網站上化名flyingflower,中譯“飛花”,為大家呈現衆多精彩的文章。
劇作《大話紅樓》風靡全國高校,無數人化身為“飛花”的粉絲。
她還寫下《飛花讀書筆記》《紅樓十日談》等多部文集。
張培祥在中文寫作上創下如此成就,她的外文翻譯也不甘示弱。
由她翻譯的《你想你的狗一樣快樂嗎?》等外國著作更是被著名出版社出版發行。
但最著名的當屬她寫的紀實文學《賣米》。
這裡面的“瓊寶”就是以張培祥自己為原型寫的。
裡面記述了她在小時候陪母親上街賣米,與買米販子講價的片段。
他們要擔着辛苦種來的大米去趕場,一共兩擔,一擔80多斤,一擔60多斤。
瓊寶心疼母親想擔重擔,但母親不讓,自己擔着重擔走出門。
瓊寶連忙跟上,兩人就就這樣頂着大太陽出門。
在集市上有很多賣米的,都在等着米販子來收購。
她家的大米很好,按理說能買個不錯的價格,但是米販子卻是個黑心的,非要低價。
兩人就這樣拉扯,米販子氣急敗壞的走了,但母親也沒落得個好。
她一心想賣個好價格,但等到最後也沒賣出去,隻能擔着重新走回去。
瓊寶也好心辦了壞事,撒了些米被母親罵敗家女。
回到家母親氣哭了,而瓊寶則是累壞了睡着了。
這篇文章發出後引起很多學子的共鳴,他們大多也是家境貧寒,過着苦日子。
而張培祥也是憑借這篇文章拿下一等獎。
一切似乎都在朝好的方向走,但命運總會突然給人當頭一棒。
天妒英才
2003年,“非典”肆虐大地,很多人是以喪命。
張培祥在剛開始發現自己經常頭暈氣喘,不舒服,身上也起了紅點。
但她并沒在意,隻當普通的小病,但後來病情愈發嚴重,她在同學的陪同下來到醫院。
驚天噩耗,她被診斷為白血病。
看到這個結果的張培祥内心難過極了,她還沒來得及享受人生,看看外面的世界就要離開了。
但她不想父母擔心,便隐瞞了事情真相。
期間她回家看望父母,她的家人發現她生病了,但不知道是白血病,直到隐藏不了才知道。
生病的她很堅強,面對前來看望自己的同學老師隻是笑臉相迎,表示自己樂觀面對。
但她畢竟是個涉世未深的小姑娘,常常躲在被子裡哭。
很多人了解她家境貧寒,便自發的為她捐款,希望能挽救她的生命。
但天不如人意,張培祥的病治不好了,她終于絕望了。
2003年8月27日,她還是走了,生命定格在24歲,為我們留下了她的作品。
張培祥的短暫的一生充滿波瀾,有喜有悲。
她在走之前說将自己的骨灰分成兩份,一份回歸家鄉,一份留在北大。
張培祥的父母帶着他的骨灰回到家鄉安葬。
9月2日的北大格外沉默,很多學子都去了八寶山。
央視的撒貝甯也來了,他在八寶山的菊廳親自主持張培祥的哀悼會,恸哭地講述她的生平。
自發而來的學子老師等人聽了都悄然淚下,對這個風華正茂的才女感到惋惜,不舍。
次年屬于她的頒獎禮上,人們也是一片沉默,感歎世事無常。
張培祥雖然離開了我們,但她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财富。
她的作品也被收錄到國文教材書中,讓我們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結語:
生活充滿坎坷,磨砺我們成長。
我們要努力生活,隻有付出才有回報。
資訊來源:百度百科——張培祥個人資料
北大才女作文《賣米》為什麼刷屏 中國青年網2018-05-30 09:07
北大才女《賣米》寫哭整個朋友圈,但你們知道她是怎樣一個人嗎? 北京日報用戶端2018-05-30 07:40
《賣米》背後的故事——來自《賣米》作者故鄉的尋訪 新華網2018-06-01 00:46
北大才女張培祥作品 生在普通農村家庭堅持打工養家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18-05-31 11:05